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苗芽洋妈碎碎念
“叮叮当啰来,叮叮当啰来,山脚门外啰来,啰啰来,孤老堂,松台山上仙人井啰来,妙果寺里猪头钟……”
随着莺语般稚嫩的童声哼唱起温州经典童谣《叮叮当》,我们就此开启了2020“中国旅游日”鹿城微旅行大赛主题活动。本次大赛推出老城区、南塘、江心屿这三大版块的14条鹿城旅游微线路,向全市微招募各年龄层旅游爱好者,并由各大旅行社安排导游领队,同时邀请温州旅游体验师一起参与。
小编这次选择的是老城区版块中的“唱童谣寻古迹尝小吃”这条微线路,由来自不同家庭的小孩,在爸爸妈妈们的陪伴下,跟着导游一路寻找童谣里的家乡古迹和家乡传统美味。
我们的集合点在松台山广场。
位于九山湖畔的松台山广场前,矗立着一尊近5米高,左手平托、右手持杖,衣襟微拂的大师塑像。导游介绍,说这位大师就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显赫高僧,也是温州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永嘉大师。
永嘉大师姓戴,永嘉(现鹿城区)人,唐朝出家为僧,遍探三藏,终成得道高僧。其著作《永嘉证道歌》和《永嘉禅宗集》在世界各地千古传播,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研究学习对象。据传,永嘉大师从小就在寺庙里学习和长大,年幼便知晓佛法教理。十四岁于龙兴寺即现在的妙果寺正式出家,法名玄觉。开悟后的永嘉大师到广东曹溪谒见六祖慧能大师,遂得到六祖印证和传法,六祖特留永嘉大师在曹溪过了一宿,所以永嘉大师又被尊称为“宿觉”。
松台山是温州一座有故事的山,属市内九山之一,又称净光山,因宿觉禅师葬于此地,又名“宿觉名山”,该山广植青松、山坪如台,故称松台山。
沿石阶健身步道,踏着轻快的步伐,大手牵小手的往松台山山巅迈近。转角,于苍松林立间矗立着一座高大巍峨的佛塔,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净光塔。据史料记载,净光塔原塔为砖木结构,现重建的塔是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全塔七级八面,地下一层,地上七层,底层东西开有方形塔门,其余各面为方形塔窗。据导游介绍,平时是可以进入塔内的,还可沿塔梯直登塔顶,凭栏还可远眺温州市容。但因疫情影响,现已关闭进塔内参观,只见几位信徒在虔诚的顺时针方向绕佛塔。
在净光塔旁边,有一口由单块花岗岩石凿成的圆形井,这就是童谣里所唱的仙人井。相传唐时宿觉大师曾在松台山修道,一直饮用此井之水。公元713年,宿觉大师圆寂,人们把宿觉大师的圆寂视作仙人的造化,因此叫做“仙人井”。
仙人井
仙人井是晋太宁年间(323-326年)郭璞建郡城“凿井二十八以象列宿”时开凿的,又称上井,下井既八角井在松台山东麓,现在被围于广场中央喷水池内。在八角井旁的广场上,导游带着小孩们一起做起了儿时的经典游戏--丢手娟。
寻过净光塔和仙人井,再跟随着导游的步伐经过地下文化长廊来到禅街。
禅街,道路总长282米,是温州古老街道之一,也是温州主要商业街之一。早在唐朝,因松台山麓有一座寺院叫净光禅寺,人们就将街名沿袭这座寺院的名称,取名为“禅街”。
经过改造后的禅街,街上铺着的是一块块旧地石板,两边的铺面门窗外立面,是用老青砖老瓦装饰的。街头摆着好多桌子,若时间充裕的话,亦可坐下来,于来来往往的匆匆步伐中慢慢品味温州城。
禅街有一座白色三层建筑的温州大酒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名厨辈出、名扬浙南、最擅瓯菜,并以此接待四方宾客。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硬件设施滞后和停车场地限制等原因,酒家的经营状况受到影响,二、三楼餐厅被迫歇业,停止使用,仅临街的一楼继续经营着各类温州的特色包点、小吃。如今,历经波折的温州大酒家经过系列改造提升,以崭新升级的面貌重新出发,重返禅街。
从温州大酒家再往东移步,就是温州师范学堂的老墙体,温州师范学堂是温州最早的考试院,古朴的民国老门廊,充满了厚重的岁月感。
