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全球影视业的商业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同,伊朗电影始终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以简单优美的语言和纯净质朴的情感,寄托着理性的思考,以此唤起人们对东方文化的关注与别样感受,可以说是世界影坛的一股清流了。
而马吉德·马吉迪作为伊朗的第三代电影人,秉承了伊朗电影的一贯风格,始终坚信只有在自己的文化里,才能充分认清和利用自己所处的位置,让作品更加优秀,从而促进民族电影的成长,《小鞋子》无疑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在1999年首次为伊朗电影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作品,在豆瓣上有着9.2分的高分,但它的故事情节却并不曲折。
全片围绕一双鞋子展开,讲述了哥哥不慎丢失妹妹的鞋子后,迫于窘迫的家庭境遇,二人决定保守鞋子丢失这一秘密,两人同穿哥哥那双破旧的鞋子上学,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泪水与欢笑交融的故事。
如此简单朴素的民间故事,如何能成为感动全球电影人和无数观众的佳作?
这就离不开导演马吉德·马吉迪那诗意化的拍摄手法与叙事技巧了。
他通过质朴的镜头,以及写实的影像风格,将伊朗社会的民族信仰与独特人文景观完美融合,结合对孩子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谱写了一曲人与命运抗争的诗意篇章,这种纯真、善良的美,让人感动,也让人向往。
1.朴素的叙事手法与镜头表达,越真实越能打动人
马吉德·马吉迪的电影中的纪实美学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理解,走进生活、讲述真实,才能成就最好的故事。
所以他的影片多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踏实、真诚地去描摹伊朗人们的真实生活,从不掩饰平民生活的艰难,而在局促的住房、狭窄的街道、窘迫的处境中,隐含的人性的善良才是整部影片所要表现的重点。
马基迪借着银幕,用一种平和得近乎克制的状态,向观者表达了某些东西,而不是去创造某些东西。以至于,整部影片的叙事手法和镜头表达都出乎意料地冷静平稳,观众的感动是来自对主人公生命和心灵的认同,来自对纯朴的生活和微小生命的敬畏,而不是其他。
1)白描化的叙事手法,张弛有序的情节安排
《小鞋子》的故事采用单线叙事,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朴实无华的人民。
剧中事件发展自然连续,极少运用幻想、梦境等主观影像手法。
兄妹二人奔跑时的街道,纵横交错,被树荫遮盖着,外表安静祥和。
而所有的事情,都发生在这个质朴的小巷子里,并没有居心叵测的恶人出现,也没有阴谋诡计的设定。
但这并不代表,导演只顾平稳的叙事,而缺乏故事的起伏节奏。
实际上,在故事铺垫和伏笔方面,导演有意安排了许多扣人心弦的细节,充满了戏剧化的艺术张力。
例如,兄妹二人决定共穿一双球鞋后,在水池边快乐地清洗球鞋,并不时吹着泡泡相互打闹,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夜晚的雷雨交加使得干净的鞋子被淋湿,刚燃起的希望就被匆匆扑灭。
还有,由于第一天妹妹送还鞋子不及时,导致哥哥阿里上课迟到,于是第二天妹妹早早离校,怕再次连累哥哥。
由于路途中奔跑过快,她不慎将一只鞋子掉落水沟,于是只能快速沿水道,去捡回自己的鞋子。此时,导演用到的背景配乐明显加快,蜿蜒曲折的水渠以及上面的遮挡物,也无形中营造出极其紧张的气氛,让人为小女孩担心。
整部影片,两位小主人公似乎一直都在奔跑,时而焦急,时而欢快,不变的动作和场景,变换的节奏和氛围,如此安排,隐喻了当时社会大环境下,底层民众生活不稳定的状态,他们为了生计,困窘与艰辛的活着。
2)长镜头与固定镜头的运用
《小鞋子》的拍摄手法非常冷静,长镜头与固定镜头在影片中得到了大量运用。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个长镜头,一双粗糙苍老的大手在一块破旧的围裙上不紧不慢的忙碌着,修鞋匠手里正在修补的一双粉红色的破旧的带蝴蝶结的小皮鞋,针线穿梭,熟练的修补着鞋子。
这个镜头既可以把它看作一个主观镜头,是以哥哥阿里的视角去表现鞋子的重要;也可以看作从一个侧面反映阿里家的生活情况;
同时也暗示出这双鞋在片子中以及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正是它的丢失,才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如此复杂的寓意,被一个长镜头诠释而出,足见导演的功力。而他同时精心设计了固定机位的拍摄,把观看的主动权交给观众,让观众自己去寻找画面内的关键与特写的部分。
阿里和妹妹萨拉在小巷内换鞋,可每次情节都不同,但阿里匆忙跑向学校的背影都被定格在狭长、逼仄的小巷中。
同一个镜头角度的反复拍摄,透视平凡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反而凸现了一种执着与坚定的信念。
影片推崇这种写实的影像风格,没有过多的曲折离奇,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仅仅是通过叙述简单的日常都会发生的事情,然后运用大量的长镜头和固定镜头,最大限度地再现真实生活下的艰辛与困苦。
