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个场景最后,凤姐按照李纨等姐妹的要求,派人去“找了许多旧收的画具出来,送至园中”,宝钗等人选了一回,“各色东西,可用的只有一半”,于是将另一半又开了单子,让凤姐照单置买。“一日外面矾好了绢,起了稿子拿进来,宝玉便每天在惜春这里帮忙。”完成上一个场景的需求,闭合线索,自然转场。第四十五回由此进入第四个场景,也是这一回最重要的两个场景之一:“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归入贾府气运线。
一切准备就绪,探春、李纨、迎春、宝钗等人也都在惜春这边往来闲坐。“一则观画,二则便于会面。”
“金兰”,在今天的应用语境中,是指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结为异姓兄弟姐妹。其实,这个词有两个典故。一是来源于战国时代讲解上古奇书《周易》的论文集之一《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指两个人在各个方面都非常契合。另一个典故自南朝的《世说新语》:“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这里山公、嵇、阮分别指山涛、嵇康、阮籍,三人都是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中人,“契若金兰”比喻朋友之间情谊深厚。
曹师在这个场景中所指“金兰契”,有点类似第二个典故,是指代一种牢不可破的“异姓姐妹”关系。这里的异姓姐妹,当然是指宝钗和黛玉。这个场景开始,曹师先分别描写宝钗和黛玉的生活日常,再创造机会,让二人进行深入的交谈、进而交心。
开始,先写宝钗的“累”。“因见天气凉爽,夜复渐长”,宝钗“遂至母亲房中商议,打点些针线日间作”。因为每天要去贾母、王夫人两处“省候”两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闲话半时”。这句话是说宝钗每天给贾母和王夫人请安还不够,还要保持笑容陪坐聊天一小时。“园中姊妹,也要度时闲话一回”虽说是姐妹们,但也要时常走动走动,聊聊天,说说话,促进一下感情交流。“故日间不大得闲,每夜灯下女工,必至三更方寝”三更,就是半夜12点。这一天的日程安排跟下来,读者们发现宝钗同学每天的时间根本不够用,白天社交联络感情,晚间加班做针线至半夜,全年周六日无休。这种生活节奏,比当代精英和我等草根的“996”还要辛苦。
接着写黛玉的“病”。“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嗽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次,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嗽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些,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将养。”黛玉身体不佳,闷了就盼着姊妹们来说些闲话,排遣排遣,可真等姐妹们来了,又说不上几句话就“厌烦”了。大家体谅她在病中,平常又“形体娇弱,禁不得一些委屈”,因此并不苛责黛玉“接待不周,礼数疏忽”。
宝钗的“累”,佐以黛玉的“病”,曹师通过这两段描写,完成了钗黛倾心交谈前的背景铺垫。接下来,开始进入正题。
”这日宝钗来望他”,于是说起了黛玉的病症。宝钗建议黛玉寻个高明大夫好好诊治一番,“这里走的几个太医虽都还好,只是你吃他们的药总不见效。不如再请一个高明人来瞧一瞧,治好了岂不好。年年间闹一春,又不老又不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
站在大观园姊妹的角度,这番话表现出宝钗没把自己当外人,跟黛玉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宝钗在这里的语气,完全是姐姐的口吻,因而有“不是个常法”这种担心很正常。黛玉同学非常清楚自己的病情,“不中用,我知道我这病是不能好的。且别说病,只论好的日子,我是怎么个形景,就可知了。”
这是曹师在全书中第一次正面描写黛玉对自己病情的判断。先安排宝钗对黛玉的健康问题表示担心,再通过黛玉自述、宝钗补充,让读者对黛玉的身体状况形成清晰的印象。
宝钗点头道:“可正是这话。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竟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是不好的事。”宝钗所说症状,正是脾胃功能积弱难返的表现。曹师的涉猎范围之广,又见一斑。
黛玉叹道:“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今年比往年反觉又重了些似的。”说话之间,已咳嗽了两三次。黛玉这句话看似豁达,实则无奈。久病之人,对于身体每况愈下的无力感,不亲身经历,很难体会。
宝钗就又说道“我看你平日的药方上,人参、肉桂太多了,虽然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然后又给出了“平肝健胃”的建议,务求“饮食养人”,每天再用“上等燕窝、冰糖”熬粥喝,“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这段文字,曹师固然是想表现宝钗的博学多才,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同样也反映出曹师的学识渊博。
