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是物性的绽放,知性同样如此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谈过。
感性逻辑是生物最初期的一种感知外界的方式,能被自身独特的感应属性感知到皆为自身的依存条件;
同时我们也知道,理性逻辑的核心是逻辑推理,是在具象或者抽象的概念进行逻辑推理进而获得适合自身的依存条件.
那么生物是如何从感性逻辑过渡到理性逻辑?为什么理性逻辑载体又必须要理性逻辑才能获得稳定存在?
......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物演通论中的知性逻辑。
-||-
何谓知性逻辑?
知性是指感知对象由一变多。
而主体在单位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依存对象时,必须对感知对象加以筛选从而做出判断,即判别求断后才能获得最适合自身稳定存在的依存条件;
这才是狭义的知性,是人类感知系统中作为特定感知层级的知性.
知性是受两种方式影响下的自动化行为:
一:由遗传物质如DNA决定的自动化机体行为.
例如蚂蚁筑造的巢穴,是没有任何预先的图纸、设计的,但是最终筑造的巢穴却是完全可以媲美人类建筑的;
再如蜜蜂建造的蜂巢,同样也是没有任何推理设计的,是完全凭借蜜蜂自身的本能所建造的;
所以无论是蚂蚁建造的蚁穴,还是蜜蜂的蜂巢都是被蚂蚁、蜜蜂的DNA直接控制所导致的,而这种寄存在DNA中的生物本能是通过上百万、上千万甚至上亿年才逐步建构的.
二:是推理逻辑沉淀下的自动化机体行为;
前一种称为纯粹知性,没有任何主观意识的推理逻辑,而后者是理性逻辑沉淀下的知性,二者不可分割,融为一体.
比如一个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开始学车时,一定是大脑的思维更多,会去分析判断该如何如何做才能学会;
而一旦学会以后,这种骑车的动作随即就成为了一种本能的肢体行为,无论过多久,一旦碰到自行车也能稳定自如的骑行,而且还可以到处看甚至玩手机,而骑车本身则成了一种自动化的行为,完全不需要任何的思考分析.
也就是说知性是建立在体制性状(包括组织、器官、肢体等)上由遗传物质控制的一种自动化本能的感应属性代偿;
而非建立在大脑皮层上的逻辑推理...
知性是载体通过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基因变异才逐步形成的,是完全由DNA决定的肢体行为,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任何一个脊椎动物的体质性状本能.
如性器官会有本能性的繁衍意志冲动;
胃有自动生成求存的意志冲动;
一旦手里拿着锤子就任何外物都是钉子,都想用锤子去敲;
这些组织、器官、肢体会产生本能性的自动化行为使人类能够做出维护生存繁衍,因此体质性状为主导的生物的大脑,类似一个传达组织、器官、肢体信息行为的一种意识整合工具,并不具有过多的独立推理意识,仅仅是依据自身机体提供本能携带的意志去完成或者配合实现对应的行为.
所以我们说:
知性是双向的来源,包括知性对感性的整理结果从而改造自身,也包括理性之知沉淀下来的部分
而且意向作为知性本能的导向既包括对感性的辨析(如感应者的有所感有所不感),也对显意识起决定作用”
-|贰|-
知性逻辑的由来
感性直观的生物直接应对自己的依存物。
不需要辨别判断对象是否属于自己的依存物,只要能感知到对应的依存条件,这个依存条件就是适合自己生存的.
就好比单细胞形成之前的胞饮,能感知到什么就吞什么.
当外部世界发生变化,主体和客体都会分化
于是对象增加,感性直观的生物就会面临多样分化的依存物,这个时候就会面临多种选择.
此时感性直观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分化的主体,所以那些快速分化的主体必须代偿出能够更高效实现判断求别的感应方式,必须从多种选一.
知性由此产生。
但同时我们也要知道:
此时主宰知性载体的核心是基因的遗传变异,其辨别判断必须通过自身的某个组织和器官、肢体自带特性才能实现,而不是通过大脑自主的逻辑推理.
比如人类的嘴能实现咬合;
手能拿捏、握合;
脚能奔跑;
但是不同的组织器官、肢体的特性却是不能交换或者说很难交换,每个器官、组织和肢体都有自身特有的本性,这是受到DNA直接控制的,也就是有时候不受到大脑意识的控制也能做出独特的行为.
