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族之名源于唐虞以前,兴于夏商周三代,衰于春秋战国,是中原华夏族对西北部各少数部族的总称。周人自称“华夏”,对华夏四周的部族,根据他们的特点或习性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戎族当时为游牧民族,活动范围在今天晋南、豫西、冀北以及陕甘宁一带,以陕西最多。根据史籍记载,当时戎族名称很多,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叫法。
唐虞(公元前2357年-前2073年)以前曰:有娀氏、山戎、玁狁、荤鬻。
夏朝(公元前2070年-前1618年)间曰:有娀氏、山戎、玁狁、荤鬻、鬼方、羌戎、邽戎、绵诸戎、冀戎、翟戎、瓜州之戎。
商朝(公元前1617年-前1046年)间曰:己氏之戎、山戎、獯育、混夷、猃鬻、犬戎、义渠戎、骊戎、申戎、大原之戎、条戎、奔戎、六济之戎、卢方、鬼方、西戎、绵诸戎、冀戎、翟戎、瓜州之戎、羌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茅戎、翳徒之戎、始呼之戎。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间曰:己氏之戎、鲁西之戎、山戎、绲戎、北戎、草中之戎、獯(薰)鬻、玁狁、卢戎、鬼方、西戎、义渠戎、绵诸戎、朐衍戎、大戎、小戎、大荔戎、翟戎、冀戎、襄戎、豲戎、乌氏戎、骊戎、茅戎、陆浑之戎、姜戎、申戎、燕京之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茅戎、翳徒之戎、始呼之戎、彭戏戎、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丰戎、亳戎、荡社戎。
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间曰:山戎、北戎、草中之戎、戎蛮、西戎、绵诸戎、朐衍戎、大戎、小戎、翟戎、陆浑之戎、阴戎、姜戎、申戎、豲戎、乌氏戎、冀戎、襄戎、骊戎、茅戎、卢戎、义渠戎、大荔戎、扬戎、拒戎、泉戎、皋戎、伊洛之戎、彭戏戎、蛮氏之戎、己氏之戎、鲁西之戎、允姓之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茅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之戎、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丰戎、亳戎、荡社戎。
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间曰:戎、绲戎、犬戎、畎戎、义渠戎、朐衍戎、代戎、翟戎、戎、乌氏戎、绵诸戎、大荔戎、骊戎、太原之戎、九州之戎、奔戎、条戎、申戎、卢戎、六济之戎、燕京戎、余无之戎、无终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彭戏戎、允姓之戎、戎蛮、茅戎、东胡、匈奴、林胡、楼烦之戎。
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时期灭西戎十二国,即灭绵诸戎、绲戎、翟戎、豲戎、义渠戎、大荔戎、乌氏戎、朐衍戎。其他戎族随着融入华夏,至汉代名称也随之消失。
1.有娀氏、己氏之戎、鲁西之戎
有娀氏乃戎族之最早部落之一,唐虞以前就存在。有娀氏之女简狄为帝喾次妃,受玄鸟之胎而生商祖契,最早居于陕西宝鸡渭水流域,后沿渭河迁徙至渭河与黄河交界处的山西永济市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后东迁至济水附近,曹、宋、卫、鲁之间,今山东省曹县北部由东至西狭长地带。在姜太公立国之后,为齐国附庸,改为“戎州”邑,成立己氏戎国,又称鲁西之戎,太皞伏羲氏之后,非戎狄之戎,为允姓之戎。(详见下一篇《有娀氏迁徙史》)
2.山戎、东胡、乌桓和鲜卑
山戎是我国戎族中比较古老的一支,因其久居深山峡谷而得名。对于山戎,《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唐虞以上有山戎”的记载,说明在夏商以至传说时代就有山戎存在。
