阳白乡,是五台县下辖乡,位于五台县西北部,小艮河发源地,距县城25公里。阳白乡现辖28个行政村,全乡总户数6886户,24558口人,其中农业人口22558口,非农业人口2000人。北与代县毗邻,南于东冶镇相连,东与东雷乡、城关镇以山为界,西与原平市接壤。全乡东西宽10.12公里,南北长19公里,略成“长方形”,总面积192.3平方公里。
阳白乡
由于受五台山、太行山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积陷盆地的地貌类型,河谷河川为水蚀冲刷地貌类型,海拔为850-1310米之间。河流流经期间,在河谷两岸形成多级台阶,最高处为1300米,成为较为富庶的农业区。乡境内有李家庄村南禅寺,善文村延庆寺,玉林村大天池寺,大南头村王家坟,其中南禅寺和延庆寺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张次璜,名廷琇,山西省五台县阳白乡郭家庄村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乡试中举。1918年至1922年任壶关知事(县长)。 县长张公次璜去思碑位于山西省壶关县集店乡东长井村。
壶关县集店乡
壶关县集店乡东长井村地处壶关西北端,距壶关县城4公里,壶关公路、平顺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全村人口1423人,其中农业人口1398人,非农业人口25人,男劳力510人,女劳力490人,耕地1266亩。设党支部一个,村委会1个,支村两委班子健全,共有党员40名,其中女党员4名,40岁以下党员10名,40——60岁党员19名,60岁以上党员11名。分为三个村民小组。全村目前现有企业3个,主要生产预制构件加工。全村农民以种植业为主,生产玉米杂粮。经过几年努力,绿化面积达到25%,基本达到县园林化村庄要求。
东长井村附近有辛村大禹庙、逢善天齐庙、太行山大峡谷、太行山大峡谷黑龙潭景区、常行村民兵抗日窑洞保卫战斗遗址等旅游景点,有壶关旱地西红柿、壶关党参、上党土蜂蜜、壶关辛寨老陈醋、壶关小车刀切糕等特产。
1923年,东长井村绅民为纪念县长张次璜而立碑。
石碑青石质,圆首,高1.82米,宽0.59米。碑首浅浮雕花鸟纹图案,四框浅浮雕瑞兽、竹叶和花卉纹边饰。碑文楷书,7行,共197字。
碑正中刻“县长张公次璜去思碑”。右侧刻“中华民国十二年一月谷旦”,左侧为记述张次璜生平德行之文。
全文如下:“吾壶张次璜县长者,本省五台县人也。于民国七年夏历正月莅壶,阅四年,于民国十一年夏八月,以病假去任。斯已矣,夫何复立去思碑?为良因公之在壶任时,其为政也,则持其大纲而不及琐碎,务求实际而不喜铺张;其接待士绅也,不卑不亢,上下必使情通;无薄无厚,彼此一秉大公。以故为政具举而民不厌其烦扰,官绅共济而意见藉以悉除,即此德政之大者而思之。其爱戴之情,实有不能以自已者。于是乎有是碑之立。”
延伸阅读
知县, 官名。秦汉以来县令为一县的主官。唐称佐官(县里的其他正式官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也就是“知县”一词的起源。宋常派遣朝官为县的长官,管理一县行政,称“知县事”,简称知县(意即不任命正式地方官,地方官职权由中央派遣的官员代理,所谓“知事”),如当地驻有戍兵,并兼兵马都监或监押,兼管军事。元代县的主官改称县尹,明、清以知县为一县的正式长官,正七品,俗称“七品芝麻官”。
秦汉时期,一县长官称为“县令”或者“县长”,但两者也有微小区别。一般情况下,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县,长官被称为“县令”,俸禄从六百石到千石不等;人口万户以下的县,长官被称为“县长”,俸禄从三百石到五百石不等。魏晋时期,因为战乱的关系,导致人口大减,所以县令和县长的衡量标准又有不同。《晋令》有记载,“县千户已上,州郡治五百已上,皆为令;不满此为长。”
南北朝时期,因中原处于割据时代,每个国家的疆域并不稳固,总有大量人口的流失。这时,每朝每国取消了“县长”的说法,一县之长统称为“县令”,这在《宋书·州郡志》和《隋书·百官志》中都有记载。到了唐朝,偶尔出现县令空置,由县里其他官员临时代理县令的情况,这时,官员就被称为“知县事”,这也是“知县”一词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总之,从秦汉到隋唐,一县之长的称呼为“县令”。值得说的是,因为中国自汉以来,千百年一直是东亚诸国的宗主国,因此县令一词也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县令也是这些国家一县之长的称呼。直到宋朝,“县令”一词才发生改变,从唐朝中后期到宋朝初期,两百年的藩镇割据,引发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的“知县”比“县令”的职权还要大,不仅管理一县政务,还监管地方军事。元朝不是汉人王朝,没采用汉制,一县之长既不是县令,也不是知县,而被称为“县尹”。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吸取前朝的经验,一方面重文抑武,一方面改变地方官员的权力。他从唐朝的“知县事”受到启发,索性不再任命地方官员,而是由朝廷派遣官员代理地方事务,称为“知事”。因此,以前的刺史、太守和县令的称呼都变了,成为后人熟悉的知州、知府和知县。
