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在自认为吃亏的情况下,会说一句“吃亏是福”,其实大多数都属于被动接受后的自我安慰。事实上吃亏是福更多来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经义(在多处都有类似的阐述)。比如,第二章之“功成而弗居”。关于老子的哲理,我就不用多说了,字字机锋。只有细品,方可窥得一二。
《道德经》不争,故无忧 《道德经》理论大多为辩证相互的关系,吃亏是福和我们所理解有很大的偏颇。其主意更多的主动吃亏,起到 得与失互为转化的效果,有时也并不是马上就可以看到结果的。不过懂得其中奥妙之人,会掌握取舍的主动权,让他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而享受的吃亏的好处。后人应用,多见于施政和商道。当然也会被歪门邪道之人利用。
说到这里,大概也有人会不屑一顾地说: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是福呢?一看就是故弄玄虚!如果你这么看,我敢说你肯定只是从字义去认知,那你已经谬之千里了。你仍没走出被动接受的角度。
原石拓文 为了不违背老子宗旨,我们还是从为人立世的的层面上解析一下。与人相处,不仅利不能贪,功也不能贪,名也不能贪。不仅功要让,利也要让,名也要让。有一分退让,就有一分益。吃一分亏,就积一分福。相反,存一分骄慢,就多一分侮辱。占一分便宜,就招一分灾祸。
天玄子说:“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所以说:君子以让为上策。”吕子也曾说过:“退己而让人,约束自己而丰厚他人,所以群众乐于被用,而所得是平时的几倍。”看懂没有?所谓的吃亏其实是为了得到。但是在做理论时候,不能说得这么样俗气。必须要这样说:吃亏是福。谦逊辞让,是人性中第一美德。
全是套路 在群体中,一个人,对于事业的失败,能自揽责任,就能让人感德。在有成就时,能让功于他人,就能让人感恩。老子《道德经》里说的“功成而非弗居”(事业成功了而不能居功)就是这个道理。不仅成功让功,对待名誉也要让名。对待利益也要让利。对待得也要让得。凡是坏处就归于自己,好处就归于他人。这都是是主动而为,看似淡泊和吃亏,殊不知,他人得了名,而我得了他这个人。他人得了利,我得到他的心。二者之间,孰轻孰重,明白人自会明了。
当然了,老子《道德经》肯定不是这么说的,因为他的理论是自然。我们只是在利用老子的理论和他这棵大树加以应用而已。这可是老子的智慧。当然被应用后,就变成智谋了。用到收买人心上,往往事半功倍。当然也要运筹帷幄,发乎自然而顺其自然,才不会被看破。说远了,我们不是论“吃亏为得”,所以我们还是举一个吃亏是福的例子吧。
你去别处大展宏图吧 战国时期,齐国宰相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其中一客与孟妾通奸,有人告知于孟,劝其出去此人。孟答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男人诱于色,乃人之常情。既然他有此执着,我便割爱于他何妨?”又过了一年,孟叫来那食客道:“你屈尊于我门下,至今未曾厚待与你,实在于心不安。我与卫国国王关系甚好,他爱士心切,我拟推荐你去卫国为仕,你去卫国大展宏图吧!”
食客感其言行,铭其德义,遂去卫国就任,得到重用。后来,齐国卫国交恶。卫王也想与他国一起伐齐。此时那位食客力阻卫王,不惜性命。卫王不得已打消攻齐念头,齐国人得知此事,纷纷称赞孟尝君之仁德和高尚行为。孟声名更盛。这虽与孟尝君为人和宽宏大量有关,但也体现了吃亏是福、因顺自然之意。
究竟吃没吃亏? 大方面说完了,我们还是换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吃亏是福的得与失: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了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然吃点亏,但因获得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更多。如此,何亏之有?
反之。一是占了他人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里能安静吗?二是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三是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是福,其实是祸。
哈哈,换个角度,就是我们认识的“吃亏是福”了,虽属于自我安慰较多(应用也很多,比如炒作宣传),但毕竟已成共识。但我还是希望,智者去看中间部分,那种吃亏是福才是智慧和大道。
感悟《道德经》 往期回顾:
失去了中庸之道,真的是世风日下吗?
“正话反说”的语言文化,陈赓用得很好,某外交官说的也很出彩
苏轼的诗词经典无数,其中有一首他最为得意
做官哪如为民好 惬然一生醉桃源
元朝军事力量领先世界,国库也很充盈,为什么会成为短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