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箕刘村,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康博大道,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的称号。关于簸箕刘村的村名由来,还得从这个故事说起。
据传,元末明初,由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频繁,各种天灾人祸此起彼伏,山东、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区颗粒不收,断绝人烟,城乡一片荒芜。
簸箕刘小区明朝洪武年间,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德州一带是主战场,村里大多数人死于战乱。当时死尸无人掩埋,便滋生出一种“红头苍蝇”,寄生于死尸之上,携带大量病毒,人只要被咬,必死无疑。因此村里十室九空,几户人家挖了地窨躲藏,才保全性命幸存下来。
当时,只有朱、李、董、周四户人家幸存下来。天灾过后,四户人家仍以种地为生。这时,官府又开始从山西汾河沿岸的洪洞县周边移民到德州,从山西过来的移民中有几户人家被安置到城东的小刘庄,悲惨的境遇使新老住户很快融合在一起。他们在此重建家园,开荒种地、繁衍生息。小刘庄南边的温家庄,只有温姓几户人家,西面的康庄,也只住着康姓的几户人家。相邻各村人口都不算多,各自种地谋生,相安无事。
清代雍正年间,不知何故,康家庙住户纷纷迁走,仅剩3户。这时,小刘庄朱家也家道败落。此时,村子里来了一个擅长编簸箕的手艺人。此人姓刘,手艺精良,随和健谈,待人诚恳,他编的簸箕颇受周边人们的青睐,很快就远销四里八乡,人们也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刘师傅”。日久天长,刘师傅与村里人相处得很融洽,于是他决定不再四处漂泊,在村里定居下来。从此,小刘庄就更名为簸箕刘村了。此名沿用至今。
如今的簸箕刘村2009年以来,随着德州城市发展及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推进,簸箕刘村整村拆迁,10年间实现了“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务农变务工经商”3个巨大转变,村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村里各项事业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