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原标题:期待市场之手
文/李慧敏
走向颓势的信用评级行业是否真的就此一蹶不振,没有发展的可能和空间了吗?其实不然。
一位从事评级行业十多年的资深人士(以下简称“资深人士”)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只要不断地发展,必然需要熟悉中国的机构来提供更有效的服务,信评行业必然有巨大的空间。
“评级机构近年被质疑、被诟病,对行业来说不是坏事,有了质疑和冲击,才迫使行业去反思,才会有深层次的改革。才会逐渐给市场释放出正向的信号。”前述资深人士表示,希望是有的,监管、投资者以及市场需要一起去改进、完善和发展,假以时日定有起色。
业内普遍认为,监管一直在寻找的解决方案其实很简单,就是更多用市场的力量而非行政的力量,从投资者认可认定的角度去驱动。
“监管应该把选择权交到投资人手上,也就是市场的应用人的手上。”资深人士强调,前提是放开发债级别设定,在注册制下,通过评级机构的功能发挥、投资人的自我认定和不同利率去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投资人成长,也能帮评级机构优化行为逻辑、经营逻辑。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50强里有大约40强拿到了AAA,但是利率区间是4%~8%,一目了然,成本差距达到4%。所以说,即便是同为AAA,市场也已自动做了区分。”一位头部券商债券市场研究人士(以下简称“券商人士”)介绍,通过债券多层次市场的构建,加之评级机构具有价值力的配合,好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之手得到解决。喜欢垃圾债的,就去买垃圾债券;喜欢利率债的,就去买利率债。
接下来就是投资人的教育问题,即如何让投资人用好选择权。
“市场上的投资人成熟度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是不合格的,没有太大的辨识力,也与评级机构几乎无交流。”券商人士表示,对投资者的教育很重要。投资者的理性化,会慢慢令市场趋于成熟化和正常化。
而随着投资人认知的提升,市场环境将呈现投资人推动趋向,针对投资人的保护机制应该启动。
“这就需要监管建立一系列针对投资人的机制,如投资人保护条例、托管机制、评级机构的处罚机制等等。”资深人士认为,一旦保护机制启动,如果评级机构违法乱纪,或者成为发行人信息披露造假的帮凶,肯定会被处罚得倾家荡产直至关门大吉。
专业人士建议,除了选择权,监管还可以尝试把准入认定权也交给投资人。“监管可以对准入标准做这样的设计,评级机构必须拿到主流投资人100家或者更多家的推荐信。当然,推荐信有很多方法可以拿到。同时还须与另一个制约机制相配合,才能得到投资人的认定。”资深人士表示,这个机制就是,这家机构必须在资本市场上有三年以上的主动评级经验,方法论、评级结果、作业流程全部被市场验证过。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所谓主动评级,是指评级机构根据市场公开信息来做的分析并公开发布的评级,目前主动评级并不收费。
“三年的投入远非2000万元能够覆盖,如果股东能够持续三年投入,说明这是股东基于其价值理念所规划的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行为。”资深人士补充说明。
某知名投资机构负责人对上述建议深表赞同,“评级公司的历史行为、经营行为和评级行为都经过了验证,再拿到要求数目的投资人的推荐信,向监管部门申请或者备案。这一轮下来,是市场认可你,不是监管认可你。”该负责人表示,监管也会从目前的焦头烂额现状中得到解脱。
选择机制、验证机制、推荐机制之外,投资人还应被赋予评价权。
上述负责人补充道,“投资人的评价机制也需要跟上。每年针对评级机构进行排榜,由投资人打分,合格留下,不合格淘汰退出市场或回炉再造。”
此外,业界呼吁,监管应带领行业开创多评级时代。
券商人士认为,监管部门应该鼓励多评级。在国际评级当中,拿到“三大”中的两家,投资人会感觉很好。评级作为一个咨询行业,如果它只是一个我做了你不能做的“独木桥”模式,等于大家是在押宝做赌博了。
“最终由投资人来认定,很多人来监督、来约束评级机构的时候,应该会有更多投资人机构来买你评级的债券,利率因此更应该往下走,这就是多评级带来的价值。”券商人士进一步阐释。
举报/反馈

新浪财经

4109万获赞 265.7万粉丝
新浪财经提供7×24小时的全球财经内容服务
新浪财经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