山戎先是居于我国北部山区,当时为秦晋之北,今之陕西、山西之北部;后又迁徙于燕北,以及辽宁西部的老哈河一带;再又居于呼伦湖“大泽”之东。现代考古发现,北京延庆玉皇庙、延庆西梁垙、延庆常里营、延庆葫芦沟、延庆龙庆峡、延庆东灰岭、延庆罗家台、延庆马蹄湾、延庆小堡,河北平泉东南沟、滦平梨树沟门、滦平虎什哈炮台山、滦平筒子沟、宣化小白阳、怀来甘子堡等地都有春秋战国时期山戎墓葬。春秋时期,公元前664年山戎在齐桓公的讨伐下消失,改称东胡。西汉初期,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乌桓族和鲜卑族,后又不断向西南徙动,最后都入主中原。
据《后汉书卷九十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记载,汉时乌桓族首领戎朱廆,归附汉朝,封为亲汉都尉,其后裔戎以首领为氏,为戎姓一支。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命令华北地区鲜卑族人全部改为汉姓,经过几代后,这些鲜卑族人被同化为汉族,将鲜卑族人中的茙眷姓改为茙姓,后改为戎氏。
3.玁狁、犬戎、鬼方及匈奴
玁狁是我国古代民族名,亦作荤鬻、荤粥、狁、猃狁、荤允、獯(熏)鬻、薰育、猃鬻、獯育、严允等,为允姓之戎的一支游牧部落。
《史记匈奴列传》中就有“唐虞以上有玁狁、荤鬻”的记载,为桀的子裔淳维带领一部分夏人逃到了西北,称荤粥,獯粥。周朝时称猃狁、獯鬻,活动于泾水和北洛水中上游一带。春秋后期,玁狁已不见于记载,一部分人融入氐羌,成为犬戎、鬼方,大部分主力向西北迁徙,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匈奴联盟。
犬戎,又名畎戎、畎夷、昆夷、绲夷,先祖为东夷的畛夷,夏末参加商的联军西征而滞留在关中。《郭沫若全集》曰:“所谓昆夷、犬戎、鬼方、荤粥、熏鬻、猃狁、休浑、匈奴,均一音之转。”《后汉书西羌传》指出了具体地点和时间,即“后桀时,畎夷入居邠(bīn)岐之间”。邠岐在今陕西旬邑和岐山界处,位于肥沃的泾渭平原,这是犬戎入陕后初居之地。从族源看,西戎中的绲(犬)戎与中原的华夏族历史关系最为密切。据戎氏家谱记载,公元前1235-前1171年,周太王古公亶父给獯鬻人赐姓,叫戎顺,史称“獯鬻戎”。戎顺后裔因纣王(约公元前1105年―前1046年)残暴无道,为避战乱,其子戎德、戎义携子女迁至湖北江陵,融入汉族。
西周后期,周戎矛盾激化,周宣王时命其附庸当时的西垂大夫秦攻犬戎,导致不久犬戎倾全族之力攻打新君幽王,并绞杀于骊山之下,使西周覆亡。犬戎一度据有关中腹地,在秦穆公时犬戎受到抑止,曾在陕西扶风与秦、周大战,犬戎有一支被秦穆王东迁至中条山以北的山西运城地区,成为太原之戎;还有一支被迫迁徙河套地区,成为鬼方及匈奴。
4.北戎、草中之戎、代戎
北戎又称草中之戎,是西周时期出现的族名,为允姓之戎的一支游牧部落,初期主要活动于山西、河北地区,靠近晋国;春秋时期,活动于山东西部、河南北部、河北地区,靠近郑国、齐国;战国时期活动于河北地区,靠近赵国。
《汉书西羌传》注引《竹书纪年》曰:“晋人败北戎于汾隰,戎人灭姜侯之邑。”汾隰在今山西洪洞以南、襄汾以北的汾水两岸地区,说明当时北戎在山西临汾一带活动。
春秋时期,北戎的势力开始扩大,敢于积极进攻中原大国,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北戎侵郑”。这也是春秋历史上戎族进攻中原国家的记载。鲁桓公六年(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鲁僖公十年(公元前650年),“齐侯、许男伐北戎”,这些都是北戎存在于这些国家周边的充分证据。此后近200年,史书无北戎记载,直到战国周贞王八年(公元前461年),《后汉书西羌传》曰:“至周贞王八年,秦厉公灭大荔,取其地。赵亦灭代戎,即北戎也。”说明这时候北戎已经不存在,取代的是北戎衍变的代戎。由此可见,北戎、代戎当时只是小部落,实力没有山戎部落强大。
5.西戎十二国
西戎不是一个部族名称,而是商周之际,华夏族对西部各少数部族的总称。西戎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记载的是《竹书纪年》,说商王祖甲曾“征西戎”。西戎与商、周、秦等历史几乎相始终,关系密切。现代考古发现,在甘肃张家川马家塬、甘肃秦安王家洼、陕西黄陵县寨头河、陕西宝鸡益门、宁夏固原县彭堡于家庄等地都有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
