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天赋异禀的人,今天让我们来聊一下只有在电视剧里才会出现的剧情,著名的安隆案,这可以说是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一场弊案,但案发时期是2000年初期,我想当时很多人应该跟我当时一样还很小,所以没什么印象,安隆公司在最鼎盛时期的资产额高达600多亿美元,公司规模按价值大约排在美国所有公司当中的第七名,甚至连续六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最具创新精神公司,在创新这一块甚至比微软,intel, Cisco这些科技公司排名都还要高,那么这么一个在世界上顶天立地的超大型公司是怎么在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内瞬间股价归零宣布破产,导致数万人失业呢?让我们先从这间公司的创办人开始说起。
LOGO 安隆公司的创始人肯尼斯·雷伊出生于1942年密苏里州的农业区,位于美国的中西部,也算是很乡下的地方,他家里也是种田的,他平常只是帮忙做做农活送送报纸,帮邻居除草,赚点钱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年幼的雷伊就有一个发财梦,他常坐在拖拉机上面,幻想有天能够飞黄腾达,过上有钱人的日子。
肯尼斯·雷伊 而他也的确非常努力,1970年,他在休斯顿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一个平民出身的小孩,在那个年代能够念到经济学博士,也真的很不简单,在读博士期间,他进入了Humble oil这间公司担任经济学顾问,后来,这间公司被并入了艾克森石油公司里面,他正式进入了能源这个行业里。到1971年退伍后,他被他的大学教授给推荐到了联邦能源委员会工作。
而他本人非常的能干,隔一年的1972年,他就担任了美国内政部负责能源事务的副秘书长的职位,对能源政策可以说是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当时他才30岁而已,很快到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反应机敏的他不是恐慌,而是马上就嗅到机会,因为在他之前美国其实对能源相关政策管制十分严格,于是雷伊马上趁这个机会积极的游说政府对能源政策松绑,他把目光放在了天然气产业上。
他认为,只要政策一松绑,让天然气回归自由市场机制的话,价格就能真正反应市场需求,而只要掌控了最佳的天然气管线网络,就能够等于掌控整个市场,看到这个趋势以后,紧接着他就毅然地退出政坛,开始往商界发展,而他也真的很能干,十年后的1984年,他就当到了休斯顿天然气公司的CEO,1985年在他的主导下,由另一家能源公司InterNorth将休斯顿天然气公司合并,把公司重新命名为安隆公司(ENRON),他自己则担任安隆公司的董事长兼CEO。
到目前为止看起来都一帆风顺的雷伊,接下来遇到了难关,那就是必付合约导致的债务压力,什么是必付合约呢?这种合约主要出现在能源产业当中,因为能源生产商的基础建设成本往往很高,像开采石油、天然气还有要处理这些原料,变成可用的能源,这些都需要投入巨额的成本,所以他们也会担心血本无归,于是在签合约的时候就要求购买能源的下游厂商签必付合约。
比如我接下来十年每年会产生一百万立天然气,然后每立十元,所以你每年要给我一千万元,这数字我只随便写的,举例而已,但如果你今年用量多过这一百万立,就依照合约每立十元来加购,这很合理吧!但如果你用量少于一百万立的话,对不起,你还是要付一千万,至于要不要用掉一百万立就看你自己,反正你每年至少就要给我买一百万里的天然气就对了,这就是必付合约的概念,其实就和手机套餐最低消费一个概念,多用照价计费,少用按最低消费收取,吃亏是你自己的事。
而安隆公司本身并不是天然气的生产商,他是负责铺管线的,所以是生产商的下游,所以每年都被逼的要签必付合约,那有人可能会说,那就别签啊让他们找其他生产商就好了嘛,对不起不可以,因为这个交易模式是政府针对能源产业强制规定的。
当然那是因过去的能源危机所定下的政策,到十年后显然已经不适用了,许多天然气管线公司就因为这个必付合约的规定,每年都要缴一大堆钱,导致最后负债累累,安隆公司也不例外,这时候公司如果缺现金的话,就有两条路,一条就是发行新股来增值,但是发行新股票,原本股东的持股比例就会被冲淡,所以股东不会同意,除非未来能够让股价创新高,不然可能会损害到原股东的权益。
那么另一条路就是发行债券,但发债券一时爽,但不能一直发债,一直爽!因为你公司发那么多债券就是在告诉外面的人,你们公司一直缺钱,这样信用评等机构就会降低你公司债券的评级,不推荐大家来购买。雷伊选择第二条路-发行债券,但因为筹措来的资金拿去投资后又亏了钱,就只能够继续发更多债券,果然没多久后就被信用评等机构评鉴为垃圾等级,这代表公司借钱的成本越来越高。接下来,安隆公司管理层要面临问题就是有没有新的业务增长点来扩大公司规模,同时还要能保持利润稳定增长,该怎么做呢?这时,救星就出现了。
1990年杰夫史基林上任为安隆公司旗下的分公司安隆金融CEO,如果说肯尼斯雷·伊创办了安隆,那杰夫·史基林就是把安隆推向巅峰的人物,史基林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马上就到了著名的麦肯锡顾问公司工作,在次一次为安隆公司进行的顾问工作中,他很快就被雷伊给相中,很快的也就来到安隆。