黛玉就叹道:“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无一个人像你前日的话教道我。”这番话真情流露,发自肺腑,颇有些催泪效果。黛玉这里说自己“十五岁”,那由此可以推算宝钗今年十七岁,宝玉十六岁,湘云十四岁(已经许了婆家)。
黛玉继续说道:“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比如,要是你说了那个,我再不轻放过,你竟不介意,反劝我那些话,可知我竟自误了。”这里的“昨儿”还是指第四十二回的“蘅芜君兰言解疑语”,宝钗抓到黛玉看杂书,却没有深究,反而苦口婆心劝说了一番。将心比心,黛玉同学认为宝钗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因此深感钦服。黛玉这番发自肺腑的自白,可以看作二人关系的分水岭。从此之后,至少黛玉这里,是从心里把宝钗认作姐姐。
曹师又安排黛玉说道:“若不是前日看出你来,今日这话再不对你说。”这句话,是一种无比信任的表现。黛玉接着说出了自己“熬燕窝粥喝”的困难,因为之前自己每年都犯病,“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再提新要求,虽然老太太、太太、凤姐这三个人不会说什么,但“那些底下的人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
为了佐证自己的顾虑,黛玉还举了例子:“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紧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这番话,道尽了寄人篱下的辛酸和无奈,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贾府的管理不力,下人越发没有规矩,背后妄议主子成风。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这句话结合着场景最初曹师描写宝钗的“累”,能看出宝钗其实对目前的境遇也有不满和无奈。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
黛玉这番话,表现出观察入微、洞悉人心的超强能力。黛玉所说不仅是事实,更是她的无能为力。宝钗就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分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这句宝钗打趣黛玉的文字,很有些闺中密语的味道。果然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黛玉的心中所想,宝钗非常清楚。因此,宝钗打趣黛玉“多费得一分嫁妆”,有的放矢。黛玉的害羞,也在情理之中。曹师安排黛玉最后说的两句话,进一步增强暗示:在黛玉的心里,宝钗已经是无比亲密、可以依靠的亲人。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却也是真话。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得,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我明日家去和妈妈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来,每日叫丫头就熬了,又便意,又不惊师动众的。”
宝钗这段话,亲切、温暖、体贴、感人。先承诺有我在一天,便陪你一天,有什么委屈烦难能解我都替你解。人生得闺中姐妹如此,夫复何求?接着说两人同病相怜,大家互相扶持就好,不必发“司马牛之叹”。司马牛也是《论语》里的人物,曾经自怨自艾说“人人都有兄弟,唯独我就没有?”宝钗的言外之意,是说这种司马牛之叹,没有意义。此前黛玉在谈话中提到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同样出自《论语》。曹师安排黛玉、宝钗分别在谈话中引用《论语》句子,意在暗示黛玉、宝钗均接受过严格的启蒙教育,侧面渲染二人的学识和能力。
黛玉听了宝钗的话,忙叹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在你面前失于应候罢了!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黛玉道:“晚上过来和你说句话儿。”宝钗答应着便去了。第四十五回的第四个场景“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至此结束。
这段文字中,两人告别的台词,就像是对这个场景的小结。黛玉这边,感叹宝钗对自己“多情如此”,十分感动;宝钗则只愁“在你面前失于应候”,生怕自己照顾不好黛玉。二人真情流露,“同病相怜”、“互相倚助”。从这个场景开始,宝钗和黛玉建立了稳定亲密的姐妹关系。尽管世事无常,但至少在这一回、在这个情景中,宝钗和黛玉之间的互动温馨细腻,感人肺腑,是全书为数不多的描写姊妹情深的文字,非常有必要认真诵读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