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谈到中国汽车的时候,我们习惯将弘扬国货的口号挂在嘴边,但身体永远拒绝不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个体消费反馈到市场,就是被称为“国货之光”的李宁跟安踏、361度、特步四家联起手来,也只能拿到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但耐克和阿迪达斯却能轻轻松松抢去中国一半市场。
在汽车市场上,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同样再次遇到增长“瓶颈”。据中汽协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里,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840.7万辆,同比下降15.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9.2%,跌破40%红线。
中国汽车问题出在哪?近期,华为董事长任正非在谈及实业与就业的关系时提到:“为什么德国汽车的质量好,跟德国比,我们的教育就是画了画图,并没有实践,所以制造出来的汽车达不到德国车的质量水平。”
在他看来,人才体系与制造水平是正相关。中国汽车制造缺失的是什么?对比德国汽车制造厂,任正非在采访中谈及这样一个例子:有一次他去斯图加特,正好赶上工学院一年级新生入学。他发现,入学的时候每个人发一个铁块,一幅齿轮图纸,做什么用呢?学校要求学生不能用机器,全部用锉刀把这个齿轮锉出来,然后安装到变速器上,去路上测试,通过测试以后才能评分。
“我们不能完全走精英教育,一定要开展多样化职业技能培训。”任正非谈到自己的看法时说,“职业培训没有必要搞一两千人一起学习的教学方式,师傅带徒弟也是职业培训,德国很多职业学校就二三十人,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傅收取的培训费能够养活一家人,并且徒弟也带出来了。”
任正非讲的这个德国汽车制造厂的例子,应该能够给到中国汽车制造一些启示:至少在初期培养汽车制造中坚人才时候,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在他看来,实业需要的是多层次人才,有科学家、有专家、有工程师,也有技工、技师、工人等等。
工信部部长苗圩也曾直言:“其实中国制造不像我们想象那么强大,西方工业,也没有衰退到依赖中国。”他明确指出,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还处于第三梯队,而且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难有根本性改变,要成为制造强国至少要再努力30年。
从目前的在售产品来看,中国品牌汽车的产品价值正不断逼近合资品牌,但为何汽车制造水平仍没有得到广泛认可?
其实汽车只是庞大的制造产业其中的一个细分板块,中国汽车业面临的难题同样是中国汽车制造面临的问题,而影响制造水平的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人才培养能力。
阻挠中国汽车进步的根本是什么?近些年来,这个话题逐渐被营销概念与流量数据所混淆,跟汽车制造有关的内容输出日渐贫乏。我们似乎忘记了,中国汽车品牌在“产品制造”上并没有完全具备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的能力,甚至在每一台汽车被生产出来的第一现场,都还没有形成对汽车这一职业的正确认知。
那么中国距离制造强国列席名单还有多远?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我们需要在工业体系、制造工艺逐日完善的同时,不骄不躁,重点提升创新能力、研发能力、产业上下游延伸以及相应的教育生态。
在被各种声音左右的中国汽车市场中,怎么实现品牌向上和制造实力的相对等,不仅需要车企坚定信心,更要企业带动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需要为企业提供多样化的人才储备,并利用自身优势杀进全球制造业体系做好准备。
未来,随着中国车企逐步探路全球化,中国汽车品牌完成技术、资本和人才的多重积累,中国汽车产业甩掉“落后”标签将不再遥远。
举报/反馈

汽车头条

23.5万获赞 6.3万粉丝
汽车头条-你的移动汽车资讯第一站!
北京智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优质汽车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