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收麦子的具体时间,其实是分着地方的,拿河南来说,驻马店那边一般都是每年的农历四月上旬开始。到了豫北安阳这边,一般都是每年的五月初五左右,也是就是端午节前后。
今年闰四月,所以安阳这边肯定是到不了端午节的,按寒日后俩月来算,大概会到后四月二十左右麦子熟。
寒日俩月,吃新麦。农民对节气的总结还是有道理的。现在的收麦和过去已经截然不同了,过去需要收麦,打场和扬场。
很多孩子不明白这是什么过程,黑嫂今天说一下。
一、收麦和打场
这个收麦和打场是前期工作,比如说地里麦子快熟了,那么就需要自己做一片小场出来,这个场在豫北读成“藏”,其实就是一片存放收割下来麦子的场地。
以前都是大场,就是村里或者大队里统一的大场,这片地方啥也不种,就专门当收麦时的场,后来农民人口渐多,场这样的空地被利用起来分成了地。于是,到了每年麦收时,农民需要在自己地头做出一个小场来。
先割一片麦子,然后把麦茬给弄出去,地垄弄平,泼水后再用石碾子压实,这样就有了一个小场。小场做好后,就开始进地割麦。
手拿镰刀割,那是以前收麦时,农村特有的画面,每家的地里都是这样弯腰割麦的人,割得快的人总是会被人由衷的赞叹,割得慢的人看着自己家麦子发愁。
麦子割好后,需要用板车拉到小场里,摊开后或者用拖拉机,或者用毛驴套着石头碾子来回压,把麦粒从麦穗上脱下来,这里面不是净麦子,有麦糠和麦秸,跟麦子混合在一起的。
于是,就有了下一道工序:扬场。
二、关于扬场的记忆
所谓扬场,扬的其实是麦子。
脱过粒后,麦子里有很多杂物,麦慷和麦秸,需要把这些东西给筛选出来,具体过程需要一个有风的天气,然后一个人拿着“木掀”,啥叫木掀呢?就是一个全部由木头做成的工具,样子跟现在的铁锹是一模一样的。
站在麦子堆前,一下一下的将麦子扬起来,风会吹走麦糠和麦秸,麦子会落下来掉在脚边。
扬一阵后,需要用大扫帚把里面一些大的杂物给“扑”出来,也就是扫出来,有些太大的风是吹不动的。
如此反复,一直把麦子里的杂特全部清除出来。
这个扬场是个技术活,决不是什么人都能扬的,小的时候,黑嫂对这种活很感兴趣,也曾经做过多次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大人们扬起来后,麦子是如一把扇子那样散开的,自己扬就是一堆或者一条,麦粒不散开,里面的杂物便吹不走。
一头大汗,脖子里满是黑泥而不成功,最后只好悻悻作罢,暗暗安慰自己,自己是太小,力气小,所以扬不开,等长大后,自己一定能掌握这种技巧,成为一个出色的扬场人。
最后:黑嫂小时候暗暗发誓要成为一个出色的扬场人,但发展没有给黑嫂这个机会,后面就变成了脱粒机,又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直接吞进去,后面出来就是干净的麦子,省却了很多工序。过去需要持续二十来天的收麦季,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时或者几个小时,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机械化的力量,有些东西永远的成为了回忆。
现在跟孩子说起来,他们睁着一双眼睛看着地里的麦子若有所思,以为自己在听到一个遥远到三皇五帝的神话故事。其实,距离那样的收麦才过去了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见证了我国农业的巨大发展!
举报/反馈

黑嫂讲故事

18.4万获赞 28万粉丝
一个讲故事的人,喜欢悬疑和探案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