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和致病邪气两个方面,所谓正气,即是人体的机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以及人人体的抗病修复能力。所谓邪气,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戾气,痰饮,瘀血以及食积等。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正邪相争的结果,整个疾病的过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当然,正邪相争肯定有盛有衰,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中医学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体的正气较旺盛,致病邪毒较弱,则泄气不易侵犯人体,或虽然有侵袭,也不致发生疾病。此时,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活动,其发展变化任然处于生理调节的范围,即“正能御邪”,故人体不发病。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如果人体的正气虚弱,抗病能力低下,不足以抗御邪气,或病邪的毒性过强,则病邪可乘虚而入,使体内正常的活动,超出了其正常生理调节能力的范围,从而导致机体脏腑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即“正不胜邪”而发病。
人体的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致病的条件,若正气不是很虚,但邪气过盛,超出了人体正气的抵御能力,正气在相比较的情况下,就显得有些虚弱,这时,致病邪气也可入侵机体,从而导致脏腑组织,气血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虽然关系到正与邪两方面,但是,起决定性的任然是人体的正气。正如《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故《素问·评热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的正气,强调人体的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也应指出,中医学并不否认邪气在疾病发生中所起的作用,虽然是发病的条件,但在一定的情况下,甚至可起主导作用,如高温灼伤,枪弹杀伤,以及虫兽咬伤等,即使是人体的正气强盛,也难免被伤害,特别是哪些具有较强传染性的“疫邪”,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起到致病作用,甚至导致疾病的大面积流行。这种情况,大家也深有感触吧。
人体由于感受邪气性质不同,轻重,以及部位的不同,所产生的病证也不同,人体若感受阳邪,多导致阳盛而伤阴,形成实热证,见口舌生疮,口渴,面赤心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等。感受阴邪,多导致阴盛而阳伤。形成寒实证,多见恶寒重而发热较轻,头身疼痛,无汗,舌苔薄白,脉见浮紧等。人体感受邪气的轻重,多能反映出疾病的轻重,一般是感受邪气轻则病轻,感受邪气重则病重。病邪所侵入的部位不同临床出现的病证不同,如邪在肺,则表现为发热恶寒,喘咳,鼻塞流涕等。邪在肝,则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急躁易怒。喜叹息,脉弦等。邪在四肢关节,则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活动不便等。
总之,中医学即强调了人体正气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但又不排除致病因素的重要作用,人体正气的强弱,还与人体的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营养和锻炼等因素有关。
举报/反馈

太阳说易

4.1万获赞 1.4万粉丝
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