明朝初期,为了掌控地方,朱元璋沿袭了宋朝的“知县”制。清朝虽然不是汉人王朝,但是大部分制度都是沿袭明朝的,“知县”便是如此。那么,县令和知县两者虽然都是一县之长,但“县令”是地方性官员,而“知县”却是朝廷选派的。从官职的高低来说,县令大多是“正五品”官员,而知县则是“正七品”官员。
在清代,一个人要坐上知县的位置,要么通过正常的科举之路,要么就走买官、举荐的他途。在清代,一个读书人一路通过童生试、乡试、会试三大关口,先后取得秀才、举人、进士的功名,这才拥有成为知县的资格。这每关很不容易,是百里挑一的竞争。在清末,捐个知县的价格需要4600两银子,是130个家庭一年的生活开支,除非富贵人家,一般人家根本捐不起。但是,不管你通过科举,还是通过买官,你都是只获得了做知县的资格而已,接下来,你就得排队候选,等待“出缺”。
郑板桥
清朝时期,全国有1500个知县的职位,但是每3年一次的会试会产生200多个进士,再加上6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以及不定期的恩科考试,即使在清朝前期,竞争者已经非常激烈,而到了清朝后期,买官之风流行,就把更为庞大的买官者放进了这个等待的池子里。而只有出现在职知县死亡或者去职了,才能补上一个候选官员,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等待的时间是极其漫长的。
郑板桥44岁中进士,中二甲第八十八名,但他在京城等了一年,也没等到朝廷的分配,不得不回到家乡,5年后,他再次入京等待,刚好受到慎郡王允禧的重视,在允禧的推荐下,郑板桥才有机会去范县做知县。
辛村大禹庙
辛村大禹庙(第五批省保)
时代为元、清;地址在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辛村。辛村大禹庙创建年代不详,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占地面积为790平方米。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中轴线上建有新建山门、献殿、正殿,两侧为耳殿,西配楼,东配殿。
正殿石砌台基,高1.4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前檐被改建。单檐歇山顶。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用材粗犷,梁架上结点施驼峰,为彻上露明造。通檐用三柱,前檐柱头斗栱为三铺作单抄单下昂出斜栱,普拍枋较薄。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做工精致,殿内金柱也为不规则方形石柱,梁架用材粗狂,梁架构件稍加砍做。斗栱肥硕,具有典型的元代遗风。正殿主体结构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元代风格。
逢善天齐庙(第五批省保)
时代为元、清;地址在长治市壶关县集店乡逢善村。逢善天齐庙创建年代不详,现存主体建筑正殿为元代遗构,其余为清代建筑。全庙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占地面积为1220平方米。中轴线上现存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正殿,两厢有东西妆楼、钟鼓二楼、东西配殿、东西廊房以及东耳殿等。正殿石砌台基,高60厘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橼,平面呈近方形。单檐悬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重昂斜出栱,殿内梁架为四椽栿对前乳栿。梁架用材粗犷,梁架上结点施驼峰,殿内为砌上露明造。通檐用三柱。檐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正殿主体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是一处比较典型的元代建筑遗构。庙内保存着清道光十九年(1839)“天齐庙铸钟记”碑1通。
作者介绍: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五台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胡润先贤文化传播人,百家号乡村文化创办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中国新闻传媒集团山西新闻主编等。曾荣获2019仓央嘉措国际诗歌奖全球100位优秀诗人奖,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举报/反馈

乡村文化

1.9万获赞 5489粉丝
乡村文化 五台 陈家庄 胡润故里 东峪村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