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 第二期
Pulp
乐队成立于1978年,却整整沉寂了14年,在90年代中后期大放光彩,这个时期的英国摇滚乐队被归类为Britpop(英伦摇滚)。
英伦摇滚代表乐队有oasis,blur,suede,the stone rose,the verve,muse,placebo等。
从曲风上看,britpop继承了beatles时代以来的吉他流行风格,又吸纳了60年代晚期Kinks的田园之声,中速音乐(the Who, the Small Faces),70年代的迷幻(David Bowie, T.Rax, Roxy Music),朋克新浪潮(the Jam, the Buzzcocks, Wire, Madness, XTC, Squeeze, Elvis Costello),还有the Smiths的另类吉他流行。(总算理清了英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的发展过程)。从内容上看,britpop大多演唱同时代英国青年自己的生活,色彩多以黯淡,颓靡,桀骜为主,也由此在短时期内迅速风靡英伦三岛
Pulp因1994年的专辑《His and hers》才为人注目,1995年的《Different class》则让他们大紫大红。
乐队成员六人是谢菲尔德第二城市学校的同学,Jarvis Cocker (主唱), Russell Senior(吉他手),Candida Doyle(键盘手),Steve Mackey(贝司手),Mark Webber(吉他兼键盘)和Nick Banks(鼓手)
灵魂人物Jarvis Cocker
1985年他曾和一个姑娘纵身跳下30feet(约91米)的楼顶,瘫痪一年后又奇迹般地站起来并重组了乐队,后来证实是Jarvis是想给姑娘示范跳窗的把戏结果失手了。在02年Pulp“解散”期间,Jarvis充分地开发了他的各方面才能,除了发行自己的独立专辑以外,在这段时间他做过演员、担任过BBC的电台主持人和记者。其中他在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创作了三首歌之外,还饰演宴会的乐队主唱
2012年的重组纪录片中记录者问乐队鼓手Nick Banks“你们整天想着sex?”
“不我们没有性成瘾,或许贾维斯有点,他不是沉迷于此,或许是匮乏”
Is it you guys always think about sex
No we’re not obsessed,no i think just Jarvis that’s a little bit obsessed.I don’t think he,probably doesn’t get much.
《Disco 2000》、《I want you》都明显描写了内心对某人的极度渴望,但是又违其所愿。在对sex的描写上,pulp是极为特别,也是很成功的,因为不同于其他对sex极乐世界般的描写,他们展现了sex后尴尬的气氛,乱糟糟的衣服等事物。再看百度贴吧,Jarvis的性压抑众人皆知。
Pulp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叙述式的歌词,我形容为‘来自日常生活中一位善于将内心用朴实语言表达的社会诗人。’归功于Jarvis将阴郁又不失戏谑的个人气质在乐队的音乐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历年专辑
It(1983)
Freaks(1987)
Separations (1992)
His 'n' Hers(1994)
Different Class (1995)
This Is Hardcore(1998)
We Love Life(2001)
After You(2013)
入坑单曲《Common people》 来自专辑《Different Class》,叙述了来自希腊的富家女请求英国街头小子让她体验普通人的生活。开头以温和的口吻叙述事情经过,随着情绪,话语逐渐辛辣讽刺,你认为贫穷很酷吗?!
'cos when you're laid in bed at night
watching roaches climb the wall
if you called your dad he could stop it all
yeah
You'll never live like common people
You'll never do whatever common people do
You'll never fail like common people
You'll never watch your life slide out of view
and then dance and drink and screw
'cos there's nothing else to do
Sing along with the common people
Sing along and it might just get you through
Laugh along with the common people
Laugh along although they're laughing at you
and the stupid things that you do
because you think that poor is cool
Like a dog lying in a corner
they will bite and never warn you
Look out
they'll tear your insides out
'cos everybody hates a tourist
especially one who thinks
it's all such a laugh
yeah and the chip stain's grease
will come out in the bath
You will never understand
how it feels to live your life
with no meaning or control
and with nowhere else to go
You are amazed that they exist
and they burn so bright
while you can only wonder why
《different class》封面照片拍摄于一个真实的婚礼现场,Pulp乐队向新郎新娘提出了这个请求,这对愉快的准夫妇和他们的家人同意了。身着礼服的他们将这些黑白的真人大小的乐队成员平面塑像,交叉放在他们之间,拍下了这张以后将被亿万人买回家的照片。
另附:
摄影师:Guido Mocafico是一位意大利裔瑞士籍艺术家
他利用地球上最可怕的一种生物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在一下的系列创作中他一共用了超过2700只蛇,其中只有很少是对人类有威胁的。Guido Mocafico在他的艺术中展示出了蛇不可怕的另一面。
时尚评论家认为Guido Mocafico是Armani 2012春夏高级定制的灵感来源
(蛇图预警!!!)