但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因为真实的, 往往最能打动人。
同时,导演还选择了非职业演员来演绎这部作品,结合真实场景的拍摄,将平淡生活中的温情与美好展露无疑。
普通人演普通人的生活,给普通人看,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构成了影片亲切自然朴素动人的风格,这双《小鞋子》就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它讲述着辛酸,也有着跨越过辛酸后的希望和喜悦。
2.将无处不在的民族信仰和人文关怀相融合,解决问题的还是人们自己
著名电影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曾说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鞋子》是一部非常典型的伊朗电影。准确地说,是一部在国际视野中、在环球电影舞台上具有典型特征的伊朗电影。”
确实,《小鞋子》表达的主题更倾于一种具有伊朗民族精神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思想。
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信仰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伊斯兰教对于伊朗人民来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信仰,这一点在马吉德·马吉迪的电影甚至在整个伊朗电影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所以我们能够在片中,看到导演更注重对国家自身文化的肯定,以及这种语境下的人文关怀。
如电影中很清晰地展现了大众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影片中的父亲帮助清真寺砸糖块的片段里,萨拉给爸爸端茶的时却没有放糖,父亲便吩咐萨拉去拿糖。
萨拉询问:“你有这么多糖”,父亲则回道“这些糖是清真寺的,不是我们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行动遵从着信仰,同时以身作则的教育了孩子,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占有。
妹妹在放学奔跑的途中,不慎将鞋子掉进水沟,阻塞在石桥下。当她在无助地哭泣时,路人纷纷帮忙,最终将鞋子打捞上来;
当兄妹俩发现丢失的鞋子,被一个比自己还要艰难的盲人家庭捡到时,他们打消了将鞋子要回的念头。
这些细微之处都体现了宗教里宽容与和谐的一面,对这种贫穷状态下人性善良的彰显更是不惜笔墨,以其静穆而伟大的精神意念打动着观众,充满了情绪张力。
除此之外 ,《小鞋子》没有过分宣扬信仰的伟大,化解社会与家庭矛盾的,还是人们自己。
哈里兄妹家里很穷,但是包括他们和父母在内,都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向社会、向政府要求过什么。
他们努力工作,把所有经受的苦难当作是生活中的历练,但并没有只一味地祈祷好运,他们还是会去踏踏实实的工作,去为未来的日子的努力。
导演在结尾处,有了一个不经意就会忽略的镜头,巧妙的将信仰和人文关怀相融合了。
哈里兄妹做梦都想要一双好鞋子时,而他们的父亲从小卖店走出来后,在自行车的车篮里,放上了两双鞋子。
是他们的祈祷应验了吗?并不见得,最爱他们的,最关心他们的,还是他们的父亲。
导演这一招,悄无声息地将把社会与家庭的矛盾给化解掉了,导演没有大张旗鼓地宣扬某个概念,也没有安排外力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他的影片中,人物获得了自觉的解脱,无论面临的是痛苦还是欢乐,他们都在信仰中
找到了自己心灵的依托,在纷繁吵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点点光辉,这并不冲突,反而更加和谐。
一个富有爱心的举动,就能改变一切,这才是生活里最自然的甜美。
3.细腻的心理刻画,捕捉孩童们最纯真美好的时刻
所有的镜头语言与背景渲染,都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的心里世界,这是一部好作品所必须的条件,《小鞋子》也一样,影片里有许多描绘心理细节的桥段,值得人回味和感动。
1)妹妹的心理刻画
哈里的妹妹穿着哥哥的鞋参加体育活动,她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
此时,导演不厌其烦地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玲珑华贵、或漂亮美观的鞋子,最后,镜头随着妹妹的视线,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
她为自己这双破旧又不合脚的鞋子感到自卑和窘迫,拼命地往回收拢,想把脚深深躲藏在同学们的后面。
恰在此时,体育老师表扬了她,说穿球鞋上运动课才是应该的,大家应该向她学习。
妹妹的脸上立即绽放出微笑,愉快的将脚拿了出来站在一排鞋子的最前面。
前一秒因不体面而害羞,后一秒又因老师的一句话而欢乐,谁的童年没有如此的经历呢?