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深感巩固自己腹地即西部中国的重要性,认定与西戎单纯的修好、通婚还远为不够,下决心要独霸西戎。旋即对西戎之首绵诸戎(西戎最早进入君长制的一支,与秦毗邻),用贿赂、软禁其使者由余并以声色之技、挑拨之术等伎俩以怠戎政,削弱戎力,最后以重兵压境之法征伐让其驯服。这样,秦穆公因而“益(戎)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穆公以软硬手段来征服西戎十二国,从此声威大振,成为五霸之一。
(1)邽戎及绵诸戎
邽戎发源于甘肃秦州上邽,在今甘肃天水市秦州区,乃炎帝幼女女娃之后,虞舜时,其后裔一支东迁至今甘肃天水邽山下,即今甘肃天水市清水县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并成为绵诸戎,为西戎中的一支强大部落。
绵诸戎兴于夏商,周时形成部落,为周一方国。甘肃天水东、渭水南,即今甘肃清水、张家川周围一带,就有绵诸水,所以绵诸戎因居地而得名。绵诸戎与秦几乎同步兴起于北地郡,又长期杂处,西周末互相征战,互有胜负。春秋初,绵诸戎乘秦南下西向之机获得发展,成为西戎中的强者。春秋时,被秦国所灭。
邽戎后裔中的绵诸戎一支,曾东迁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约于西周时,又南迁于湘南、粤北和桂北,形成桂人部落,最后融入于骆越和扬越。
(2)绲戎
绲戎,又称犬戎或畎戎,是玁狁后裔,西戎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3)义渠戎
义渠戎也是西戎中比较重要的一支,其名称首见于商代,故地在今陕西洛水与马莲河交汇处。春秋时,义渠戎北移,并建立君长之国。义渠国在秦国的北地郡,即宁州(今甘肃正宁)、庆州(今甘肃庆阳)、原州(今宁夏固原)一带。秦穆公时,义渠戎辖地跨今甘肃宁县、庆阳、华池和陕西彬州、旬邑、志丹、长武、永寿以及宁夏固原一带,地区辽阔。公元前271年秦灭义渠戎,使秦的实力大为加强,幅员也大为扩大,大大增强了秦穆公称霸的分量。
义渠戎被灭后,一部分人北走,归属匈奴;一部分人与秦融合,开始定居生活;一部分人西迁,进入河西走廊之张掖地区,后汉化;还有一部分人南迁,进入四川茂汶县。
(4)朐衍戎
朐衍戎为西戎之一,主要活动在陕西六盘山以北的陕西定边县、宁夏盐池一带,期间与义渠戎杂处,往来颇多,但朐衍戎比义渠戎活动范围要小,其实力也稍弱。由于朐衍戎居地偏北,无关大局,所以秦穆公时,他们只表示驯服于秦,其居地并未归入秦的版图。
(5)翟戎
翟戎又称狄,兴起于夏商,活动范围在今甘肃临洮、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及天水市西北这一广阔地区,与周之先祖早有往来和争战。如夏初,周先祖“不窋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太文王(古公亶父)居豳时,为戎狄所攻而迁岐(周原)聚集力量后伐狄,到秦穆公时,用由余计,方使翟戎臣服秦国,总之,翟戎历史上下越千年有余。
(6)豲戎
豲(huán)戎为西周时期炎帝后裔姜嫄部落一支,为西戎之一,生活在今甘肃陇西东南渭水东岸。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国伐邽、冀戎,开始对豲戎构成威胁。秦穆公时,豲戎臣服于秦。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起用商鞅变法,国势强盛,不断对外扩张,西攻豲戎,杀豲王,豲亡。穆孝公灭豲戎国时,在今甘肃陇西县境,与临洮的翟戎故地只距二三百里。
(7)乌氏戎
乌氏戎是位于秦北部的一支西戎部落。乌氏戎故城,在秦时六盘山腹地乌氏县,今宁夏固原清水河至泾河间,其邑地在今甘肃平凉西北,可见乌氏戎当时活动区域在今甘肃、宁夏边的南侧。秦穆公时,乌氏戎虽驯服于秦,但许其自主发展,这算是秦采取不同方式以霸西戎,收到较好的效果。
(8)大荔戎
