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歆小迪
男子当众殴打妻子,下手特别狠,在场人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前劝阻,是什么事情让男子如此生气呢?原来是因为妻子带儿子逛街,买了一件昂贵的衣服,这位男子得知后,就痛打妻子。儿子看到爸爸打妈妈,哭着求爸爸不要打了,但男子不理会儿子的哀求,最后儿子扑通给爸爸跪下了,男子才停止了家暴。
不管与妻子有多大意见,也要私下里处理,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殴打妻子。
做了父母后,要为孩子考虑,如果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请为孩子营造出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我们不能避免彼此之间没有问题、没有分歧、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但处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请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解决,如果一定要解决,请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言辞,不要让你们夫妻之间的恩怨影响孩子的一生的幸福。
父母们禁止孩子观看暴力动画片,怕给动画片给孩子带坏,可有些父母却经常“现场直播”暴力场面。
家庭暴力的知名心理学家Steven Stosny说过,一个看到母亲被殴打受虐待的孩子,比孩子自己被殴打带来的心理伤害更大,有家暴的家庭,毫无疑问对孩子来说是个悲剧。
目睹暴力本身就是对孩子的精神暴力,它可能比直接的肢体暴力对孩子的身心造成的伤害更大。不幸的是,大约有50%的未成年人在暴力环境中长大,有调查显示,50%以上的家庭存在着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可以说是无法估量的,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心理扭曲,将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并且大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是在家暴中成长起来的。在孩子年幼时,父母是孩子最信赖的老师。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中的孩子,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1、目睹家暴中长大的孩子,也会更“暴力”
研究表明,当一个孩子成长于家暴环境中时,他也会变得更有暴力倾向。
这种说法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曾的试验中,可以得到验证。阿尔伯特·班杜针对儿童习得暴力行为的原因做了一项实验:
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中,各挑选了36名男孩和女孩,并分成三个组。其中,有一组儿童会观察成人对波比娃娃施暴的场面。那个人会坐在波比娃娃身上,然后反复击打它的鼻子,又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一边踢,一边谩骂,暴力场面持续10分钟后,实验者会把孩子带走。最后,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会被带进一个放置了攻击性玩具的活动室。研究人员等着孩子们对此作出反应。
实验发现,那些观察过暴力行为的孩子,其攻击性,远高于别的孩子。在这些孩子中,男孩平均表现出104次暴力行为,而女孩只有48.4次。同时,男孩的身体攻击倾向明显,而女孩的语言攻击倾向明显。
班杜拉相信,当成人在儿童面前施暴时,就等于在给儿童传达这样的信息:暴力是被允许的。
这个实验也恰恰表明,当一个孩子成长于家暴环境中时,他每次挨打,都会加深一个信念: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即使他排斥暴力本身的冲击感,但这样会让他在潜意识认为,暴力是一种可接受的现象,这对他的价值观塑造也起到很大影响。如果这个想法在他今后的成长中,没有得到修正,他就会从“受虐者”逐渐变成“施虐者”。
2、目睹家暴中长大的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残暴扭曲
看过《记忆大师》的人,对里面的小男孩应该印象深刻。年少时他在目睹母亲一再被父亲家暴,他询问自己母亲为什么不离开,母亲说她不能走。小男孩想拯救母亲于苦海,但当母亲主动选择留下之后,他想到的解脱方式竟然是让母亲死去,因为这样她就不会再有痛苦了。
为了制止暴力,以暴施暴,何其残酷。
对暴力的痛恨,让一个无能为力的孩子用如此残暴极端的方式拯救自己的母亲。母亲一味的忍气吞声,并不是保护家庭的解决方法,相反,会害了躲在角落里哭泣的孩子。
家庭暴力具有“习得”性特点,就是说家暴加害人不是天生具有暴力倾向,而是受到其生长环境、人生经历的影响。
《法证先锋》里有个案子,一个男人常年家暴老婆,老婆每天满身的伤,她骗儿子说是自己不小心碰的,后来儿子发现了真相,原来妈妈的伤痕都是被爸爸打的,他很心疼妈妈,劝妈妈离开,但是生性懦弱的妈妈不愿意离开。儿子喜欢上了玩日本武士刀,他跟着网上的视频,学着用武士刀,玩的很不错。一次得知母亲又被父亲家暴,还住了医院,这个儿子从外地赶回去,直接冲到父亲的办公室,用自己的武士刀把父亲砍死了,一个家庭就这样给毁了。
一个人如果儿童时遭受暴力或是目睹暴力,其成年后成为施暴人的可能性远远高于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Gewirtz说,家庭暴力比战争更可怕:“因为它发生在一个应该安全的地方。”
3、目睹家暴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抑郁
目睹家暴中长大的孩子,也极为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如脾气急躁、沮丧、胆怯及抑郁行为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抑郁倾向。
同学静就是从小生活在家暴的环境中,她父亲一喝了酒就找茬殴打她母亲,虽然父亲从来没有打过她,还常常给她不菲的零花钱,可她与父亲一点也不亲,每次看到父亲就害怕。
成年后的静胆怯,自卑,不相信任何人。大学时,有一个男生追求她,她不敢接受,因为男生人高马大,很像高大魁梧的父亲,她觉得男生也会像父亲一样打她,她对婚姻爱情没有一点向往,觉得结婚就是自己给自己的痛苦。
她说她父亲常常无缘无故的殴打母亲,母亲习惯了忍气吞声,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弱小的她永远不知道什么会引发暴力,她常年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她总是为自己,为要遭殃的母亲担心。
像静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难以跟自己相处和他人相处。他们容易抑郁、焦虑、酗酒……更长远的影响在于,容易搞砸友情跟爱情等重要关系。
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父母相处的模式就是孩子学习的模式。
父母的婚姻里,往往藏着孩子的未来。
父母相爱,是对孩子最好的养育。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灵健康,不管你有多大的怒气多大的不满,都要平和的解决问题,给孩子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里是讲爱的地方。请停止家暴吧!
举报/反馈

小迪妈妈谈育儿

25.1万获赞 1.3万粉丝
所谓育儿,就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
营养师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