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上吹口琴之前,我几乎每天都待在家里。无论妈妈怎么劝说,我都不肯出去。“我们到外面走走吧,现在天气暖和了,玉兰花都开啦,又白又香。”“妈,我不想出去。”
其实,我很想出去走走,但是我害怕,我自卑,我不敢出去。外面的世界应该是有很多颜色和声音的吧,很好看,很好听,但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既看不见,又没用。
在家的日子有点无聊,我开始听音乐。音乐真好,只用耳朵去倾听就能够感受到它描绘的森林、大海、快乐、悲伤。
2014年,怀着对音乐的喜爱,我鼓足勇气,加入了中关村街道残联组织的合唱团,并在一年后,加入了海淀区残联组织的合唱团。
加入合唱团后,妈妈会固定陪着我外出,去合唱团和大家一起排练,但除了这样的日子,我依然没什么自信走出去。
一次排练活动中,休息时,一阵悠扬的乐声吸引了我。后来才知道,那是合唱团的老师在吹奏口琴。
那天我安静地坐着听了很久很久。看到这一幕的妈妈,悄悄为我买下了一只口琴,并请了合唱团的石苍怀老师教授我吹口琴。
口琴并不好学。
小小一只口琴,握在石老师手中,就能吹出优美的旋律,但到了我手里,却很“不听话”。口琴和一般的吹奏乐器不同,它不仅在吹气时能发出声音,吸气时也有声音。一开始,我始终没法理解正常呼吸和口琴呼吸方法的区别,连基本声调都吹不准。石老师鼓励我不要气馁,多多练习,最后,我“磨破了嘴皮”——因为一直抱着口琴练习、嘴角都破了,终于练好了基本功。
掌握了基本声调后,我就开始试着演奏《小星星》《小白船》这些儿歌,“ 1 1 | 5 5 | 6 6 | 5 - ” 这些简单的旋律让我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代,感受到了久违的单纯的快乐。
有一次,外公问我,“你现在都会吹哪些曲子啦?可以吹奏《红旗颂》吗?”
我摇了摇头,但心里却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可以吹奏更复杂曲子吗?”排练的时候,我请教了石老师这个问题,石老师说,“口琴的孔虽然少,但是音却不少,复杂的曲子也完全可以吹奏!”
有了石老师的指导和鼓励,我开始尝试吹奏《喜洋洋》、《步步高》和《红旗颂》等复杂的曲子。普通人学曲子,一开始都是照着谱子吹,但我因为视力的原因,第一个步骤就是背谱子。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如果只背谱子,无法充分领悟其中的感情,改为边吹边背。
练习,背谱,忘记,再练习,背谱,忘记,再重来……
就这样,一遍遍地,直到谱子烂熟于心,我鼓起勇气,为外公吹奏了一首完整的《红旗颂》!那一刻,外公哭了,我笑了,我终于不再是一个没用的人,我也可以带给别人欢乐和感动。
在家人的鼓励下,2017年12月,难忘的日子。在中科院残联参观活动中,我第一次在众人面前进行吹奏口琴的表演,大家的鼓励,使我对口琴的吹奏更有了信心。
2018年的秋天是我收获的秋天,在杨佳主席和中科院残联推荐下,第一次登台参加了石景山区盲人协会举办的“庆祝第三十五届国际盲人节暨第八届光明行”文艺演出,吹奏了《我爱你,中国》这支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受到热烈欢迎,并得到了石景山区盲人协会杨主席在最后的总结时的表扬。一年后参加石景山区盲协举办的“歌唱祖国 歌唱党”庆祝建国70周年红歌比赛,我又一次用我喜爱的口琴吹奏了2019年最“流行”的一支曲目《我和我的祖国》,并且获得了一等奖。
现在,我越来越有自信,也越来越喜欢吹口琴了,不但要把《我爱你,中国》成为我的保留曲目,并且也要学习吹奏很多好听的曲目。
口琴的吹奏表演也越来越多,在海淀区的残疾人艺术汇演;在中科院残联南戴河黄金海岸的活动;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的“庆7.1建党97周年文艺活动”;在中科院体艺之家——‘九九重阳敬老爱老’文艺汇演,我都参加了表演。
音乐改变了我,口琴改变了我。
如今我时常走出家门,在排练厅、在小公园、在舞台上,练习口琴、吹奏口琴。口琴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快乐,还带给我越来越多的自信和幸福,让我知道,虽然看不见,但我依然可以带给别人快乐、感动,和大家一起分享乐声中每一刻的美好。
最后,感谢杨佳主席、中科院残联樊老师和刘老师、感谢石老师以及残联各位领导,谢谢你们!是你们,让我的梦随着口琴一起嘹亮、飞扬,我愿在快乐的口琴之路上继续前行,将更好的演出奉献给大家!
作者:陈晓阳
编辑:残友之声 张玉茹
策划:残友之声 吴文英
监制:残友之声 黄雪媚
残友之声是一个讲述草根儿残疾人及公益达人故事的平台,内容模块分为图文静态和短视频动态。通过全网平台发行,让更多的人关注残疾人的温情、正能量、为生活拼搏的故事,“接力爱心 传递幸福”。
残友之声于 2020 年发起征稿:
题材内容需积极、正面、自强、励志、感动、共鸣的草根儿残疾人或者是公益达人,让我们将接触到的每一位残友以及从事公益活动的每一位公益人的真实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现,用书籍和新媒体的载体加以传播,令更多的人得到心灵上触动,生发出更多、更美的关注弱势群体的公益人来,让我们的声音传播得更快、更广,更有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