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品禅》第26回
我们常常看到影视剧中,僧人们常说:“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净等”,在《心经》中讲:“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四大皆空、五蕴皆空、六根清净分别是什么意思?之间是否有联系?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学习。
首先来看看“四大皆空”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在《道德经》中给出四大的答案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佛教中的四大指的是“地、水、风、火”的四大物质因素,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四大不是指根本元素,而指的是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空”指的是一切变化不实的事物都是无自性的,佛说一切皆空并不是要我们消极面对一切,而是不要去执着一切。
再来看看“五蕴皆空”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意思是教导人们放下一切,拜托苦厄。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蕴包括内色和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
受蕴,接纳,感受。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一切人、事、物所产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我们的意根引起,有忧有喜,这都属于受。
想蕴,想是获取、想象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对世间各种善恶美丑,我们产生的各种想法和认识;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由心念所驱使行动,识蕴,是精神领域的知觉作用,对诸法产生的想法,对执着有个“我”存在的心识感觉、知觉外界环境的心。
然后说说“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的联系
五蕴中的色蕴,可分为地、水、火、风四大基本属性,所有物质现象都是由这四大和合而生的现象。平常我们常说的“四大皆空”的四大,也就是《心经》上“色即是空”的意思。无论是四大皆空也好,还是五蕴皆空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一切都是变动无常的,不要过分执着于事物本身。
最后再看看六根清净
“六根”是指生理学的全部范围。佛教看一个人的构成,是从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来分析的。一个人的总和,六根、六尘、六识的形成,称为十八界,六尘与六识要靠六根的媒介才有作用,六尘与六根要靠六识的判别才有价值,六根与六识要有六尘的反映才有功效。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在生理学上的神经官能。眼有视神经,耳有听神经,鼻有嗅神经,舌有味神经,身有感触神经,意有脑神经。六尘是眼根所见的颜色和形色(色),耳根所听的声音(声),鼻根所嗅的香臭(香),舌根所尝的味道(味),身根所触的粗细冷热与湿滑等(触),意根思想的极微极远的无从捉摸的东西(法);从六根接触六尘而产生的判别力与记忆力上说,称为六识
人之流转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就是由于六根不曾清净,自从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瞋,贪与瞋,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瞋、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永无出离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小编认为六根清净就是通过修持“戒定慧”之法,使六根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不再执着于事物本身,不再执着贪嗔痴,使得四大皆空五蕴皆空,跳脱盛世轮回的苦海,要众善奉行,诸恶莫作,修持戒定慧之法,以上仅代表小编自己的观点,小伙伴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