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当起“清洁工”,还是一如既往地尽心尽力
■中国军网记者马嘉隆 通讯员王均波
火神山医院感染七科二病区的走廊里,每天都能看到两个行动缓慢的身影,小心翼翼地做着清洁。拖地、消毒、收生活垃圾……久而久之,患者们都习惯了她们的存在。
有一天,她刚进“红区”,有一位阿姨离着老远吆喝她,“清洁工,清洁工,地漏堵了,你快来看下。”她愣了一下,反应过来阿姨是在叫自己后,笑了笑,赶忙走了过去。原来,卫生间的地漏被一些纸屑和头发堵住了,她很自然地蹲下身去用手清理,仿佛是平常在家一样,浑然不觉这里是危机四伏的“红区”。
她觉得这不过是件举手之劳的小事,可身边的阿姨却突然被她毫无嫌弃的行为感动了。前后打量了她一阵,发现防护服上没有写名字,便问她:“你叫什么名字啊?我要给你们写感谢信!”她答到:“没事儿,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您叫我‘洗消员’就行。”
令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晚班的护士转交给她一张粉色的便签,上面写道:火神山医院是我们来到的第三家医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军人的不同,真切感到军人的觉悟。
洗消员每天都会进一趟“红区”,把病房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及时回收室内室外的各类垃圾。有些患者喜欢跑步锻炼,为了给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她每天还要把200米长的走廊清扫一遍,再认真地消一遍毒。整洁的环境,高标准的服务保障,让患者们在陌生的病房里也有了家的感觉。
每次进病房,洗消员从容不迫。无论是接触潜在风险很大的患者体液、唾液,还是收各种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生活垃圾,她都面不改色。为了减少垃圾挥发产生的气溶胶,每天,她都要一寸一寸地把垃圾袋口捏死,再打上一个漂亮的鹅颈结,娴熟的动作,让患者们觉得她就是一位专业的资深“清洁工”。
而患者们都不知道的是,这位不愿意留下名字的“专业”洗消员,其实是一位有着30年军龄的老兵,当“清洁工”,确实还是人生第一次。她叫董红娜,是某医院的门诊部护士长,来到武汉后便被分到了洗消组。她没有多想,认真地在洗消岗位上干了起来。
最初,洗消组有5名护士。后来,因为临床护理压力太大,其他4名护士都被抽调走了,便只剩下董红娜自己,带着两名战士,保障着科室的医疗物资回收和环境清洁。
每天,她都要带着一名战士进“红区”去处理医疗垃圾。医护人员用过的护目镜、防护屏、雨靴、拖鞋、洗换衣裤等,都要样样分类,然后装箱、后送。科室刚收患者时,每次进“红区”时,她都要回收近100人换下来的物品。在“全副武装”下,这是个不小的体力活儿,每当一包接一包运送医疗垃圾时,身材娇小的她都会感觉自己特别“强壮”。
因为工作量大,每次在“红区”的四个多小时里,董红娜都必须做好规划,把时间利用好。也就是说,每次都必须把行程排得满满的。因为一刻不停地忙着,董红娜的护目镜经常很快就挂满了雾珠,视野受到极大影响。可是,为患者清理生活垃圾时,又必须小心细致,她只能瞪大眼睛去“雾里看花”。
2月21日,她突然感觉自己的右眼不太舒服,照镜子时才发现右眼结膜出血了。当战友关心地询问她时,她笑着说:“没事儿,不耽误干活,明天还能接着进‘红区’。”第二天,她找了个防风镜戴上,又照常上班去了。
对她来说,休息真的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拼命”才是常态。刚来武汉时,为了抢时间,大家都在往前冲。她所在的感染七科是火神山医院第一个接收患者的科室,队员们2月2日到达武汉,4日便接收患者。留给她们整理病房的时间,便只有短短的一天,不拼不行。
元宵节那天,董红娜被抽调去筹备感染七科二病区。那天,她和战友早上六点二十出门,傍晚六点十分才从医院出来,其间滴水未进,一直忙着打扫卫生、接收患者。走出医院时,董红娜和战友们开玩笑说,我们都是“钢铁侠”!
来抗疫一线,每一天都很辛苦很危险,董红娜早就有了心理准备。17年前,她和战友们写好遗书,前往小汤山医院支援。8年前,她又作为第一批前往南苏丹维和的医疗队队员,开赴陌生的战场。在她30年的军旅生涯,有过太多的惊心动魄。而这一次,可能就是她穿着军装执行的最后一次任务了。
虽然,来到武汉后的岗位是她未曾预料到的,但她始终很坚定。“不管是哪个岗位,只要组织安排了,咱肯定都是要服从。从洗消慢慢过渡到保洁,我也很能接受,而且要干得非常专业。”
虽然岗位不同,但都是为了患者早日康复。她无比珍惜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一定要尽心尽力,不留遗憾。
董红娜在“绿区”走廊喷洒消毒液。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马嘉隆、王均波;责任编辑:刘秋丽
举报/反馈

中国军网

3858万获赞 291.4万粉丝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网络部,优质军事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