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012年,著名作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奖,在他的诺贝尔奖致辞中,讲过一个故事:
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连吃饱饭都是奢望。中秋节那天,家里难得吃顿好的,大家包了饺子,每个人虽然只能分到一碗,但也非常开心和满足。
大家正准备享用美食的时候,突然来了个老乞丐。
莫言回忆道,他当时看老人非常可怜,出于同情,他去厨房给他端了半碗红薯干。但不曾想到的是,老乞丐非常愤怒,指责莫言道: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在家里吃着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有良心吗?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
本来一家人其乐融融、开开心心地在家吃饺子,却被一个老乞丐莫名其妙地骂“心是怎么长的”,莫言感到很气愤。
可是他观察到,老乞丐在说这些话的时候义正辞严、掷地有声,仿佛站在了道义的制高点,仿佛是打心底认为自己不尊重老人、无礼至极。
但是,不论老乞丐怎么想,莫言听了这些话还是感觉很不对劲,但天生爱思考的他并没有赶走老人,他一边思考着老乞丐的话,一边把家里仅剩的半碗饺子端给了他。
老乞丐成功地对莫言进行了道德绑架,但是当时根本没人知道这个概念。
现在我们知道,道德绑架其实就是一种道德上的逻辑混乱,简言之,道德绑架就是一种社会知觉偏差,是错误的、扭曲的道德。
坏人心中并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当一个人做了坏事之后,我们希望他改过自新、悬崖勒马,我们猜测他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整日处于焦虑与自责之中。
但是却不能一概而论,要分几种情况:
第一种人,他内心的善念尚未完全失去,他或许能够如人们所想,改过自新。
第二种人,他打定了主意要当一个坏人,那么他便会自欺欺人、自我安慰。
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会让他远离道德规范的谴责,为自己开脱。如果他不为自己开脱,内心就会焦虑,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时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就会强制性地驱使他为自己开脱,因此为了维持自我一致性,为自己开脱是这种人的必然结果。
第三种人,他从小就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在他的世界中,某些在我们看来是错误的行为却是正确的,正如老乞丐一样。
希特勒的暴行让世人以为他是大魔头,是邪恶的化身。
如果他是第二种人,那么在他发动战争暴行的过程中,他会不断地自欺欺人,努力说服自己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产生这些行为的。
如果他是第三种人,那么他干什么就都不奇怪了。或许,在希特勒眼中,屠杀犹太人是个合理得不能再合理的决定,就像老乞丐一样。
坏人和好人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杀人放火的人能戴金子做的腰带,修桥补路的劳动者死后却连尸骸都找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似乎已经不那么灵验了。
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做坏人,还是应该做好人呢?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认为:你应该做好人。
他曾经写过一本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从人际交往中利益得失的角度将人分为了三种:给予者、获取者、互利者。
给予者乐于助人,照顾别人的想法;获取者只顾自己,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互利者强调互利共赢、平等交往。
格兰特说,虽然给予者容易吃亏,被人利用并抛弃之后会陷入低谷,但是仔细观察,能发现在那些地位最高的人当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给予者。
比如那些社会最顶层的成功商人,他们每年都会捐赠很多钱给慈善机构,既能提高公司的名望,也能帮助贫困的家庭,可谓一举多得。
对于上述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斯坦福大学的杰弗瑞·菲佛(Jeffrey Pfeffer)教授认为,坏人更容易取得权力。
显然,他所指的这类人拥有巨大的野心,成就动机水平非常高,为了成功能够不择手段,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更易掌权。
不过,我们应该始终记得一句话:坏人会赢得战役,却会输了战争。
联系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张相互联系的大网之中,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是其中的一个小点。
当坏人赢得了一场战役,沾沾自喜的时候,却对因此而激活的节点浑然未觉。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
举报/反馈

第一心理

526万获赞 104.2万粉丝
每天耕耘最实用、最有趣的心理学
优质情感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