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云南省怒江州生活着一群“白人”,他们的祖先是起源于先秦时期,是一支古老的游牧民族古氐羌族群。如果从这个时间坐标上来看,这个民族的历史至少有3-4千年左右。这个民族就是能歌善舞的普米族,时至今日依然活跃于西南边陲。
普米族并不是云南地区的土著民族,而是从青藏高原的东部地区,经历不断迁徙,最终到达怒江流域。普米族之所以会自称为“白人”,主要是因为自古以来,其先民就特别崇尚白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普米族的所有元素,基本上都是以白色作为衬底。
从雪域高原走下的“白人”普米族
中国古代各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文化特点,普米族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凝聚着民族魅力和传说。普米族是古代氐羌族的后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现在独特的民族文化。关于普米族的历史发展和渊源,不同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特点。
一、起源于青藏高原的“白人”
1. 关于“普米族”的由来
“普米族”这个名字通过音译而来。普米族人们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却一直拥有着丰富的语言特色,“普米”在其民族内部称作为“白人”,这也是普米族人对自己的一个称谓,所以通过普米语进行音译就称作为普米族。
不同的地区普米族人自称也有不同,永胜地区的普米族自称为“普英米”、宁蒗地区的人称自己为“培米”。他们口中所说的“米”就是人的意思,“普”我们可以理解为“白”。普米族人们比较喜欢白色,在普米族人们心中白色是纯洁、高尚、吉祥的象征。
2. 不同民族对普米族的称谓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或者名字,然而不同地区的普米族人,对自己的称谓不同,其他民族对普米的称呼也有所不同。藏族人们称其为“巴”或“博”,傣族人民称呼普米族为“窝珠”,这些不同的称谓和红米族的历史有着一定的联系。
纵观中国历史发展,普米族从最古老的游牧民族发展到到现今,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每一个历史阶段,人们对普米族的称谓有所不同。汉朝初期普米族人们被称作为“牦牛夷”,近代时期被汉族人和白族人称作“西番”。
唐朝后期,由于普米族在南召的统治区域内,所以被人们称作为“东蛮”。因此普米在民族之间,也许保留唐代或者宋代的名字。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本族人们的的意愿,正式将“普米族”作为一个独立的少数民族,并且为其定名为普米族。
二、普米族的发展史
据相关文献记载,普米族是古代氐羌族经过多年的发展,遗留下来人数最多的一个部落。他们最早居住在青藏高原东部,长时间居住在雪域高原之下,使他们拥有白皙的肤色,勇敢顽强的性格特点,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
1.普米族的历史变迁
普米族起源于大西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文化传承。很多历史文献都记载了,关于普米族的文化特色和发展经历。《说文·羊部》释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人。”这说明在古代羌族在西戎放牧生活,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
早在先秦时期,普米族人们为了远离硝烟战火,一直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所以一边放牧一边向西南部位迁徙,最终定居在金沙江河域,并且以“白狼”族自称。只过着狩猎生活和游牧生活,并且逐渐与当地的民族相融合。
《后汉书·西羌传》曾经记载了关于普米族的历史发展。汉宣帝在位期间,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氐羌族在这一段时间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在当时影响力远超匈奴,甚至对汉朝产生一定的威胁,也引起来多次边关战争。
到了唐宋时期,普米族进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被人们称作为“西番”,很多历史书籍都记载了“西番”相关事迹。《宋史》记载:“如西番求良马以中市”,这就说明在宋朝时期,普米族和当时的宋朝有明显的经济往来。
元朝是普米族发展的一个转折。由于普米族逐渐强大,并且对当时的元朝存在一定的威胁。所以到了元朝时期,统治阶级也调动了大批军队南征“西番”,多次的战争导致普米族人逐渐凋零。
随着和元军之间的连年争战,云南地区的“西番”人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最终只保留北方一部分“西番”部落,仍然传承着普米族的文化,也是如今普米族的重要成员。而且有一些普米族的古老文化也要随之消亡,“西番”由一个强大的部落展逐渐弱化。
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普米族常年的游牧生活,到了明清时期,普米族人们开始从事农耕生活,在农耕之余也会去狩猎或者发展畜牧业,而且他们也和汉族人相互交流,学习各种农业生产知识。特别是在明朝时期,普米族被朝廷委任官职,生活也逐渐稳定和安逸。
普米族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米族起源于古代的氐羌,而且还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独特文化传承的少数民族。普米族在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和宗教信仰上,都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普米族人的服饰文化