那份不平衡的心态,被导演用一种极其敏感和细腻的手法表现出来,显得格外有趣生动。
但仔细想来,妹妹的隐忍正是因为对哥哥的保护,对家庭负担的理解,小小年纪就要背负这样的情感包袱,着实让人心生怜悯。
2) 阿里的心理刻画
在影片的最后段落,是本片的高潮段落越野赛,孩子们为了奖品而努力奔跑,但哈里不想夺冠,他只想赢到三等奖,因为那是一双新鞋子。
漫长的路途中,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奔跑着,脚步声、喘息声成为唯一的背景音。
阿里在众多的孩子中显得特别弱小,每次落后时,他的脑海就会闪回妹妹碰跑的画面。
妹妹是阿里心中的动力,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妹妹无辜的眼神,每天跑步的辛劳,是为了爸爸妈妈不会为他们而过多的分心,是因为她的哥哥不让他说出去,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鞋子了,而是哥哥对妹妹的一个承诺。
他以超越身体极限的意志力,向前方一路狂奔。
但一想到第三名才是鞋子,他就又要克制自己的速度,因为只有第三名才是鞋子,所以他不得不把前两名的位置让出去,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体力和精神上的折磨。
但遗憾的是,他跌倒了,再次努力爬起来的他,只拼命向前跑,一个不小心得了冠军,当教练和颁奖老师微笑着把奖杯颁给他时,他却伤心的哭了起来,因为他没有得到鞋子。
一个冠军,却饱含失望和沮丧的泪水,这种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了阿里单纯而美好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心里,家人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的心灵世界的纯真美好,纤尘不染,在这一刻,它们就是世间最美好东西,也是导演最想要通过影片传递出来的情感。
4.结语
《小鞋子》又被译为《天堂里的孩子》,形容这样的孩子仿佛来自天国的天使,让凡俗的人们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提升。
纵观导演马吉德·马吉迪的影片,没有哪一部影片是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更多的是让镜头语言而非人物语言去讲述故事的结尾。
《小鞋子》直到最后,也没有正面去表现孩子们拿到鞋子时的欣喜,取而代之的,是妹妹的小脸上由期待的灿烂笑容变为失望暗淡,和哈里因为没有拿到鞋子而心生的愧疚。
但,伤痛总会过去,当这些“天堂里的孩子”颓废地坐在水池边,把双脚放入其中,让池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亲吻他们的伤口时,这种看似微不足道,却有深入人心的关怀,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在朴素的镜头里,在民族信仰和人文关怀相互融合的生活里,那些无助之后的坚韧,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以及他们未来的光明。
这样的影片,清新、自然、简约和质朴,让我们在平凡的事件中找寻到生命的点滴美好,带着我们回到纯真澄净的世界,回归人性之初的美。
举报/反馈

杨旭追剧

29.3万获赞 1.8万粉丝
生活千姿百态,好剧持续更新,一部影视,一个故事,你身边的影剧推荐官!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