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想说些什么,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关注了,想了好久,突然想到了《桃花源记》。如果说金庸先生留给我怎样的记忆,大概就是他留下了一个他构建的——却属于大多数华人世界的”桃花源“。
桃花源里”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金庸先生的小说也一样,宛如温水煲汤,水渐沸而汤愈香,及至烂熟的让你食指大动,大快朵颐后仍觉指留余香。他不会有杜拉斯《情人》般那样惊艳的开头,也不会有古龙宛如头条导语那般的抓人,可是当你”复行数十步“之后,整个宏大世界会让你沉溺其中无法自拔。宏大到什么程度?会让你想去大漠射雕引弓,天山拜访童姥,桃花岛看落英缤纷,光明顶看旭日霞光。忽而江南水乡青瓦白墙,忽而海外异域毛妹陪床,忽而酒肆买醉,忽而庙堂谋国。
金庸之后的许多年,武侠小说再没给我这种感觉,直到……《英雄志》的出现。
桃花源里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金庸构建的武侠世界里也与真实世界无二。在他的桃花源里,想象可以恣意纵横,激情可以恣意挥洒。这里有上到皇帝国军、王公权臣下到贩夫走卒、市井混混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他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熙熙攘攘斗不停,或为名,或为利,或为女色,或为负气,抑或只是意难平。
贪吃的、贪睡的、爱玩的、捣乱的、大度的、小气的、禁欲的、好色的、路怒的、犯浑的、狡黠的、奸诈的、憨厚的、朴实的、贪功避过的、推诿甩锅的、看似蠢笨实则大智慧的,看似精明实则迂腐的,为情所困的,求之不得的,丢孩子的,上错床的,鱼目混珠的,锱铢必较的……现实世界里你能遇到的每一个人,几乎在金庸先生的作品里都能找到影子。
凡俗如我辈,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总能在不同年龄段找到不同境况下的自己,就像人生的横向维度拓展了很多,或者说魂穿了很多次。
我的朋友对我说,他少时觉得自己是杨过,后来觉得侠之大者的郭靖才是男人的追求,再后来,他又想做回杨过,带着老婆孩子去个人迹罕至之处,可惜却找不到属于他自己的活死人墓。一度他非常羡慕吴晓波,倒不是因为吴老师有钱,而是因为吴老师在千岛湖买(租)了一个岛。当然,没钱这事儿也办不来。
屌丝如此,小老板也一样。做招商那会儿,跟着领导见过不少企业家。有个企业老板说他感觉自己就像刘正风,想金盆洗手却无法全身而退,只能咬牙硬挺,而论坛上同样痴迷摄影和钓鱼的同道,就像是他的曲洋。那时候他的企业正深陷非法集资的传闻。
而另一个企业老板特意把我们请去看他画的画,画上那个人道骨仙风,题字竟然是风清扬。他说他太想做风清扬了,可惜不能。就在他说这话的前一个月,他的企业仓库失火,损失不菲。
同桌的一个女高管,则说她以前特别讨厌灭绝师太,可自从她掌管公司全局后,竟然慢慢理解灭绝师太了,这是一件让她觉得细思恐极又非常唏嘘的事儿。她不到三十就接了家族企业,这在浙江民营企业里很常见,当然,那家企业不能和娃哈哈比。
桃花源里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金庸先生构建的桃花源里,何尝不是如此?虽然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复刻,可我们知道,那毕竟还是与现实世界不同。比如,金庸先生的小说里,好人可以没有好报(比如凌霜华、程灵素),坏人却一定不能有好报,更不能逍遥法外——至少也要改邪归正,哪怕是强行(比如成昆,比如鸠摩智)。
所以强奸了小龙女的尹志平一定要自杀,互相伤害的公孙止夫妇一定要同归于尽。这些在现实中是不尽然,甚至完全相反的。强奸了女学生、带女学生开房的禽兽老师、恶魔校长们多年后才会偶然有几个落网,有些穷凶极恶的罪犯变色龙般嬗变,一次又一次制造恶行。就像桃花源里未必没有邻里纠纷,没有父子勾心斗角、兄弟尔虞我诈、村霸持强凌弱,未必没有媳凶婆恶、妯娌争斗,可是陶渊明不愿意写。若是写了,还有什么值得武陵渔人痴迷的呢?金庸先生也不愿意太写实,若是写了,小说里很多情节将会无法自洽(比如杨过独居怎么剪指甲,比如指甲数尺的梅超风怎么做个人卫生护理……),更重要的是,如果让好人不得好报、坏人逍遥自在,那和《明报》新闻版里的世界又有什么分别呢?
金庸先生在大千世界、万丈红尘中执拗的坚持自己的侠义观,把早已湮灭的热血豪情、真情挚爱、义薄云天、刻骨铭心、飞蛾扑火、矢志不渝、终生无悔等美好的就像来自上古时代的美德赋予了他小说里的人物。孙晓在聊《英雄志》的时候提到自己很担心《英雄志》没有市场,因为他认为那是属于上个世纪的作品类型,现在的读者可能会不喜欢。
如果金庸在当代,我想也许他的《书剑恩仇录》都没法在起点位列Top10吧?自然可能更不会有后面的作品了。然而,就这么一个似乎有些顽固而迂腐的老头儿,在生前每次谈论及自己的作品时总是笑眯眯的说着四平八稳的话,像极了桃花源里人那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的结尾这样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金庸之后,许多人事图重现武侠的荣光,试图重现金庸的风骨,然而,无论怎样努力,那盛世,终归随着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为避免争议,本排名不分先后)们的陨落,终归是日渐凋零,难以中兴了。
我在知乎的另一个答案里,有个朋友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金庸了,其实我也是。何止是金庸啊,若不是给孩子讲故事,《唐诗选辑》都不会翻(也许这也是我没有找到连城诀的原因吧,哈哈哈,不过这也启发我,我打算告诉我儿子这部书里藏着一部绝世武功,只要认真研读就会自然出现……)。
看的人少了,写的人更少,毕竟大家都是要恰饭的,就连孙晓都快成乔治马丁了,真不知道有生之年《冰与火之歌》与《英雄志》哪个能完结……从俩人的年龄看,孙晓胜算大,但是从跳票的功夫看,我又犹豫了。这用一句话总结,大概就是“后遂无问津者”了吧。
据说,《天龙八部》又要翻拍了。这意味着,现在的孩子们看金庸剧都会出现选择性困难,更遑论有时间看金庸先生的小说了。但我还是希望,15-30岁以前的人能读读金庸,因为在这个快乐越来越稀缺、幸福越来越物化的时代,金庸小说带个一个人的东西,性价比真的是太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