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是本专栏《心理学小实验陪你读懂孩子》的第七节:”点红实验“解开育儿难题:孩子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
为人父母之后我们总想多了解孩子多一点,想知道他为什么哭为什么闹,到底在想什么?究竟有没有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我也是这样的,为此我偷偷翻阅了很多幼儿心理学的书籍。写下了这个专栏,来跟更多的父母家长一起分享育儿知识,了解孩子的可爱。
曾经听朋友说,他儿子淘淘很少在幼儿园拉粑粑,但是有一天他居然把粑粑”带“回家了……
原来,淘淘在幼儿园走廊里拉了粑粑。就在老师去给他拿裤子换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粑粑包起来藏进了书包里。
老师回来发现粑粑不见了,以为是保育员阿姨收走了。
回到教室后,淘淘再也没让人动过他的书包。
直到回家,爸爸妈妈打开书包,大吃一惊。
淘淘得意洋洋的说:”这是我的!“
确实地,有时候,小朋友的心思很让人费解。
你一定也被淘淘的举动惹得捧腹大笑。尽管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但它却让我们了解了儿童的一个秘密,那就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关于幼儿的自我意识,心理学家们也做过实验,比如著名的”点红实验“。
一、阿姆斯特丹等人的点红实验
1、实验目的
研究婴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2、实验过程
阿姆斯特丹(1972)借用动物学家盖勒帕在黑猩猩研究中使用的点红测验(以测定黑猩猩是否知觉“自我”这个客体),从而使有关婴儿自我觉知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实验的被试是88名3—24个月大小的婴儿。
实验开始,在婴儿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主试在其鼻子上涂一个无刺激红点,然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
研究者假设,如果婴儿在镜子里能立即发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用手去摸它或试图抹掉,表明婴儿已能区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
阿姆斯特丹对研究结果经过总结得出,婴儿对自我形象的认识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是游戏伙伴阶段:6—10个月。
此阶段婴儿对镜中自我的映像很感兴趣,但认不出他自己。
第二个是退缩阶段:13—20个月。
此时婴儿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对应关系,对镜中映像的动作伴随自己的动作更是显得好奇,但似乎不愿与“他”交往。
第三个是自我意识出现阶段:20—24个月。
这是婴儿在有无自我意识问题上的质的飞跃阶段,这时婴儿能明确意识到自己鼻子上的红点并立刻用手去摸。
1岁前的婴儿不能区分作为主体的自己和外部的客体,他们还没有自我意识。2岁左右的儿童才能抹掉不属于自己的“红点”,他们具备了自我意识。
{!-- PGC_COLUMN --}德国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
当孩子有认识自我的要求时,教育者应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
由于自我意识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意识是促进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教育者要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
在婴幼儿时期,积极的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好评;
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可以“操纵”周围世界;
觉得自己是独特的人,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护。
点红实验表明,1岁以前的婴儿认不出自己,他们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常常对着自己的小胖手发呆:这是什么东西?
到了两岁左右,婴儿的自我意识初步觉醒,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出现第一个“反抗期”,经常会说“是我的,我自己来,我不”,在大人眼里,他们开始变得“不听话”了,但其实他们只是刚刚知道有“自己”的存在,想显摆一下“自己”而已。
自我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发展是从无到有且不断发展的。
自我意识跟自尊心、感受力、自我调控、交往能力这些品质有很大的关系,作为父母,应该给予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一点正面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意识。
培养儿童良好自我意识的方法
1.通过他人这面“镜子”来认识自我
他人对儿童的积极态度和评价对于儿童良好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生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通过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认识自我。
比如别人说他是个聪明的乖小孩,孩子会认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反之亦然。
他人对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看法,就好像是一面镜子,使儿童认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人的评价直接影响幼儿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所以,教育者要从全面、客观的角度对儿童多做积极评价,避免消极评价,多鼓励和激励孩子。例如,不要将孩子的短处与别的孩子的长处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有意识地去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用讽刺挖苦的言语评价孩子。
2.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认识自我
父母应当引导儿童客观地评价自己,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
这是儿童直接认识自我的方式。
实际是对过去的“我”进行分析、评价,从而鼓励自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完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常常会以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我和他人,有些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即使说得出也是平时成人表扬或批评他的内容。
对此,成人不但要积极地评价幼儿,而且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帮助幼儿建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写口述日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观察和分析,把孩子每天回家说的话记下来。
长期坚持这样做,孩子不仅自我评价能力会逐步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也能逐渐提高,并能正确认识自己,针对自己的过错、小毛病进行自我教育,最终成为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孩子。
3、明确区分”自私“和”自我“的区别
其实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妈妈们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自己的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
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愿看的也决不让别的孩子动。谁一拿,他立刻就说:”这是我的!“然后强行据为己有,妈妈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得。
这些时候父母常常感到不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为自私的表现。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清楚自我和自私的关系。
自私指的是在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才叫自私。
那么自我呢?
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儿童在一出生时,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混为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
皮亚杰通过观察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投入,婴儿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后就真的以”自我为中心“了。
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受到”我“的存在,也就是儿童的自我诞生的标志。
此时的父母们应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这样,我们就给了孩子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因为这是儿童建构自我的开端。
以上是本章节第七节的内容,我们更加具体详尽的了解了幼儿自我认知的过程以”自我意识“的萌芽、发展以及表现。下一节我们来分享一下有趣的:大家好,这是本专栏《心理学小实验陪你读懂孩子》的第七节:”点红实验“解开育儿难题:孩子的自我意识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