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样的一句古话经常萦绕在耳边,在传统的士大夫文化中几乎成为一种金科玉律般的至理名言,凝聚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仁”这个核心价值。循着这样的文化脉络而寻根溯源,采药这样一种劳作活动更有着悠远的厚重文化底蕴,可以上溯至神农尝百草这样的上古传说,然后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民间传说以及文人吟咏中赋予了更多的文化色彩,带有一种隐逸成仙的文化基因。除了麻姑采药、仙女采药、仙翁采药这样的民间传说之外,文人对采药的吟咏历代不绝于耳,最经典的诗作当属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正是由于这样的各种文化交相投射,从而使采药这种劳作在传统文化中带有各种丰富多彩的象征意味。而随之而来采药图这一题材画作的出现,并逐渐在绘画领域渐渐流传开来,各种采药图的出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广泛的现实文化的相互作用,并进而整合重塑了这一题材的内在寓意,通释化道,上升为一种带有慈悲、隐逸、济世、成仙等各种美好意愿的图式,既具有超越现实超脱俗世的超逸情怀,又满含着自度度人的慈悲胸怀,这种自我表达和诠释在时光的流转变迁中沉淀出一种清晰的内涵。
在如今可见各类采药图中,宋金时期的绘画开启并树立了这一题材的典范。最出名的一幅作品当是1974年在山西应县木塔中发现的《神农采药图》,这幅无款作品从风格上来看应该是民间画工所创作,承继着唐代绘画遗风的同时兼具金朝民间绘画那种质朴粗犷的风格,画面中神农一手拿着采药的锄头,一手拿着一支灵芝,肩上背着满载药材的药篓,风尘仆仆的样子表明着这是采药归来的场景。而在技法语言的运用上,那粗犷中兼具灵动的线条很好地勾勒出画中人物的神情形象,而赭色的主色调以及与淡墨之间的呼应更赋予了画面一种古朴而厚实的历史感,使整个画面带有一种高古的神韵。至于这幅画中的人物,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麻姑。而麻姑采药图也是一种常见的采药图题材,比如宋代佚名的《麻姑采药图》从人物的妆饰、身姿与神态来看与应县的题为《神农采药图》颇为相似,而从这幅画作的腰圆式纨扇的形制来推测当是南宋时期的作品,而就技法来看,更像是宫廷绘画的那种精细的圆熟风格,线条柔润而细腻,画面中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的描绘都带有一种典雅的神韵,而麻姑献寿在传统文化中带有一种长寿的寓意,故这幅作品尽管名为采药图,但其内在的寓意带有一种百病不侵的长寿意味。大致同时期的还有孙钰的《仙女采药图》,画面中三位衣袂飘飘仙女相互之间顾盼生姿,使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动感,而画面的构图与宋代佚名的《麻姑采药图》极为相似,这幅作品的主旨来看当也含有得道长寿的意蕴。
宋 佚名 《麻姑采药图》
宋 孙钰《仙女采药图》
宋 马麟(款) 《仙山采药图》
采药图中还有一种取材于东汉刘阮遇仙的传说。这个故事在南宋刘义庆的《幽明录》中有着记载,据传东汉时期剡溪郎中刘晨、阮肇二人一道前往天台采药,后来在山中迷路,幸运的是遇见两位美丽的女子,奇怪的是这两位女子竟然能够直接叫出他两人的姓名,并邀请他两人来到她们家中,然后结为夫妻,半年后刘阮二人思家心切,于是告辞回家,回来之后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子孙已经过了七代。于是二人知道遇见了仙女,再次相约去天台山寻访仙女但未果,此后二人修炼得道并悬壶济世。