他一进来后马上就推翻了原本公司的营利模式,他的想法完全是另一个次元的,那就是将天然气的买卖合约给证券化,这时候关于能源的政策已经慢慢松绑,于是,史基林就顺势在安隆推出了天然气银行,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关键在于,他发现对于天然气的买卖双方而言,价格的剧烈波动,他们双方都想避免。
比如天然气的生产商a和购买商b,当今天价格上涨的时候,a公司自然是很爽,但b公司购买成本就会增加,他利润就会减少。
相反,如果价格下跌的话,a公司就亏钱了,但b公司购买成本减少,利润就会增加。
但对他们来说,与其像这样子一直担心,他们当然希望能够把这个风险转嫁出去,自己就用稳定的价格来买卖天然气就好,因为对经营一间公司来说,能够稳定的预估成本跟利润,对公司营运是更重要的,既然买卖双方都有担心价格波动的问题,这中间就产生了用金融的方式,把风险转嫁出去的机会,他创立这个天然气银行就是扮演一个中间人的角色。
他分别跟生产与购买两边的人签约,保证天然气银行会以固定的价格买入和卖出,比如跟生产商签约,保证接下来一年会有每立十元的价格跟你购买天然气,生产商就不用担心天然气价格的问题,可以准确的预估计年度利润,就可以好好地安排他的生产计划。
而他再跟购买商签约,我接下来一年会每立11元的价格卖天然气给你,但购买商也不用担心天然气价格上涨会让它成本增加,他就可以准确预估它的购买成本跟利润,天然气银行就赚了中间的这一块价差,同时买卖双方就把风险转嫁出去,这样三方都皆大欢喜,对!这些就是期货的概念,所以接下来只要把这些合约拿去转卖给投资人,这就是创造出一个天然气的期货市场,当这个概念成立后,天然气的交易就变成了一个创新的金融商品。
的在安隆的推动下,天然气的期货与期权市场也逐渐成立,将天然气的交易量大幅提高,然后天然气市场运行变得更有效率,能更快更准确地反映价格涨跌,安龙就成了天然气市场的“造市者”,这就让安隆利润节节攀升,天然气交易马上成为安隆利润中心,安隆也从一家天然气管线商,一跃成为了能源产业金融创新的改革先驱,整个公司就像坐火箭一样一路往上冲。
其实,在史基林进入安隆之前,他向安隆的董事会提出个条件,就是他进入公司后,安隆的会计原则必须采用公允价值原则,而不是原本的历史成本原则,这是什么意思呢?
每间公司都会一个资产负债表,在资产这边,如果按照历史成本原则的话,就要以公司获得资产当时的价格来计算,例如,公司花1000万买了一块地,那资产这边就写这块地值1000万,这种方法有好有坏,好处是很简单,而且因为交易一定要留下记录,所以是有据可考的,但缺点呢,就是无法准确反映资产的价值,假设一年后这块地长到1100万或是跌到900万,他都还写价值1000万。
而公允价值原则的概念就是,如果一个资产,他已经有一个成熟的市场,可以准确地显示出这个资产的现值的话,那就应该以这个现值做登记,并且透过定时检查更新,来确保账面上的数字真的能够反映这个资产的价值,好处是,就是能更准确反映资产实际价值,但这是建立在这个公允价值真的有公允之上,而坏处呢就是如果公允价值其实没有很公允,但是等于这个资产值多少钱,就是这间公司说了算的。
这就是为什么史基林要要求安隆公司改用公允价值原则的原因,因天然气行业的合约时间很长,有的可以长达20年,那当我今天跟一家公司签好合约,我提供给你20年的天然气,这时我这张合约的价值多少?除非能够穿越时空到20年之后,但其实就是我现在说它值多少就值多少吧,而且在合约签署当下,我就可以马上记在账上,不用管未来这20年合约会不会更动,会不会对方直接跑掉消失的那些因素,我马上就对外宣称,我公司今天签了一笔价值1000万美元的合约,即使没人知道这合约是不是真的值1000万,反正我说它值1000万他就值1000万。
当然,现在针对公允价值原则已经做了很多规范,不能像那时候这样乱搞了,但在当时呢,这等于给安隆创造出了一个黑箱的空间,不管实际上有没有收到钱,甚至我投资亏损都可以让我账面上看起来像是我公司都在赚钱,那外面投资人看到,哇!这间公司每年都达到获利目标,简直太绩优了!就开始纷纷买进安隆公司的股票,股价就瞬间飙升,也因此在1996年,史基林正式接任安龙总公司的总裁兼CEO职位,正式执掌大权。
史基林在短时间内就让安隆的股价创下史上新高,这对股东来说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太好的绩效往往会带来过高的期待,这股期待,反而渐渐压的史基林喘不过气来,他甚至开始认为,提高安隆公司的股票总市值是公司所有决策的最高指导原则,公司一切决策都是为了拉高股价而定,但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永远维持这么高速的成长,当安隆的交易模式获得良好绩效后,其他竞争者当然也不是傻子,也开始模仿起来,而且因为市场机制已经建立起来了,买卖双方也渐渐不需要安隆公司这个中间人了,于是史基林不得不开始寻找新的领域来发展,这时候他把目光转向了电力产业,他努力地将天然气银行这套照搬到电力产业,也的确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在1998年,安隆成为了北美最大的电力供应商。
而且这一次他们更加小心谨慎,制定了一套定价策略,还有风险控制的技术,再加上他们公司的雄厚财力,得以使他们垄断整个能源交易市场,仅仅在十年前的1990年,安隆公司有80%的收入来自于天然气运输服务,到了2000年,安龙有95%的收入都来自能源交易业务,它摇身一变成了和高盛、美林一样的华尔街公司,只是人家做的是金融证券买卖,安隆做的只是能源证券买卖,而且完全是没有竞争对手,一切都看起来尽如人意,但是等待安隆和史基林的是地狱还是天堂,下期让我们一起了解安隆消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