老墙体上记载着: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于1906年创办,校址在道司前(今温八中)。晚清状元张謇分别题写“温州师范学堂”、“温州师范学校”校名,为取新意,时人以“温州师范学校”勒于青石之上,悬挂于学校门首。校牌原址现存于温州大学校史博物馆。此处“温州师范学堂”青石校牌,取自学校筹创期间校名,以张謇题写的手稿为摹本,取相同石料而加以篆刻,以追念孙诒让等人办学之功绩。
移步到学堂建筑的东侧,是一座“王木亭”。此亭据说是温州人为敬仰王十朋和木待问而设。王十朋和木待问都是南宋时期温州状元,两人相隔6年相继高中状元。王十朋和木待问二人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乡人感恩建亭纪念。原址在雁池北岸,四顾桥西端,可惜1932年8月的一场大火,将王木亭化为灰土。在这次五马历史街区改造提升工程中,王木亭再次回到了温州市民的视线中。
此坊西端原有一口水井,井内水质清甜可口、久旱不涸,人们誉为“甘泉井”,甘泉坊便由此而来。
逛完禅街,就来到了五马街。
五马街,古称五马坊,东起解放街与公园路相接,西至蝉街与府前街相交,街长四百米,宽十二米,街两侧拥有十四条小巷。沿街各类商店鳞次栉比,是一条久负盛名的商业街,在业界被誉为“温州商业模式的一个缩影”。
相传书圣王義之任温州郡守时,出行常乘坐五马齐驱的马车,往返于这条街,五马街因此而得名。明嘉靖《温州府志》载:“王羲之,山阴人,为永嘉郡守,出乘五马,老幼仰慕,为立五马坊。”
改造后的五马街,道路总长484米,保留了原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并矗立起一座五匹骏马拉着车帷的“五马奔腾”铜雕,如今这铜雕已成为五马街的标志性建筑。
如果说五马街是温州的招牌,那么“五味和”可谓是五马街上温州老字号的招牌。它位于五马街东口,原址在市区馒头巷(今在鼓楼街西段),由宁波慈溪商人杨正裕与冯伯祯等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创办。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杨正裕之子杨直钦继承父业,在五马街现址开设“五味和”新号。
据说当年,老板邀请清末著名的温州书法家梅调鼎题写店招,梅先生推敲再三,在原来的名字“五和”两字间增加了一个“味”字,寓意甜、酸、苦、辣、咸五味调和。“五味和”以销售温州土特产而闻名,是一家经营南北货的百年老店,可谓是承载了温州人的乡情五味。
我们这次的线路从松台山开始,一路游玩蝉街、五马街,最后一站我们就来到了解放街的长人馄饨店,来品尝一碗温州童谣《吃馄饨》里那让人回味悠长的馄饨。还记得儿时常唱的“妹妹你显能,阿妈教你吃馄饨,馄饨汤喝眼光,馄饨肉配白粥,馄饨皮配番薯,馄饨碗吃爻倒端转......”的童谣,每每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准备熄灯睡觉之时,当远处传来“梆!梆!梆!.....”的敲打声时,就知道“馄饨担”来了。
传说“长人馄饨”源于1930年左右,当时乐清人陈立标来温州以“馄饨担”开始流动经营,沿街叫卖。抗战胜利后,市区解放北路五马街口形成金纱市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馄饨担”便固定下来,摆在铁井栏口经营。由于他个子很高,人们都称他的馄饨为“长人馄饨”。新中国改革开放后,长人馄饨店由餐饮传人马秀珍女士掌管,经过她几十年的用心经营,长人馄饨这块牌子也越来越有影响力,成了浙江温州传统名小吃。历史悠久的长人馄饨,馄饨皮为手工制作,并且皮薄透亮、形如花朵、底汤清冽、味鲜爽口。馅肉用新鲜瘦肉,盖料有紫菜、蛋丝、肉松、青菜、浸酒虾米。
寻过仙人井,品过馄饨味,重温本土经典童谣里的家乡味道。在自己的城市里微旅行,透过穿越时空而来的古迹遗址,探访名人的故事,倾听历史的声音。2020“中国旅游日”鹿城微旅行大赛主题活动算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感叹号,希望往后能再次多组织类似的活动,让新涌起的后浪们走进温州、了解温州、喜欢温州!
举报/反馈

温州古道

27.6万获赞 2.5万粉丝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旅游领域创作者,本地资讯创作者,活力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