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街上的小屋》所记录的,是从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是少女时代的最后一段光阴。作品的触角伸向生活的每个角落,妈妈,婶婶,一朵小云彩,一只小狗,一次小伤心,一点小悸动……在少女澄澈的眼底,这些都打上了“家”和“回忆”的记号。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创作的短篇故事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出生于1954年,是一位墨西哥裔的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曾获得1985年美洲图书奖,并很快被收入权威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美国大中小学生修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读书,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成长经典之一。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墨西哥移民的女儿,少年时期也在与“芒果街”类似的移民区里生活过。她曾说:“我写的不单是美国的事情,也是你们的。我肯定,在中国,也有一条芒果街,陌生人去那里时,会感觉到一种恐怖氛围。尤其,在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中,如此多的群体在相互交融: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中产者与贫民、男人与女人。我们每天都在跨越疆域,甚至不用离开自己的家就这样做了。”
因而,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作本书的主题不言而喻,在清新拙朴的语言背后,她借助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视角行文,想要表达的是则对移民、性别、贫富以及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探讨与思考。
希斯内罗丝以一个名叫埃斯佩朗莎的小女孩为叙事主人公,用诗化的语言、童真的口吻,讲述了关于埃斯佩朗莎的44篇小故事。这44篇故事相互独立、各自成文,与其说其中的每一篇是在讲述某个人、某些事、一个梦想或是几朵云,倒不如说它们更像是一张张收藏在相册里的照片,记录下发生在芒果街上的、关于埃斯佩朗莎和她周遭的一幕幕精彩的画卷。小女孩细腻的情感贯穿始终,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埃斯佩朗莎专属”回忆录。
这本书像是一本小女孩的日记,也像是一本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小女孩稚嫩却又倔强,她忽闪着清澈明亮的大眼睛,用一颗善良的心灵感受着这个世界。她对别人的痛苦充满同情,对更广阔的世界和自由天地有着无限的向往。
一、故事开端:在绝境与希望双重命运底色的交叠下,等待幸运之神
“埃斯佩朗莎”,这是主人公从曾祖母那里继承过来的名字。曾祖母是一个像野马一样的女人,野得不想嫁人,可最后还是被曾祖父用麻袋套上头扛走了。此后,曾祖母便用一生向窗外凝望,胳膊肘支起忧伤。
埃斯佩朗莎继承了曾祖母的名字,却不想继承她窗边的位置。“埃斯佩朗莎”这个名字在英语中意味着希望,在西班牙语中却代表了哀伤和等待,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埃斯佩朗莎的名字也象征着她的人生——忧伤与明媚、绝境与希望并存,始终充盈着两种色彩的冲突和交叠。
作为墨西哥裔的美国人,她居住在环境极差的芒果街上,年少时就深切体会着由于贫穷、种族歧视、性别偏见等带来的哀伤,同时,她也在这种哀伤中等待,等待改变、成熟和绽放,等待能走出芒果街,等待着芒果街也能走出它的困境。这也呼应出了整本书的底色——等待。
埃斯佩朗莎最初的等待便起源于“芒果街上的小屋”。她的家在一条名为“芒果”的街道上,一座红色房子里。街上逼仄、乱糟糟、充满了贫穷的气息,红色的房子墙砖碎裂、破旧又悲哀,仅有的一个卫生间却要供一家六口人使用。这座红房子给年幼的她所带来的,更多的是不美好的回忆。
于是,故事的开篇,埃斯佩朗莎就有了一个确切的梦想,而梦想的实体形态,是一所房子。她期盼着一所宽敞的,明亮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那所房子,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事实上,房子不仅仅是一处住所,更是身份的象征。对房子的追求,某种意义上来讲,代表着埃斯佩朗莎对自己身份认同感的寻求,对摆脱贫穷的渴望。而她自己也代表着整个芒果街以及她背后的民族。埃斯佩朗莎关于对一座属于自己房子的向往和等待,也贯穿了整本故事集。
或许与“房子”相关,或许还有更多的影响因素。埃斯佩朗莎成长为一个内心敏感细腻的少女,她用自己稚嫩却敏锐的眼光观察着这个世界。
初到芒果街的她渴望认识一个可以吐露秘密的朋友,而在那之前,她认为自己将会一直是一只被泊住的红色气球;
妈妈给她买了新的裙子和袜子去参加洗礼晚会,但是穿着塌跟旧鞋子的她认为再多的新衣服都不能掩盖住这双笨拙的旧鞋子,于是默默地把脚缩在了折叠椅下,拒绝了邀请她跳舞的男孩;
她会长时间地凝望四棵细瘦的树,想象它们的根系在地下凶猛地展开,用猛烈的牙齿噬咬天空,放肆的生长。埃斯佩朗莎是唯一懂它们的人,因为她自己像极了这四棵不该来这里却又到来了的,市政用来充数的残次品。多思的少女在芒果街上度日,玩耍,不断地成长。