这个摄影系列已经出版成书《Guido Mocafico》,可以看出摄影师不仅拍自然动物,他对色彩的捕捉绝了,其实他还为诸多高级时尚杂志摄影。
人物背景
摄影师Guido Mocafico1962年生于瑞士。他的摄影是在瑞士Vevey学校学习的,专长于静物摄影。他的作品被广泛发表在Numéro、Paradis、V Mag、Vogue、Harper’s Bazaar、 The Face、Wallpaper等顶级时尚杂志上。同时,他也为Gucci、香奈儿、娇韵诗、资生堂、圣罗兰、迪奥、宝格丽、阿玛尼、爱马仕等奢侈品牌工作。除了商业和广告宣传活动,Guido拥有一系列个人长期项目,用于出版及在艺术画廊展示。
他的摄影领域广泛:建筑;城市如贝鲁特、巴西利亚、萨拉热窝;动物的头骨、美杜莎、蛇(Guido最擅长的拍摄题材之一)、蜘蛛、水母;高级手表的运动等。最新项目 Stilleven (2012年3月由Steidl出版) 是他本人对十七、十八世纪荷兰和德国静物油画的个人阐释。他煞费苦心地重构宴会和花卉的场景,其灵感来源是荷兰黄金时代及弗拉芒静物画家 Floris van Dijck,Pieter Claesz,Willem Claesz Heda, Jan Bruegel, Jan Davidsz de Heem, Jean-Baptiste Siméon Chardin ,Abraham van der Schoor等所创作的静物。Guido使用大画幅像机和彩色胶片拍摄了这些高度逼真的图像,不仅仅是模仿,而是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家
司汤达Stendahl
代表作《红与黑》1830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该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相传1817年,司汤达来到意大利,在佛罗伦萨终日沉醉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大师杰作。一天,他到圣十字教堂参观米开朗基罗、伽利略和马基雅维利的陵墓,刚走出教堂大门,突然感到头脑纷乱,心脏剧烈颤动,每走一步都像要摔倒。医生诊断这是由于频繁欣赏艺术珍品使心理过于激动所至,这种因强烈的美感而引发的罕见病症从此被称为“司汤达综合症”。所谓“司汤达综合症”是指在艺术品密集的空间里,观赏者受强烈美感刺激,引发的中邪症状。
直到今天,佛罗伦萨的医生仍会不时碰到“司汤达综合症”患者,病情严重的甚至要住几天医院。他们多半是狂爱艺术且极具鉴赏力的游客,野心勃勃,要在几天之内扫遍这座文艺复兴中心城市的艺术宝藏,结果却在接踵而来的视觉冲击中不堪重负。
人物背景
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是他的笔名,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著作为《阿尔芒斯》、《红与黑》(1830年)、《帕尔马修道院》(1839年)。
1783年1月23日,司汤达生于法国格勒诺布尔,少年时代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氛围中长大,崇敬拿破仑,并多次随拿破仑的大军征战欧洲。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后侨居米兰,同意大利爱国主义者有来往,后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后写成的。 1842年3月23日逝世于巴黎
他有一个有趣的爱情观念;
司汤达运用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来探讨爱情,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爱情理论。如同给植物分类那样,他把爱情分为四种类型:激情之爱、虚荣之爱、肉体之爱、趣味之爱。他用结晶这个词来比喻爱情。他是这样表述的:“将一根冬日脱叶的树枝插进盐矿荒凉的底层,二三个月之后再把它抽出来,上面就布满了闪闪发光的结晶,还没有山雀爪那么厚的最细小的树枝都被数不清的钻石点缀得光彩夺目,熠熠发光,原来的枝子已认不出来了。”他把爱情的产生分成七个阶段,界线分明。他对美、丑、爱的相互关系解析得那样清楚,对嫉妒、猜疑、羞怯等各种情感区分得那么细致,对各国社会环境对爱情的影响分析得那么精辞,这些在他日后的创作中都得到了反映。他写了多种多样的爱情故事,社会内容不同,表现形式不间,结局也各不相同。
司汤达不只是分解爱情产生的过程,他对爱情本质的思考也非常深刻。他认为,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爱情是文明的奇迹”。他把爱情视为一种激发人的力量的美好情感,“爱情在伦理学上是一切感情中最强烈的激情”。
本期完
一本正经的自我介绍:
这是我的第二篇日记
第一篇以收集图片为主比较混乱
日记内容以我某一天新获知的或者想要深入了解的一个或几个事物组成,为的是督促我学习。
举报/反馈

failureoftonight

272获赞 49粉丝
服装、摇滚、画画、写作、迷恋非主流的事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