大荔戎是春秋周平王时期在西戎建立的一个国家,活动范围在洛川一带,即今陕西大荔县。史对该区大荔戎无所记述,然而《史记匈奴列传》叙述穆公霸西戎各国时,提到大荔戎,且明确指出其地望在“岐、梁山、泾、漆之北”。 大荔戎主源在晋南,约在春秋时,具体应在秦穆公死亡以后,那里的戎人受到晋之攻击而迫迁大荔地区的。
(9)冀戎、襄戎
冀戎分布于今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南,东与邽戎相临,为唐尧子丹朱的一支后裔。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秦伐冀戎,冀戎归秦,初设冀邑,后建冀县,汉仍为冀县。
襄戎是从陕西瓜州西迁至甘肃天水市秦州平襄城的,与邽戎、冀戎相邻,属西戎一支,后被秦国所灭。
(10)彭戏戎
彭戏戎为炎帝后裔,先秦时期生活在今陕西戏水(今陕西西安临潼东)一带,与骊戎为邻。秦武公元年(公元前697年),伐彭戏戎,彭戏戎向东逃窜至于华山,说明当时戏水与华山之间秦的力量相对薄弱,后为秦国所并。
(11)丰戎
丰戎原为东夷族部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丰戎迁居到渭水以南、沣水以西,东临镐京25里的丰京(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秦襄公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把妹妹缪赢嫁给丰王为妻。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750年),秦文公伐丰戎,打败丰戎,秦把岐邑(今陕西扶风法门)以东土地献于周。丰戎后被秦所灭。
(12)亳戎、荡社戎
亳戎、荡社戎为西周时期西戎之一,活动范围在今陕西渭南一带。周桓王时,亳国有一个号称汤的君主,秦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伐汤。秦宁公三年(公元前713年),秦军与亳戎交战,亳戎首领战败逃往西戎,于是秦军消灭荡(汤)社戎。亳王死后葬于征(今陕西扶风)。
6.其他诸戎
(1)戎蛮
戎蛮,又称戎曼、蛮氏、戎蛮子,春秋时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汝州西南、伊川县东南、汝阳县东北一带建立戎蛮子国。公元前585年戎蛮、伊洛之戎、陆浑戎曾随晋军攻击宋国。戎蛮子国君戎蛮子嘉,在春秋中期的晋楚争霸中,采取亲晋的策略。公元前526年,楚平王派大将然丹诱骗戎蛮子嘉而被楚国所杀。不久,立嘉之子赤为戎蛮子国君,戎蛮子国成为楚国附庸。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戎蛮子赤为晋国所擒,戎蛮子遗民一部分迁徙至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的蛮城,东汉末年全部融入汉族。另一部分戎蛮子遗民匿入深山密林中,发展成为西汉末年新城蛮(今河南省伊川县南山)和柏华蛮(河南省灵宝县南山有柏华聚)。这些分布于汝州、伊川、灵宝一带的崤山、熊耳山、外方山等山区的戎蛮国遗民,到东汉末年都融入了汉族。
(2)骊戎
骊戎又称骊山之戎,国君姬姓,商朝时活动在陕西渭南之骊山,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一带,曾与秦的先世通婚。春秋时,晋献公伐骊戎,娶骊戎之女骊姬为妻,后为晋国所灭。《史记秦本纪》曰:“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郦山之女,为戎胥轩妻,生中潏,以亲故归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说明商朝贵族戎胥轩在奉命守西部边陲时,曾娶骊戎之女,生儿子中潏。戎胥轩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赵国的祖先。
(3)大戎
姬姓之戎,与晋同祖,系唐叔虞之后,封于贾国,贾又分为狐氏,西周年代(公元前11世纪),狐氏北流入戎族中,而成为大戎狐氏。活动范围在山西襄汾县至太原一带。狐偃助晋文公称霸,春秋时期,公元前678年,大戎为晋所并。
(4)小戎
