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位家长打电话向我求助:
“一个月没出门了,还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
一家三口天天窝在家里,一个直男癌的老公、一个牛脾气的儿子,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吵翻天。
老公再不上班、孩子再不开学,我就要疯了!”
紧接着,她开始抱怨儿子的脾气大,跟我诉说前两天发生的一件事:
“上周五晚上,一家三口玩飞镖游戏,定好的规矩是得分最低者必须接受惩罚——给其他家庭成员准备一盘水果。
没想到5岁的儿子玩的时候,热情比谁都高。
结果中间由于两次失误,输给了他老爸,最后恼羞成怒气得把飞镖盘砸了个粉碎,塑料飞镖也扔了一地。
这孩子度量太小,软硬不吃,我和他爸都拿他没辙了。”
听完孩子妈妈的抱怨,我由衷地替她捏了把汗,因为不能面谈,也只能通过网络给她提供一些帮助。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和这位求助的妈妈一样,认为孩子“输不起”、脾气大就是孩子“度量小”的表现,轻则对孩子冷暴力,重则训斥、体罚。
殊不知,孩子发脾气很可能是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的表现,家长要想不被孩子的负面情绪所困,还得先了解一下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规律。
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规律
(1)儿童社交能力受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受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儿童,其社会交往能力也较强。
在生活中,那些活动性弱、情绪调节能力差的孩子,往往容易产生焦虑、退缩行为;
活动性差,但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儿童,往往表现得比较安静,但没有焦虑、退缩等行为;
而喜欢社交、合群意识强,且情绪调节能力强的孩子,他们的社会性情绪发展较好,同伴接受水平也更高。
(2)3岁前的宝宝发脾气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情绪不仅仅是心理体验,而是有生理基础的,与神经、肌肉、内脏、激素等多方面的因素息息相关。
有研究表明;大脑皮质抑制机能是实施情绪调节能力的生理前提,神经系统的发育直接影响调控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3岁前的儿童因为大脑发育受限,还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适当调节,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这个阶段孩子的大脑只能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发泄情绪”,比如尖叫、哭闹、摔东西等来表达心中的不满。
(3)3~6岁是培养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期
人类大脑中杏仁核的部分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脑区。
而前额叶是控制情绪冲动的脑区,它从2~3岁才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岁达到高峰,之后发育趋缓。
处在3~6岁这个阶段孩子,虽然情绪微妙、多变,但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已经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
听懂并逐步接受父母的教育和引导,逐步发展出自我控制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关键期。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情绪调节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幸福感,这种能力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具有较高情绪调节能力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能维持一种正性情绪,控制并且转化自己的负性情绪,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呢?
(1)父母以身作则,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父母在生活中,要对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觉察,因为家长检视自己的情绪模式比矫正孩子的行为更有效,这正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意义所在。
家长的情绪模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模式,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一定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比如: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切记不要在家里冷脸示人、砸东西、摔门,或者跟伴侣恶语相向。
而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又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于人或物。
遇到心情不好时,可以直接对孩子说:“爸爸(或妈妈)现在心情不好,但和宝宝无关,只是想一个人呆一会儿。”
平复情绪的过程中,父母可以听听音乐、哼哼小曲儿。
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都可以选择用恰当的方式和自己的情绪相处。
(2)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积极回应、及时疏导
俗话说“六月天,孩子的脸”,为什么文章开头的5岁小男孩儿会因为输了一场游戏而“暴怒”呢?
这是因为孩子的情绪脑在发挥作用。
《儿童情绪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大脑分为三层:
最里面一层是指挥人类最基本的生理机能的本能脑,也被称为爬行脑;
中间一层负责人类各种情绪的产生,如悲伤、喜悦、恐惧等,被称为情绪脑;
最外面一层是我们的理智脑,抽象逻辑思维等高级思维都是由理智脑控制的。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第三层理智脑是无法开展工作的。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积极反应、及时疏导,帮助孩子识别情绪并引导孩子进行情绪调节,这才是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
比如:当孩子在独自看动画片时,被片中出现的一个怪兽打斗的镜头吓着了,突然开始一边啜泣一边喊妈妈:“妈妈,你快来,我害怕!”
这时,妈妈应该放下手头的工作,第一时间出现在孩子面前。
抱抱孩子以表达对孩子的回应与安慰,同时“共情”孩子的感受:“宝贝,妈妈在,妈妈知道你现在感到害怕了
(3)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建”
所谓“认知重建”是指:人们努力从一个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消极事件。
因为有时候,并不是事情本身具有消极意义,而是看待问题的人主观上产生了认知偏差,或者是问题本身具有双重性或多重性,而个体只看到了消极面。
当孩子遭遇挫折和负面情绪时,家长帮助孩子梳理事件经过,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分析自身处境,就等同于帮助孩子进行“认知重建”,能有效帮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
对于年纪稍大的孩子,可以邀请孩子运用“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有一次,我要参加一个重要的培训课程,正赶上儿子拔完牙在家休息。
他知道我要出差三天时间,在我收拾好行李备出门的那一刻,哭着喊着,拽着我的衣角不放,死活不让我下楼。
那一刻,我没有对儿子发脾气,只是蹲下身用温和的语气对他说:
“宝贝,你是不是也希望每次算术考100分,如果你考得不好挨老师批评了,是不是也会很难过?妈妈出差是为了学习,因为妈妈也想考100分,你说妈妈该不该去呢?”
我这样对孩子说,是想让孩子换个角度理解妈妈,同时也能让他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抽离出来。
没想到我话音刚落,儿子虽有些不舍,但还是松开了小手,直接投奔爸爸的怀抱,陪着家人把我送到了楼下。
(4)帮助孩子转移注意力,学习调节情绪的小技巧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进行其他活动,把注意力从引发孩子负性情绪的情境中抽离出来,同时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
从而实现转换场景,让孩子转移注意力,进而调节自身情绪的目的。
比如:孩子想吃巧克力,但妈妈担心孩子吃巧克力容易上火不让孩子吃,这会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为此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这时,妈妈可以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比如带孩子去看看动画片、听听音乐、玩玩亲子游戏,或者陪孩子绘画、聊天,引导孩子关注其他的人、事、物。
疫情当前,为了人身安全,每个人都“宅”在家被迫成了“茧居族”,情绪难免会受到影响,孩子情绪调节能力差,更容易产生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
所以,父母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多一些积极回应与引导,让孩子在疫情之下身心无忧、健康成长。
举报/反馈

财财来八方

666获赞 85粉丝
看得开,放得下,生活不易。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