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去年两会就呼吁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今年两会他再次呼吁,加大支持力度,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
“白色污染”,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郑月明代表认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在特定的工业堆肥环境下,通过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生态环境不会形成压力,是解决“白色污染”一个很好的途径。
郑月明代表介绍说,比如,近日媒体报道的厨余垃圾“裸投”带来的不卫生、有异味等问题,就有老百姓提出,能不能用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来解决。这就是市场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实际需求。厨余垃圾被分类投放是为了方便发酵、分解等末端处理。“裸投”,则是因为如果其中混入不可降解的垃圾袋,会给末端处理带来麻烦,事倍功半。如果用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袋来装厨余垃圾,且其降解性能可以满足末端处理的需求,那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明确提出了支持可降解材料推广使用。今年1月19日,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今年4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鼓励推广应用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
郑月明代表认为,现阶段,我国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还未形成规模化生产,相对于传统塑料而言,成本较高,产品性能也没有传统塑料覆盖的范围广,限制了其推广应用,且国内推行“禁塑”政策的省份还比较少。
郑月明代表建议,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的支持力度。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开展合成、改性和回收处理等技术攻关,支持建设工业示范装置。建议以专项扶持资金、税收减免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像支持新能源汽车、光伏等新兴产业一样,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阶段性补贴。(经济日报记者黄鑫)
举报/反馈

经济日报

992万获赞 111.5万粉丝
权威发布,解读经济,服务生活
《经济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