西周时期,一支阴戎后裔沿汾河向北迁至山西交城县文峪河流域的山区一带,称小戎。春秋时期,被晋献国所并,臣服于晋国,小戎王以其女嫁晋献公。《左传》庄公二十八年: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杜预注:“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
(5)瓜州之戎、陆浑之戎、阴戎、伊洛之戎、九州之戎
瓜州之戎原居瓜州,即在尧舜时期从三苗迁三危之地,在今陕西宝鸡扶风一带,为允姓之戎。春秋时期,由于被秦国所迫,瓜州之戎有一支顺着渭水之南及终南山脉之北,向东迁至今陕西与河南相邻的崤山、熊耳山、陆浑山(今河南卢氏县、栾川县与嵩县一带),从此称为陆浑之戎,又因此处水南为阴、山北亦为阴,故称“阴地”,所以又称阴戎。
公元前638年,陆浑之戎又被秦国、晋国所迫迁至伊川,建立陆浑国,依附于晋国,汉时在这一带建陆浑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亲率大军讨伐陆浑之戎,遂从伊川迁至于伊水与洛水之间,在伊洛流域居住,所以陆浑之戎又称伊洛之戎。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国荀吴领兵灭陆浑,陆浑之戎灭亡。陆浑之戎灭亡后,又有九州之戎。陆浑之戎遗民一部分奔楚国;一部分奔甘鹿(今河南伊川县西北部),归周或晋国。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阴地的命大夫士蔑召集九州之戎伐楚,知此时的晋已将阴地诸戎统归一部了,战国时都融入华夏族。
(6)扬、拒、泉、皋之戎
扬、拒、泉、皋之戎与伊洛之戎一样,春秋时期出现,都居于伊水与洛水之间。杨在今河南洛阳市偃师市,拒在今河南洛阳市宜阳县西渠谷水,泉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皋在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鸣皋山下。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晋国荀吴领兵灭陆浑时,扬、拒、泉、皋之戎也同时消失。泉人中有一支向西南迁入四川彭县湔江,后被蜀国所并。
(7)无终之戎
无终之戎为芈姓之戎,为楚国祖先陆终之裔的一支北迁于戎者。公元前十一世纪,在津沽大地建立无终国,与山戎相临。公元前663年,曾与齐国、燕国组成三国联军,共同攻打山戎令支国,将河北玉田小泉山下戎地割与无终国。无终国强盛时,其割地范围扩大至河北省玉田、遵化、兴隆、丰润、丰南、唐海一部分及天津蓟州、北京平谷等地。公元前470年,被赵国所灭。后在赵、燕两国互相征伐中,燕国占据了原无终国领地。
(8)姜戎、申戎
姜戎,又称申戎、姜戎氏、姜氏之戎,为四岳之后,世居陕西宝鸡扶风瓜州一带,与姬姓族后人世代通婚,夏朝时就存在。考古发现,在陕西扶风刘家、山西侯马上马、陕西宝鸡斗鸡台瓦鬲,都发现姜戎墓。由于当时姜戎属于游牧部落,又受中原文化影响,向东南西北四方迁徙,向西迁徙融入西戎,后被秦所灭。向东迁徙进入秦、晋之间,与允姓之戎融合,后进入山西、河南等地。
周宣王静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周宣王的军队讨伐姜戎(申戎),史称千亩之战(今山西介休南),王师大败,宣王也险些被俘。说明西周时期,在今山西介休一带,已有姜氏之戎的活动记录,与当时炎帝之后的申国、吕国同族成为邻居,皆为姜姓。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晋国同各国大夫在向地会晤,范宣子曾在殿上指着戎子驹支曰:“来,姜戎氏!从前秦国人在瓜州追逐你的祖父戎子吾离,你祖父前来归附我们先君惠公。”说明戎子吾离和戎子驹支都是姜戎(申戎)。姜戎(申戎)后被晋所并。
(9)卢戎
卢戎为姜氏之戎,四岳之后,长期过着游牧迁徙生活。卢戎发轫于我国西部高原、草地的卢水上游,与允姓之戎相邻,在商代称为“卢方”,周代后称为“卢戎”,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曾参与周武王灭商,周封功臣姜族首领姜尚于营丘(山东临淄县)为齐侯,于是有一部分卢戎人也随着同族到山东建立卢子国(山东长青县西南),开始定居生活。