也就是说更有力、更高效体质下的生物才能适应对应的环境。
而一旦这种本能性的判断选择错误,就使得这个基因控制下的体质性状无法保留,这种保留和淘汰是自然法则下任何生物都无法避免的;
所以为了求存就必须保留那些更强有力、更高效率的体质性状.
这是生物本身所必须的,也是自然法则下的必须!
因为知性生物没有任何的逻辑推理,一切的求存行为背后的高效优势都需要加载到基因编码上形成更高效、更简洁的自动化行为,才能适应对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叁|-
既往哲学的知性及未解决的问题
在既往哲学中。
感性指的是感官获取直观的信息材料,是知识的材料,而知性是一种范式,能将感性材料通过知性这些规则进行连接形成判断,知性负责提供逻辑规则,人类把知性视为对人类理智的总称,这时候的知性是广义的知性,是无非准确分清知性和理性的界限的.
康德学说中的知性是包含了理性的沉淀的人类知性,所以不是纯粹知性,而是混合了理性的知性.
但是只有感知能力尚未分化出理性的脊椎动物的知性才是纯粹知性,进化到人类以后,人类的知性会掺杂着后天理性的沉淀,人类的知性都是混合知性.
那么康德的知性为什么混含理性?
一:是因为康德的时代都是横向观念的世界观去观照世界;
认为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是突显的,而不是由低等生物进化来的,那么知性生物和理性生物是同属一个范围区间的,知性、理性就不能区分;
于是康德的知性混合了理性、理性也混合了知性,而只有纵向的去看待这个世界,才能分清知性和理性及之间的关系.
二:是因为既往哲学没有广义逻辑的概念
不明白人类混合的知性与动物纯粹知性的区别,也就是动物本能和人类本能的不同;
纯粹知性动物的本能完全是由遗传基因决定,而人类本能除了遗传基因、还有理性逻辑推理下的沉淀,这种差别导致了人类对知性认知的混乱.
比如非逻辑的直觉、灵感、顿悟等等都是混合知性的表达,是这个人既往已经有了大量的阅读或者相关见识,然后大脑里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在特定的场景中就会突显,但既往哲学史却把直觉称之为“理智直观”,认为某个超越古今的理论是某种突显,即便这个人从没有接触过任何的外界信息,但始终无法说清“理智直观”是如何“直观”的.
灵感或顿悟都是理性沉淀为知性后的直觉!
其实很多的所谓“真理”来由不全出于对逻辑的推导;
而是先有了一点“明白”再借用逻辑推理把它铺张开来,以取信于人;
这个有一点“明白”的非逻辑灵感或者说顿悟是理性沉淀为知性后的直觉,也就是说灵感、顿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勤于思考你感知经验和理性认知,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比如苹果砸过无数人,而为什么只有牛顿被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定是因为牛顿之前一直在思考天体、宇宙相关的理论学说.
-|肆|-
为什么人类觉得只有人类才有知性?
理性的覆盖,使得人类过多关注理性
...最终导致人类觉得只有人类才有知性.
人类的知性判断不仅仅基于实物建构的直观表象,同样也基于概念建构的模型表象和辨析表象;
因为人类的知性是包含了理性沉淀的知性,是广义知性,是混合知性,而绝不是仅仅只有遗传基因控制的体质性状知性,或者只有逻辑变革下理性沉淀的知性.
自脊椎动物以后,动物就开始具备了实物识辨的能力,识辨即选择判断,即纯粹知性或动物知性,虽然概念识辨和实物识辨都有知性判断,但依托的认知基础还是有很大区别.
这也就是人类知性与动物纯粹知性的区别:
一个纯粹受到DNA的直接控制,而另一个则是受到主体自身逻辑变革下的自我意识.
物演通论中的广义逻辑(感性逻辑、知性逻辑、理性逻辑)是最全面、最彻底的反思。
比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反思更为彻底,但这一切都是靠理性本身来完成,因为只有理性才能进行反思,无论是对感性、知性,还是理性自身.
知性逻辑是最原始、最高效的生物本能性行为的基础。
也正是因为知性逻辑的高效性、简洁性使得对应的生物能够获得稳定的存在,而且知性逻辑因为其高效性、简洁使得直到今天的人类都处于无意识的使用之中,甚至以往几百年都从未将知性逻辑与理性逻辑分清,直到物演通论.
本文是知性逻辑的第一篇...
举报/反馈

桡哲

2.3万获赞 1万粉丝
独立学者 《三大起源通论》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