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身世、入仕之疑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尤以辞赋见长,有“辞宗”、“赋圣”之称。不过在民间,这些名头相对于他和卓文君之间那“委婉、绚丽”的爱情故事,仍显“稍逊风骚”。树大招风。司马相如“爆棚”般的名气、神话般的爱情,不仅招来了“羡慕嫉妒恨”,还招来了“买官”、“窃妻”等恶名。历史会走远,但从不会消失。真相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下,太史公司马迁笔墨下——司马相如的别样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司马相如的身世,《史记》中语焉不详,“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这通描述,好像一句歌词“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一样,在四川成都曾经有个名叫司马相如的好青年。其他诸如父母、家庭等状况,我们不得而知。正因如此,他的身世继而如何入仕的,多少有些令人困惑和疑问。
《史记》载,“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也就是说,他入仕的“敲门砖”是“赀”,这就是后人产生的困惑、疑问所在。“赀(zī)”字,在现代汉语字词典中有三种字义解释,一指罚钱。用罚钱的方式当官几乎不可能,这个义项基本可以排除。二通“资”用,指资料;钱财。三指计算;估量。那么司马相如“以赀为郎”,就只有后两种方式,要么是花钱财买的,要么是因他会“赀算”技能而选拔的。
前者可能性最大,也是目前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司马相如是凭借财富而当官的。原因有二,一个是,汉代“以钱财纳官”是正当且合法的。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顾炎武著作《菰中随笔汉选士之法》中,“孝景诏曰:今赀算十,乃得廉士,无赀,不得官,今限赀算四,得官。”这是纳官钱数的“官方报价”,须家赀十算(十万钱)以上才能做官,后可能“行情不好”,才降至家赀四算(四万钱)。再一个就是,汉代卖官鬻爵蔚然成风,腐败盛行,出钱买官自然也是常理。这就意味着,司马相如当时家庭应该是富裕而殷实的,否则不可能拿出一大笔钱出来买官。但这又与《史记》中记载的,“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及后来“家居徒四壁立”的窘况自相矛盾。如不相矛盾,只能推测当时司马相如的家庭本是富裕阶层,后为其花钱买官而倾家荡产导致家贫。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么重要的细节信息,太史公老先生为何竟惜墨如金如此,而只字不提呢?
后者可能性也是有的,就是把会“赀算”技能作为一种选拔方式。东汉胡广《典故》云,“以赀为郎,非赀财也。赀,即‘訾’字,訾算也。积而算之。士人挟此技效于官,及格者酬以职,谓之赀郎”,继而又明确地说,“汉世自有此一途,如张释之、司马相如之属皆是也……”。东汉年代去西汉未远,胡广一生任数种要职,熟悉官制,应该可信。结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内容看,也唯有把“赀”解释为会“赀算”技能,司马相如的身世、入仕等状况才显得合理、真实。如此,景帝时的司马相如全景图逐渐清晰起来,大致是这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相如出生在蜀郡成都的一个贫寒之家,或因幼时体弱多病而难养活,故取贱名“犬子”;儿时勤奋好学,很早就凸显出文学特别辞赋天赋,平日辅以剑术强身健体;少时见贤思齐更名为“相如”,立下远大志向。过程中,父母先后离世,孑然一身,历经磨难;及至成人后,时逢皇帝征聘有志有为之士,便以“赀算”之技而被选拔为郎官,结果阴差阳错,被封了个“武骑常侍”职务,有点“专业不对口”,司马相如当时心里很不喜欢,但考虑到好歹是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于是将就留下来,先干着再说。
“男怕入错行”。这句至理名言此时对司马相如来说,再贴切不过。可以想像,一介文弱书生,一天到晚全副武装,跟着皇帝不是出巡就是狩猎,干的尽是力气活,有时甚至是舞刀弄枪的危险活,本就有些勉为其难。偏又赶上景帝不喜欢辞赋,又有“力”使不出,心情之苦闷,足以“憋”出内伤。然而,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恰在此时,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前来京城朝见。巧的很,梁孝王还是个“文学爱好者”,司马相如相见恨晚,与其一行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后来干脆就以生病为由辞职,一走了之,直接跑到了梁孝王封地梁国去旅居,辞赋才气这才得以尽情迸发、一泻千里,千古名篇《子虚赋》就此问世。
(图片来自网络)
下期将继续与大家分享 ――司马相如“盗妻”之疑。
(未完待续)
(熊建辉 文稿原创)
举报/反馈

龙呤剑鸣

83获赞 15粉丝
龙行天下 化笔为剑 熊建辉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