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找到感兴趣的工作,我跳了无数的槽
朋友找我倾述:“我又辞职了,为什么找到一份自己持续感兴趣的工作那么难?”原来,自大学毕业后朋友就顺利找到了一个在大公司当文员的工作,工资不高但很稳定,谁知满意的工作还没做多久,朋友就觉得无聊了。纠结很久终于辞职后,朋友决定下一次一定要找到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朋友对写作感兴趣,平时也会写写随笔,想着自媒体现在这么发达,做一个自由职业的撰稿人多好啊,时间自由,收入也高。谁知做了半年,粉丝数量也没增加多少。朋友说:“写作太辛苦了,每天白天夜里挖空心思在那儿编故事,阅读量还不好。现在觉得写作太没意思了,一想到要写文我简直想吐。”朋友从小学习绘画,发现写作不是自己的真爱后,决定拿自己最喜欢的爱好出来试试,应聘了一家美术培训班教儿童画画。本以为做着自己最喜欢的绘画工作,这次一定可以持续很久。没想到,拿到第一个月工资之后,朋友就果断辞职了,还没写作坚持的久。“我真的是很喜欢画画,可是每天教着不同的小朋友重复的绘画技巧,感觉自己的工作很没意义。在发现自己对画画没有那么喜欢之后,我还是决定辞职,我可不想让自己最大爱好也被工作所毁掉”。朋友说,他现在很迷惑,难道工作真的是兴趣杀手?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想着未来还有几十年的工作要熬就很可怕,趁着年轻一定要从事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
归根结底,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爱好应不应该成为职业”。
有人说爱好应该成为职业,正是因为职业是自己所喜好的,所以发展起来更有动力。而有的人却认为,爱好不能成为职业,因为爱好是发自心底纯粹的喜欢,如果成为职业,就会被世俗所污染,反而破坏了对爱好的美好感受。
所以这个问题真的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给出确切的答案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为什么喜欢的东西一旦当成工作来干就会让人感觉无趣。
2 动机理论帮你解释让爱好变得索然无味的秘密
开始之前,先让我们看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一位老人在乡村养病,但是附近的小孩很喜欢在他家附近玩耍,老人不堪其扰。有一天,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一人给了25美分;他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一如既往地嬉闹。这一次老人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15美分对于孩子们来说也不少,所以当天孩子们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很郁闷,“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第四天,当孩子们再来玩的时候,这一次老人一分钱也没有给他们。孩子们很生气,不给钱就想让我们给你增添欢乐,没门儿。至此,孩子们再也不到老人家附近玩耍了。
看完这个小故事,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孩子们再也不到老人附近玩耍了呢?
心理学理论指出,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 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外部动机是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这时人们不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而是对活动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在上述故事中,玩耍是孩子们的爱好,他们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得的快乐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此时孩子们是基于内在动机而玩耍的。当老人给孩子们钱时,会让孩子们产生“玩耍可以挣钱的想法”,此时他们把玩耍看成是获得经济报酬的一种工具,玩耍的目的是为了钱。在一次次给钱中,老人成功把孩子们最开始纯粹玩耍的内部动机变成了为了获取金钱奖励而进行的外部动机。
同样的,在工作中也是这样。我们的爱好之所以是爱好,是因为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本身就能带给我们极大的幸福与满足。然而,当把爱好转变为职业时,很多人出于生存的需求,必须功利地利用爱好给自己挣钱,久而久之就会过度关注于工作带来的工资福利等而忽略了职业本身带给我们的快乐。
既然是这样,那兴趣是不是就不应该成为职业?
3 培养内部动机,让职业兴趣持续保鲜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你关注过一些名人的成长传记,你会发现很多名人,都是靠着对某一领域持续不懈的兴趣和追求而最终作出突出贡献的。
灯泡大王爱迪生在尝试了1000多次以后,终于找到了适合制作灯泡的材料。这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很多时候我们连一次偶尔的失败都不能忍受,更何况1000多次。
可是对于爱迪生来说,这确实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所以在爱迪生看来,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奖励,至于我们一般人所追求的工资报酬等在他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
所以,看出来了吗,应不应该把兴趣转化为值得奋斗终身的职业,关键在于我们进行转化时所使用的驱动力,是更看重职业本身带来的兴趣感、成就感、满足感等内在动机还是完成工作后职业带来的工资、地位、名声等外在奖励。
在弄清楚了,职场兴趣保鲜的秘诀后,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感兴趣的工作做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工作了呢?
4 让爱好升级,兴趣金字塔帮你找到值得终身奋斗的事业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感兴趣的事情真正接触后没多久就放弃了。而有的人很厉害,只要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就会用心研究,用不了多久玩什么像什么。还有极少一部分人,尽管身边诱惑很多,他却能专注于某一个兴趣持续一生。
这是为什么呢?
职业生涯规划师古典在其著作《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中提到,其实兴趣也可以从低到高分为不同的层次,我们对兴趣的投入程度以及兴趣与我们的志向符合程度决定了我们的兴趣层级。
来自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最底层的是基于身体本能的感官兴趣,那些我们喜欢吃的、喜欢玩的、喜欢看的东西通过刺激我们的感官而让我们的大脑产生愉快感受。因为身体的本能反应,让我们很难拒绝感官刺激的诱惑,因此感官兴趣是我们最动物性的一面。
所幸作为高级动物,我们大脑的认知功能,帮我们把兴趣从感官情绪推向了理性思维,至此我们产生了感官与认知相结合的自觉兴趣。例如,人类和动物都能欣赏优美的旋律,可是不同于动物,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会在简单听音乐的基础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自己练习唱歌和弹奏乐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练习辛苦而产生放弃的念头,但想着这是自己热爱的事情,就会产生坚持下去的动力。
兴趣金字塔的最高层是志趣。人的一生可能会对很多事情产生兴趣,在理性认知的调配下,我们会选择一部分兴趣进行学习深入,可是由于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不可能同时在多个感兴趣的领域持续探索和学习,这个适合就需要我们进行一定的取舍。当某一方面的兴趣正好与我们的人生志向相匹配时,我们会选择持续不断的投入到这一兴趣领域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个时候志趣就产生了。志趣会帮助我们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理智拒绝身边其他感兴趣事情的诱惑,专注于立志投入终身的兴趣领域。
之前我们说过,最好的职业状态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努力的玩耍。可是很多人却抱怨,兴趣与职业不可兼得,一旦兴趣变为职业,那这个兴趣注定会被职场的功利所牺牲。
其实这些人是陷入了一个误区,以为做感兴趣的事情一定可以带来快乐,却不知道在工作中只有把兴趣转化为人生的志向,以一种内在的驱动力享受工作本身,我们才能克服漫长人生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诱惑,进而获得持久的快乐与幸福。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志之者。”当我们抱怨爱好与职业不可兼得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兴趣停留在哪些层面,我们是否愿意为探索兴趣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希望我们都能兴趣升级,摆脱低级的感官兴趣,培养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直觉兴趣,并在不断探索中明确人生的志趣。
最后,弱弱的问一句,你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职业兴趣确定好了吗?
举报/反馈

创作者aqsq

28获赞 4粉丝
成长,长成为自己的样子——生涯创造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