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随笔#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正在当闲差的欧阳询被叫到宫里,为新发现的一眼泉水写碑。碑铭是由魏征写的,所以虽然是歌功颂德,末尾好歹加了一句“居高思坠,持满戒溢”。这不重要,全文写了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块碑叫《九成宫醴泉铭》,唐楷正宗,跟《多宝塔》、《玄秘塔》一样,都是历代习字者绕不过去的几块碑。
关于间架、笔法,教材、视频实在太多,不用我这个业余爱好者来多嘴,只是分享一些个人心得。
临帖与“画字”
首先,临帖自然是临摹,必须写得像,但是到底要写得多像?
我们先来说一个人,晚晴时的榜眼黄自元,他将前人邵瑛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发扬光大,流行当时,以至于“九十二法”在他手中成为一个知名品牌,子产品包括任何书家的结构分析,比如王羲之九十二法、王献之九十二法、米芾九十二法……黄自元本人是以临习欧柳著称的。我们来看看他的《九成宫》:
注意黄自元已经在部分笔画上做了调整,许多斩截如楔子的短竖短横已经柔和,那些富于欧体特色的竖钩,变成了使转直接出锋。有的长撇,不是直划而下,而是做了波折,变得柔软。
后世对黄自元的入门教材毁誉参半,沈尹默先生学了之后被人评价“字太俗”。
俗在哪里?
欧字笔力挺健,如果随意走笔,流利妩媚是有了,但会失了味道。
那么欧字竖钩应该怎么写?我们看看常见字帖的讲解:
第三种写法接近常见字帖里的垂露竖,短钩不是顺笔出去,而是折回向右下描出一条直边。或者你们也看过视频,竖钩先用垂露竖的方法画出一个向左凸出的三角,再翻笔挑出钩。总之这一块,花样繁多,近乎“画字”。
我们来看看田蕴章先生怎么写垂露竖和竖钩:
注意田蕴章先生的运笔,没有逆入,没有修饰性的画字,一竖下来,尾端顿笔(所谓“提按派”),便是垂露,横折钩的翻挑也是一笔而就。
可能确实没有那么像,但我个人喜欢这样的方式,因为这是在写字,笔顺符合书写的流利。如果竖钩最后一笔是向右下,那么写“寸”之类的字,怎么接左上那个点呢?“气”就不顺了,断了。
——没错,正楷也是写字,笔顺之间也有一股“气”,也必须流畅的贯通下来。
常见欧体字帖里也有不少运笔是可以笔顺贯通的,比如左右点画的运笔,向外顿笔,向内收锋,对比看行书的点画,完全一致,符合书写习惯,那么可以照做。
所以,要临得像,是一个练习笔法的过程。无论如何,宁可不像,也不要逆笔顺去画字。如果觉得点画写的三角形(顿笔,边调锋边运笔出锋)不完美,那么练习运笔可能比画一个三角点重要得多。
再扩大来说,先熟悉运笔,然后思考书法家的构思:特色笔画如何实现?笔画与结字的关系,结字与章法的关系。如此才会有提高。
所谓“意临”
临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越写越像的过程,笔法越发熟练,结字却也成了习惯,于是陷入一种“习气”的樊笼里,于是可能又会重新提出那个本质的问题:
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是写得一模一样?还是得到一些“笔意”——所谓“意临”?
不同人自然有不同的选择,或者说,不同阶段有不同选择
比如董其昌临的《九成宫》:
笔画变得柔和(所谓“俗”),长捺有点软,“成”字戈钩有点垮,除此之外,“很像”,这就是正统的“临帖”。
比如启功先生临的《苕溪诗帖》:
这个叫做“意临”,甚至“创临”,除了部分字(将、松、溪,等)还原了米芾的笔意,大部分都是用自己的笔法和结字。
那么“创临”是什么?看看朱耷写的《兰亭序》:
这就是自己抄一遍兰亭集序的文字,根本不必提“临”了,完全的创造,还不是“微创”,简直是“重创”……
然而以上种种,都是书法家的练习过程,当然都是有作用的。
对比临帖、学帖的过程:
——先是写得熟练,甚至“酷肖”,得到“笔意”,慢慢发展出自己的框架;
——再反过来结合自己的框架,临摹众家的笔法,不断丰富自我;
——然后,心手合一,以我为主,写什么都行,怎么写都行……
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当我们初学者面对这些传世书帖的时候,可能会发出感慨:“那些瘦硬又妖娆的笔画是怎么写的,又是如何糅在一起的,融合得那么舒服,我怎么就写不好?”
急什么呢,欧阳询写九成宫的时候,已经75岁了,真正的人书俱老。
我们才多大?可能还没有买第一支毛笔呢……没关系,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举报/反馈

鸿人九

1357获赞 539粉丝
书法小学徒,老年铲屎官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