二、故事高潮: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反思,坚定梦想,确立自我成长目标
在芒果街生活的过程中,埃斯佩朗莎逐渐了解到了这条街上很多女孩的故事。而这其中的大部分,都带有一层悲剧色彩。
妆容精致又时髦的玛琳总是一个人在街灯下起舞,等待着星星的滑落或是一辆停下的汽车来改变她的命运;年轻聪明的阿莉西娅继承了妈妈的擀面杖,并被父亲告知睡觉才是一个女人的本分,于是令她害怕的除了四条腿的老鼠,还有自己的“父亲们”;
听“我”念诗的卢佩婶婶久卧病榻,在对丈夫和孩子们的愧疚中等待死亡;曾经写过童话书的鹭鸶儿本可以成为很多人羡慕的对象,但她却因婚姻的失败选择了整日待在妈妈的房子里;年纪轻轻的萨莉在逃离了父亲的殴打责骂后转身嫁了人,她说她喜欢婚后的生活,丈夫会给她钱买东西,她的家里还有着精致的装修和印着玫瑰的亚麻地毡,然而萨莉得不到丈夫的允许连家门都走不出去,这房间里的东西:面包机、毛巾、闹钟、亚麻地毯,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真正属于她。
这些本来美好又灵动的女孩,总是想着通过家庭或男人来改变自己的一生,却没想到,她们的人生正是被这些寄予希望的东西禁锢了。
也许正是在慢慢了解到身边的女人们一个个并不圆满的故事后,她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性的悲哀。也许是当她无比委屈的在食堂里啃着冷腻的米饭三明治时,或是当她羞愧地指着自己住的红房子时,她深切地体会到了贫穷带来的痛苦。也许是猫皇后凯茜对刚搬来芒果街的她说“住这里的人越来越杂了”的时候,她为芒果街被贴上了说不清的标签感到难过。而每当这些时刻发生,她总会想要离开。
于是,梦想的后半部分是离开,埃斯佩朗莎开始了对离开的等待。而离开,也可以解读为自我认知和成长意识的觉醒。通过对自己家庭生活的观察,对周围人生活的感受,埃斯佩朗莎得出结论,只有不像妈妈那样生活,不像周围大多数女性那样生活,通过自我拯救和写作,她才能获得自由,离开芒果街过上幸福的生活。但不为人所知的是,埃斯佩朗莎的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正如同书里叙述的结尾那样,少女轻轻自语:他们不会知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我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年少的她意识到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的种族差异和女性歧视的存在,她想要离开去追寻自我的价值,她的离开,是为了日后能够再回到芒果街,把自我价值实现的觉醒意识带给那些走不出去待在"芒果街"的,备受种族歧视的人。
十分幸运的是,埃斯佩朗莎拥有写作的天赋。而自我意识的觉醒后,写作就是她生命里的希望。正如卢佩婶婶对她所说的那样:“埃斯佩朗莎,你一定要写下去,那会让你自由”。埃斯佩朗莎在卢佩婶婶枕边轻轻地诉说了自己自由的追求:
“我想成为
海里的浪,风中的云,
但我还只是小小的我。
有一天我要
跳出自己的身躯,
我要摇晃天空,
像一百把小提琴。”
然而,在那些贫穷的日子里,也充满着点点滴滴细碎的、童话般的美好:妈妈那卷曲的,像一个个糖果圈儿、玫瑰结的,有着面包气味的头发;用五块钱就能换来的,永远的朋友;会给人带来安慰的天空上,有着满天像枕头样的云朵;埃斯佩朗莎和蕾妮那像是“冰激淋铃声”一样的笑声,也像是一叠盘子打碎了的感觉。这些美好的像诗一样的语言,也是埃斯佩朗莎记忆里的一部分。
三、故事终场:与原生环境和家庭和解,贫民窟里生长出绚烂之花
故事的最后,强化了成长主题。天空那么大,大到足以容纳下小女孩的悲伤;在水泥地里不断生长的四棵瘦树,再悲伤再瘦弱也从不懈气,不断地鼓励着埃斯佩朗莎坚持下去。而埃斯佩朗莎也总有一天将会背上行囊,对芒果街说再见,奔向更美好的远方。
埃斯佩朗莎的成长和每个少年少女的成长并无不同。她像我们每一个人处在年少时期那样,要学着处理青春里敏感又细腻的情绪。她会和朋友闹别扭,会偷偷穿上大人的高跟鞋、有着对美丽和成长的渴望,会有许多无法理解的事情,但却又不放弃执著的思考和追逐。最终,会在对快乐和痛苦的思索中慢慢地长大。
其实,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一条芒果街,无论我们走多远,都离不开它。那是生命中最初的情感依赖,也是心底最想要皈依的情感之港。也许它并不完美,但,是它教会了我们生活,是它引领我们逐步认知自我、走向成熟。
除了“故事集”,我认为称它是一本散文诗也不为过。在书中,诗歌与小说浑然一体,文字质朴优美,简洁而深入人心。书里那些或明媚或忧伤的故事,在小女孩稚嫩的语言表达中,都带有独特的轻快。正因如此,悲伤显得没那么沉重,而快乐则像飞翔的小鸟一样欢愉。
令人惊喜的是,本书带给人们的启迪是多样性的,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不同的读者,都能在书里收获良多:关心政治性问题的读者会发现对于种族偏见和贫民问题的真实反映;爱好文学和诗歌的人,能够细细咀嚼品味那些诗一样美丽的语言;女权主义者则可以对女性的独立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无论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阅读,我们总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来人间一趟,总要看一看太阳。用力追梦、用力成长吧,就像埃斯佩浪莎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