古代人有七岁不同席之说,这就说明人们有独特的性别意识。然而在普米族中,13岁以下的儿童在穿衣打扮方面不分性别,都穿着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子的发饰上可能会和男孩子有一定的差别,女孩子发饰前留一个小辫子,并且拴着红绿珠子,男孩子则只梳着小辫子,成年男子也会留长发。
到了13岁之后会举行成人礼,男孩和女孩在衣着上面才有着明显的区分。普米族的妇女大多留长发梳长辫,并且喜欢将一些漂亮的丝线直接编入头发中,将梳好的发髻盘在头顶,并且使用黑布将头发包起来,上面绣有各色花纹,更显妇女的端庄、美丽、大方。
普米族男人在发饰和衣着方面,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大多数都是穿麻布短衣、宽大长裤和长衫,普米族的男人们习惯系宽大的腰带。女士则穿束腰多褶长裙,并且在裙带上会绣有不同色彩的丝线和彩带。
二、普米族的饮食文化
普米族的祖先主要以狩猎和畜牧业为生,一直到明末清初时期,逐渐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所以普米族的饮食特点主要以肉食为主。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其主食主要是玉米、小麦、青稞等。
1. 普米族人们的主食
普米族的食品加工方式主要有烤和煮两种形式。他们会将每年所收的玉米加工成面粉,筛去外壳并加入大米一起食用。在制作主食方面习惯将各种粮食进行精细加工,并且磨制成细面粉,用较硬的一部分烤粑粑,较细腻的一部分烤稀面饼。
2. 菜肴的选择搭配
普米族人们在日常饮食方面习惯日食三餐,早餐的时候会简单吃一些面食,同时会喝香甜的酥油茶,甜美舒适、暖人心脾。午餐和晚餐相对比较丰富,基本每餐都会有酒有肉,在蔬菜方面主要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等食物,还经常吃木耳菌菇类食物。
普米族人们由于长时间的狩猎,并且从事畜牧养殖业,所以他们经常会吃牛羊肉,肉类食用方法主要以烤和煮为主。他们会在冬季的时候杀猪宰羊,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比较方便储存,所以所杀的牛、羊、猪也为过年准备。同时将动物的内脏和四肢,加盐进行腌制以备年节食用。
3. 普米族的餐饮习惯
由于各地区的文化特点不同,所以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也会有一定的差别,普米族人们比较喜欢喝茶,一日至少有三次喝茶的时间,早晨要喝早茶,中午吃饭之后要喝午茶,睡觉之前要喝一次晚茶。
三、普米族的节日习俗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历史。普米族人们在节日期间,都会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他们除了过传统的春节之外,还有端阳节、雪门槛游山节、成人礼等节日,这些节日也记载了千百年来的文化发展。
1.春节
春节又叫做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当中最隆重的节日。在节日即将来临之前,人们就开始准备祭祖和吃年夜饭,春节的庆典时间大约在腊月二十九到大年初七,一共大概七八天的时间。过春节的时候,凡年满13周岁的男女儿童要举行成年礼。
普米族人们在春节期间,有着独特的习惯,在春节来临之际他们会上山打猎。男人们也会绕着大山来放牧,这一活动既是古老游牧民族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待。春节期间还有祭山神等活动。
2. 端阳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是普米族的端阳节,也是普米族人们的情人节。节日期间年轻男女们都会精心装扮,并且在一起唱歌跳舞。各家各户会打开自家酿制的酒,并且赠送给亲朋好友来品尝。孩子们也会穿着盛装到野外采鲜花,并且将其插在房里屋外,把自己的家装扮得十分美丽。
3. 雪门槛游山节
这是普米族特有的一个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就是普米族的雪门槛游山节。节日期间妇女们都会上山采药,希望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身体健康。也会举行一些相关的节日活动,比如摔跤和射箭比赛,情歌对唱、音乐伴奏等等,展示了普米族绚烂的文化色彩。
4. 成人礼
这是普米族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成人礼这一天女孩子就开始穿裙子,小女孩会在家长的引导下,慢慢走到火塘前面的“女柱”旁,脚踩食物、手拿饰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预示着女孩子已经成年,并且逐渐承担着家庭的义务。
男孩子在成年礼上要“穿裤子”,男孩子会在舅舅的指引下,走到火塘的“男柱”旁,并且换上成年男子穿的衣服,双脚踩在猪肉和粮食上,并且手拿剪刀完成成年礼,成年礼结束之后,还要向亲朋好友敬酒。
结 语
自古以来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和生活习惯,大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生活方式。其实不管是哪一种生活方式,都养育了一代一代淳朴的劳动人民。民族之间各种不同的习俗和礼仪,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也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杨照辉《普米族文化大观》
林继富《藏族图案纹饰的文化心态》
李明,李跃敏《云南普米族的体质特征》
熊豪开《普米族语言文化发展现状与保护》
举报/反馈

叶三说

11.1万获赞 1.7万粉丝
多年资深写手,有趣更专业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