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宅院和现在房屋结构不一样,现代都是几室几厅,古代以几进几出院落,大户人家庭院深深,有七进七出院子、五进五出院子,以三进三出为代表。
三进三出的基本组成要素为:宅门、影壁、倒座房、垂花门、抄手游廊、东厢房、西厢房、庭院、耳房、正房、后罩房。
三进三出宅门从建筑形式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房屋构成的屋宇式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扰处建造的墙垣式门。屋宇式门主要有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和如意门。
影壁又称照壁、萧墙或罘罳,是建造在门前或门内的单体建筑,与门的位置照相呼应,影壁根据平面建造形制,又可分成一字影壁、八字影壁、座山影壁等。
影壁的建造,在《礼记·郊特牲》中有如下记载:“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意思是天子可以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可以在门内建造影壁,大夫可以用帘遮挡,而士则只能用布帷来遮挡。这说明身份等级的高低对影壁所建的位置、使用的材料都有不同要求。
倒座房是和正房对着的院外的房子,应该是仆人居住的。
垂花门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前院与内院用垂花门和院墙相隔。前院,外人可以引到南房会客室,而内院则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随便出入,这条规定就连自家的男仆都必须执行。
古时豪门旺族、富贵之家,一般德高望重,年岁已高,养尊处优者,所居寝之所,皆为坐北之上,其会客礼待之处,皆在堂屋,也就是正房。在通常情况下,正房是坐北向面南的,但也居院落整体布局中心偏北。
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这里一北边的一套正房,一般同梁共脊。
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耳房一般与正房紧帖,于正房两侧,其北边后墙与正房平齐,向南则比正房突入了一展之距,这里一般留有门,却是东西相望的。位自上向下俯视,可见正房和耳房同顶成长方形,正房前边一般都有走廊。
暖阁古代是指与大屋子隔开而又相通连的小房间,可设炉取暖。
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小合院一般西侧为起层室,东侧则为灶房、柴房、库房用。
与正房相对的南侧,是大门所在,寻常人家一般只设一门楼,稍宽裕些的直接建成比正房稍底一些的小房间,进门两侧有两耳房,其门常设在向北方向,或有可能在过道上开设一门。或存放杂物家当,或留为管家、官事起居餐饮使用。
还有特别指出的是后罩房,一般有钱人家的,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这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常常看到“情定后花园”,就可以知道女子闺房一般在后分院啊。
三进三出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
抄手游廊都是沿着院落的外缘而布置的,形似人抄手(将两手交叉握在一起)时,胳膊和手形成的环的形状,所以叫抄手游廊。抄手游廊是开敞式附属建筑,大户宅院,既可供人行走,又可供人休憩小坐,观赏院内景致。
抱夏:围绕堂屋后面的侧室,红楼梦三: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甬路,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抱夏厅。
暖阁和大屋子之间是有直接连通的甬道,而抱夏是独立的,与大屋子没有直接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