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典型的高富帅,拿着7位数的薪水,掌管着150家店铺,20多岁就有豪宅名车,听起来是不是很牛?
这个人叫约书亚.贝克尔,28岁就成为高管。最初,他觉得富了就会幸福,直到他越来越有钱,一个个愿望都变成了现实,但是他并不觉得幸福。
后来,母亲离逝,妻子要离婚,他才发现,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过多的物质并没有让他生活幸福,反而成了一个负担,一番“断舍离”后,他开始过“极简主义”生活。
极简,并不是说要像个苦行僧一样生活,自己认为值得的东西仍然可以拥有,在不影响生活品质的前提件,只有那些无用的物品,才是需要舍弃的,不需要的东西也不去购买。
其实,早在一百五十多年前,就有一个人就有了这样超前的思维,有这样的认识。他提出,应该“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他认为:“一个人物质生活的丰富并不能带来心灵的纯洁和净化,只有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尚才能丰富人的内心。”
这个人就是美国著名学者、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思想家梭罗,1845年,他只带了一把斧头,来到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在瓦尔登湖边建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2年零2个月零2天,以验证他所悟出的人生真谛:“如果一个人,能满足于基本生活所需,便可以更从容、更充实地享受人生。”
亨利.戴维.梭罗,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是美国作家、哲学家。
1845年他搬到瓦尔登湖的再生林里,这段时间他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而后,他在1854年出版了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住在这里的这段日子。
这本书自出版后,得到很多名人极高的评价。
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佛洛斯特说:
仅凭这一本书……梭罗就超越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梭罗的朋友兼导师爱默生说:
梭罗是一位天才人物,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写出了本国最好的书。
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说:
《瓦尔登湖》是一本超凡入圣的好书,严重的污染使人们丧失了田园的宁静,所以梭罗的著作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了。
这本书被评价为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文字动人,语言优美,见解精辟,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能让人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梭罗通过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生活经验发现:很多东西对人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只要有一把刀、一把斧头、一把铲子和一辆小工具车就能足够应付了。而对于天生好学的人,再加一架台灯、一些文具和几本书就够了。
谈到奢华与舒适,梭罗觉得,大多数的奢华生活是没有太大必要的,这反而会阻碍人类向前发展。在中国、印度、波斯、希腊的古老哲学家,往往物质生活贫困不堪,精神上却很富足。
梭罗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他住在瓦尔登湖湖畔的时候,房子是自己建的,他借了一把斧头,在离他选房地最近的地方,砍伐了一些白松做木材。他自己用工具砍砍削削,自己做横梁、门柱和椽木,又找一个在菲茨堡铁上路工作的爱尔兰人买了棚屋的木板,仅仅花费了28.125美元,他给自己建了一座房子。而那时候,租房子住每年需要花费25-100美元的房租(乡下的价格)。
建好房子后,他还自己锄地种菜。他发现,一个人若要简单地生活,自给自足,不耕种多余的口粮,不贪婪地去交换更奢侈、更昂贵的物品,只要种几垄地就够了。
梭罗的家具也很简单,有一部分也是他自己做的。他看到那些因为舍不得家具,搬家的时候大箱子、小箱子、手提箱,还有包裹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怜悯他们。
梭罗的房子也没有窗帘,因为他觉得,除了太阳月亮,根本没有偷窥的人需要被关在门外。
梭罗真的无愧于哲学家。我想到自己,想到很多朋友,经常守在一个地方,不愿意搬家,都会说:“东西太多了,搬家太麻烦了!”而那些家居物品,很多是长年没有拿出来用过,却越积越多,又不舍得丢弃,所以只好哪里也不去。
梭罗通过自己两年多的超简生活,给我们总结了一句话: “多余的财富只能够买多余的东西,人的灵魂必需的东西,是不需要花钱购买的。”
大家觉得怎么样呢?有空不如一起来读读《瓦尔登湖》吧,一起体会梭罗那段自食其力的日子。
我是婷妈,亲子讲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我手写我心,通过身边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儿理念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