而根据这个故事而创作的刘阮采药图也是早期的采药图的母体之一,这一题材的主旨更多的是一种乱世隐逸和成仙得道的情怀表达,比如元代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卷》就是这一题材的经典之作,赵苍云为赵宋宗室,南宋灭亡后归隐山水,他的这幅作品采用李公麟的白描手法,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刘阮遇仙的整个过程,元人华幼武的题跋中称其“所作刘阮天台图,意境萧散,神趣闲逸,曹衣吴带,设色妍妙,有诸家所不能及者……”,这幅作品生动而全面地展示了这一传说,寓家国之痛于淡雅萧散的笔墨之中。而从画史上看,这一题材的作品并不鲜见,清代邹一桂又一幅作品题为《临马远刘阮采药图》,画面中仙山楼阁之中,刘阮二人肩扛着采药的药锄,正在一座横跨小溪的桥上抬头远眺,画面设色浓艳,带有一种典型的青绿山水画作的富丽堂皇气息,而作品右上角的题诗则挑明了这幅作品的主旨:“采药天台玄问津,胡麻饭熟溜溪滨。白云红树来相隔,洞口仙姬结夙因。”由此可见这一题材的采药图表达的侧重点在与遇仙这样的一个重点,隐含着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和对成仙得道的一种向往。
元 赵苍云 《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
元 赵苍云《刘晨阮肇入天台山图》(局
清 邹一桂 《临马远刘阮采药图》
明清乃至近现代以来,采药图这一题材总体上延续着宋元时期这一题材的主要寓意,但随着时代特点和人文环境的发展,这一时期的采药图从某种意义上其主旨更接近现实主义也是一个明显的特点,除了那些延续着此前作品内涵之外,更注入了画家们各自不同的思考,并以一种感同身受的代入感,以各种不同的风格创作的采药图更注重对现实的观照和对内心情绪的抒发。比如明代陈洪绶的《采药图》描绘的是一位老者带着童子深山采药归来的场景,这幅作品风格带有典型的变形主义的风格。这种老少组合的采药图还有清代高其佩的《深山采药图》以及清代任熊、王树谷等人的所创作的采药图,这类作品从画面设置上看更多的是接近现实主义的表达风格。而明代唐寅(款)、清代樊圻等人的《采药图》在画面中更简洁明了地表达出采药这一主题,尤其是樊圻的《采药图》在画面上更是删繁就简,完全舍弃了背景的刻画,用一种工写结合的风格描绘出一位采药人席地而坐休憩的场景。这两类采药图从画面本身来看更寓含着作者多自身的一种期许,那种悬壶济世的情结是这类采药图的最重要的价值归属。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延续着仙女采药、仙人采药的原初的题材和内涵,比如明代吴伟的《仙人采药图》、清代黄慎的《二仙采药图》《仙人采药图》、清代黄山寿的《刘阮采药图》、清代清沈宗骞的《天台采药图》等,画面主题根植于刘阮遇仙这一传说。而清代蒋莲的《麻姑采药图》以及齐白石的《采药图》等源头也非常明显。值得一提的是近代蒋兆和的《采药图》的现实主义风格更是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联想当时的时代特点,更可窥见作者本身的那种深沉质朴的对社会的一种关切。
明 陈洪绶 《采药图》
明 唐寅(款) 《采药图》
明 吴伟 《仙人采药图》
清 高其佩 《深山采药图》
清 黄慎 《仙人采药图》
清 黄慎 《二仙采药图》
清 黄山寿 《刘阮采药图》
清 蒋莲 《麻姑采药图》
清 任熊 《采药图》
清 王树谷 《采药图》
清 樊圻 《采药图》
清 沈宗骞 《天台采药图》
齐白石 《采药图》
蒋兆和 《采药图》
立意尽慈悲。采药图这一题材,其原初的价值原点是那种慈悲的人文关怀和悲悯情怀,而后在各种文化特别是民间祈福文化的加持下,被赋予了一种成仙得道的民间淳朴心愿,不过更多的采药图这一题材的画作最终核心价值诉求,还是殊途同归地落脚于济世救人这一现实主义的维度,就像一副对联所言的那样:虽无刘阮逢仙术,只效岐黄济世心。
举报/反馈

吃素的穿山甲

367获赞 91粉丝
随便说点文化历史文艺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