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王有佩剑传统,剑是地位和权威的象征。在中国河南省博物院,就收藏了一把2800多年前的王者之剑,虽然只有30多厘米却享有中华第一剑的美名,他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虢季玉柄铁剑
虢季玉柄铁剑现收藏于河南省博物院
1990年的一天深夜位于河南省三门峡,警方抓住一伙盗墓者。天亮以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经过清理判断这是一处西周晚期的墓葬,礼器、兵器、车马器等一应俱全。其中有一把残缺的古剑,剑柄由和田青玉制成的剑柄玉质细腻,表面有斜竖纹平行线纹饰,剑首正方形有四瓣花的浮雕装饰。
西周晚期处于中国的青铜时代,基本都是使用青铜作为原料,从剑身锈迹斑斑的残损部分判断,显然不是青铜器。经过鉴定是炼渗碳钢,这是早期的一种冶铁技术。证明早在28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工匠已经熟练的掌握了原始的冶铁技术。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的一件由人工冶铁制作的古剑,被誉为中华第一剑。在此之前,大都认为中国冶铁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晚期,而渗碳钢技术制造的古剑被证实了是公元前9~8世纪的人工冶铁制品。把中国的人工冶铁的历史,至少提前了两个世纪。铁是现代人很熟悉的金属,看到铁剑很难把它与奢华尊贵联系起来。但是在周代啊,铁料稀少珍贵,只有国君才有权用它来制作佩剑。因此这把玉柄铁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之剑,它的主人是谁呢?只有诸侯国君可以享受这种规格的陪葬,墓中还发现了35件带有虢季铭文的礼乐器。虢国国君据史书记载,他是周文王亲自分封的诸侯,以军事强大著称,曾多次参与周天子的重大政治军事行动,上演过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兵书36计中,有一计名为假虞灭虢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位处中原地带的晋国,在这场弱肉强食的大混战中,不断兼并征服小国,晋献公在位期间,又把南面的虞国、虢国预定为吞并的目标。
假虞灭虢
三十六计
当时晋国就在虢国的北面,中间还有虞国晋国想借道虞国攻打虢国。当时虞国大夫宫之奇识破了晋国的计谋,他劝说虞国国君说,与虞国和虢国两个小国之间的关互为表里,没有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虞国国君没有听劝,答应晋国。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顺便灭掉了虞国。这就是36计中的第24季,假虞灭虢的由来。成语唇亡齿寒,也由此而来。
剑有百刃之君的美称,帝王手握一把上等的宝剑,自然成为执掌兵权的象征。在人们的印象中,古人的佩剑呢都很长,这把宝剑为何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厘米呢?这还要从中国古建的源头说起。中国古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时代,据黄帝本纪记载,采首山之铜铸剑。中国历史的悠久,在商末周初时已经大致成型,由矛头和匕首结合演变而来。短剑也称匕,可用于直刺也就是投掷,因此短剑掷剑的说法。这把玉柄铁剑就代表了早期建的典型样式,除了有防身的实用功能。更多的是当成配饰使用,用来显示主人的威仪和富贵。只有君王才能能够拥有,自春秋战国以后常见才开始成为主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还是积极和身份的象征,这是其他兵器都不能与之相比的。古代帝王20岁佩剑,百姓只能在战争需要时佩剑。大臣面见国君都必须在殿前解下佩剑,后来大臣佩剑上朝成为特殊礼遇。宝剑
不仅有着高超的铸造工艺,更象征着一代君王的威严和尊贵。反映出西周时的尚武之风和森严的等级制度,而精美的宝剑也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古人佩剑风采!
举报/反馈

源头之水117

138获赞 156粉丝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