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世事,寻真事理,抽引头绪,不绝绎究”,感谢关注《立哥绎教》。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最新资料显示,全国中小学(除教学点外)已有97.6%的学校接入互联网,93.2%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未来教育信息化必将向着更加智能创新方向迈进。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教育信息化从萌芽、起步到发展,都得益于技术的变革发展创新。今天,立哥就继续同大家一起回顾00年代,看一看这一时期技术主要脉络和教育信息化的状况,谈一谈对如今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些启示。
野蛮生长:中国互联网浪潮来势汹汹
从技术层面来看,2000年是信息技术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一方面,电子芯片技术更加进步,Intel发布了经典的Pentium 4 处理器,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与网络系统结合紧密的操作系统更加成熟,软件巨无霸Microsoft发布了基于WindowsNT网络系统的Windows2000抢占服务器市场,随后又发布了最为经典的WindowsXP……,这一切都为经济社会活动信息化打下了技术基础。
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产业信息化,大力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用户由56K到128K、384K、512K……,逐步实现了ADSL的全民普及,为全民信息化夯实了用户基础,中国互联网由此从“科学研究”阶段转向“野蛮生长”阶段:2000年百度正式上线,打造了中国第一搜索;2003年阿里巴巴推出了面向个人的taobao.com和支付宝,形成了新的电商生态;而最早运行起来的Tencent的OICQ则成为各地网吧网聊的利器。
一时间,网络游戏、上网冲浪等网络生活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网瘾、网诈”等社会问题。
总体来看,00年代是中国互联网高速增长的十年,中国网民从2000年的0.2亿增加到2009年的3.84亿,为过后十年的我国实现“互联网+”战略提供了重要条件。
蹒跚起步:教育信息化明确提出并渐成体系
虽然我国早在80年代,就提出了“计算机教育”普及,但正式明确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还是新世纪以来的事。
1996年,我国国家教委着眼于世界各国的信息化教育形势,提出了要从“推行计算机教育、多媒体课件开发、微机室建设”等方面引入IT技术。1999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明确“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200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五”发展纲要》等文件中,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工作,至此,教育信息化正式起步,并结合技术发展形势,掀起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等工作热潮。
在这一时期,基础教育分别以中小学农远工程、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工程为主要工作内容;高等教育则主要以CERNET建设、高校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主;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学校环境、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当时的主要工作体系。
三点反思:互联网对教育变革影响日益深入
回顾过去反思当前,互联网络的大爆发是21世纪以来最大的技术特征。在我们教育领域,互联网交互共享的技术特性,使其由以前的打字排版、文件办公、网站宣传等表面服务,向教育教学领域发生渗透并影响至今。因此,我们要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具体可以依其特点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是运用互联网重设情境。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同在一个教室中上课。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的特性,推进时时、处处、按需学习。本次疫情期间,互联网就为全体宅家学习提供了一些鲜活渠道。
二是运用互联网重构内容。课堂教育教学资源,通常往往都由教师一手准备。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性,促进师生资源的共同建构。目前如翻转课堂、联通主义cMOOC等也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三是运用互联网重建关系。现代教育学认为,教育教学是一场师生的交往。传统模式下,师生关系是一对多的。我们可以运用好互联网,将师生关系向平等互助、个性帮助等方向转变可能,为学生学习创造更多可能。
——各位小伙伴是否也认同呢?欢迎关注并批评!
(声明:本文属《立哥绎教》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文中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不当,敬请联系删除,谢谢合作。)
举报/反馈

斯为立学

10.2万获赞 2123粉丝
接续世事,寻真事理,抽引头绪,不绝绎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