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从台伯河岸七丘之城起家,历时1000多年,建立了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代表了古代西方文明的最高成就,乃世界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帝国之一。全盛时代,罗马帝国占地一千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
公元2世纪末期至3世纪末期,罗马爆发了军事、经济、政治等全面大危机,走向衰败。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国力残败,公元476年彻底灭亡。西罗马的终结,标志着欧洲古典文明的终结。
西罗马的灭亡是个复杂的过程,充斥着暴力、反抗、叛乱,而同时期的中国,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同样动荡混乱。今天我们就看看这一时期两者的对比。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多方面原因促成的。首先是人民反抗:自公元4世中叶开始,罗马各地的人民运动就不断发展:不列颠、西班牙发生激烈的纳税人行动。北非轰轰烈烈的阿哥尼斯特运动冲击着西罗马在北非的统治。
外蛮入侵也声势浩大。公元410年哥特人进攻罗马,后来与高卢、西班牙的起义奴隶汇合,推翻罗马在这两处的统治。
西哥特人攻击罗马在西班牙的统治时,汪达尔人转战到北非,与那里的阿哥尼斯特运动相互配合,摧毁了罗马在北非的统治。
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日耳曼雇佣兵推翻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罗慕洛,自立为王,西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灭亡。西罗马的灭亡原因虽然复杂,但根本上是由于罗马帝国统治者腐化,军人擅权,阶级矛盾难以调和、公民意识淡化。
这一时期中国处在南北朝。这是我国史学界目前公认第二动乱的年代(第一是五代十国)。公元420年,
晋朝大将军刘裕废了东晋皇帝,推翻东晋,自立为帝,建立刘宋王朝。但仅仅几十年,权臣萧道成掌握了实权,公元479年,刘宋王朝走进尾声。
在北方,多国并立的局面基本结束,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北魏王朝。这一时期北魏的执政者是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拓跋宏和冯太后。皇兴三年(公元469年),三岁的拓跋宏被立为太子,两年后受父亲禅位,改国号为延兴。
此时太上皇拓跋弘仍旧把握政权。北魏境内灾害频仍、官吏贪暴、叛乱四起。承明元年(476年),孝文帝十岁,冯太后毒杀拓跋弘,以太皇太后之位临朝称制,改年号为太和。
之后冯太后、拓跋宏在北魏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最值得一提的,是孝文帝的汉化政策。450年开始,北魏的汉化进程就开始加快。
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拓跋氏改为元氏,明令禁止穿着鲜卑服饰、使用鲜卑语,吸收汉族文化。
同时他吸收汉族统治者以前的经验,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三长制,最初是汉族地主李冲向孝文帝提出的。即五家人设立一个邻长,五邻又立一个里长,五里又立一党长。
“三长”的职能是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以及征发徭役、兵役等。目的是抑制地方豪强进行隐匿户口、逃避徭役等行为,确实收效甚好。
均田制实行于公元485年。由于北魏初年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因此出现许多荒芜的田地。北魏朝廷就把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配给小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耕作的农民所有。
已经被地主阶级占领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这一举措保证了王朝稳定的税赋来源,北魏的经济、政治更加稳定。这一举措在隋唐仍有应用,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他方面,在这一时期内,江南地区的土地得到充分开发,南方地区士族变得强大,掌握了国家的政权与兵权。
并且南北朝时期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北方的鲜卑人与汉人融合,他们互相学习对方的农业生产经验、畜牧业经验,汉族接受鲜卑的服装、用具、食物等。西北民族的乐器、歌曲、舞蹈等也受到汉人的欢迎,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南方的汉人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出现了明显的少数民族汉化现象。这对后来包容性极强的隋唐盛世的建立有很大助益。
总之,西罗马帝国开始出现裂痕并最终宣告灭亡的这段时期,当时中国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过,西罗马灭亡,同时标志着欧洲古典文明的终结。而中华文明却能够在每一次沧海巨变中,浴火重生,在历史的长河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