其余的仍游牧于陕西、河南相邻的崤山、熊耳山一带,和陆浑之戎相邻。春秋时受秦、晋压迫,辗转南迁到湖北南漳一带,建立了卢子国,后被楚所灭。还有一支卢戎西迁于卢水上游的川西、滇北一带,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形成了彝族、白族、纳西族、土家族等以虎为图腾崇拜的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均属藏缅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还有一支卢戎由原地卢水上游,同婼羌向西北迁徙,经河西走廊,到达新疆且末之西的龟兹地区,建立戎卢国,即今新疆民丰县一带。
(10)燕京之戎
燕京之戎商朝就已出现,以燕京山为名,即今山西管涔山,位于山西忻州静乐县一带。燕京之戎为东夷族京人,是商祖之裔,为允姓之戎。商文丁二年(公元前1111年),周公季历伐燕京之戎,周军大败。春秋战国时代,燕京之戎被晋所灭。
(11)余无之戎、茅戎
余无之戎为商代古族名,为余吾、无皋二戎之合称,在今山西长治市屯留区余吾城和壶关县无皋城,为徐吾或徐夷族一支。商文丁四年(公元前1109年),周公季历伐余无之戎,取得胜利。余无之戎从此衰落。商末周初,余无之戎迁至今山西省平陆县西南茅津,成为茅戎,亦称贸戎、茅津,余无之戎从此消失。秦穆公元年(公元前659年),穆公亲自帶兵讨伐茅津。鲁成公元年(公元前590年),“秋,王师败绩于茅戎。”周定王之王师被茅戎打败。茅戎在战国时代被晋国所并。
(12)翳徒之戎
翳徒之戎为伯翳(皋陶之长子伯益)之后,商代古族名,生活在古徒骇河上游沙河,即今太行山西侧山西昔阳县一带。商文丁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周公季历伐翳徒之戎(在今山西东北滹沱河流域一带),俘获戎族三个大夫,向商献捷。商王文丁封季历为伯侯。翳徒戎后北迁昌黎徒河,又迁辽西翳无闾山。
(13)始呼之戎
始呼之戎为商代古族名,生活在山西晋中平遥县一带,与余无之戎、翳徒之戎相距很近。商王文丁七年(公元前1106年),周公季历伐始呼之戎,打败始呼之戎,始呼之戎逐渐融入周朝。
(14)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
条戎、奔戎、太原之戎、六济之戎都是西周时族名,为陕西渭水流域迁入。条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中条山北鸣条岗一带,奔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夏县西南,太原之戎生活在今山西运城运城盆地内,六济之戎为条戎、奔戎、太原之戎的统称,分布在晋南汾河与中条山之间,即今山西运城与临汾之间。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宣王派兵讨伐太原戎,没有攻克。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宣王率兵讨伐条戎、奔戎,也大败。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幽王命伯士讨伐六济之戎,结果大败,伯士战死疆场。说明当时诸戎实力强大,周朝国力薄弱。六济之戎后为晋国所降服。
(15)林胡、楼烦之戎
林胡、楼烦之戎为春秋时期族名,生活在晋北地区。林胡在战国时期居住于赵国以北地区,即今山西西北部、陕西东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准格乐旗一带。赵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年-前299年),林胡灭亡,成为赵国领土。
楼烦在战国时期分成东西两支,东支楼烦与燕国接壤,分布在今河北西北部和内蒙古地区;西支楼烦居住于赵国西北方向,分布在今山西娄烦县和岚县一带。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127年),楼烦被西汉兼并,宣告楼烦消亡。
诸戎族到汉代以后,名称已渐消失,而分别演变成为戎、氐、羌、狄、貊等族,更多地融入于华夏族。
举报/反馈

三北印象

415获赞 165粉丝
情愫三北大地,记录点滴故事!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