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书法的核心是笔法,笔法的核心是中锋。今天我们读两则关于中锋的书论:
常欲笔锋在画中,则左右皆无病矣——宋·姜夔《续书谱》作字之理,不过中锋二字尽之。然人初下笔,未尝不曰中锋,但落笔虽中,一行笔则卧矣。则转折既多,纯系侧笔。古人则自落笔以及左右盘旋,甚至一气连三五字,直无毫芒非中,故能精神贯注,骨肉相生,即所谓君子而时中也。——清·汪沄《书法管见》
概念也是人起的,重要的是理解背后的含义
中锋、正锋、侧锋、偏锋等概念大约明代才出现,在这之前多称“笔锋常在点画中行”。当然概念也是人起的,用更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某种复杂的意思。有时候可能概念不同,说的却是同一个意思。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理解背后那层含义。
这个“常”就说明不是永远,所以“笔笔中锋”的不太确切,叫“行笔中锋”更合适一些。为什么行笔要讲求中锋呢?因为中锋写出的点画饱满有力,上文中说的好:“故能精神贯注,骨肉相生。”再深一层,中锋对应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这个以后再深入分析。
我们设想一下,最早人们没有这些理论,经过长时间摸索,只觉得这样写出的点画有力,能表现一种运动的美感;后人研究,发现笔锋要时常保持在点画中间,总结出“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再到后来,干脆用中锋或者正锋来概括,更简洁。
是否中锋,要具体看笔锋在纸上的状态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锋?我们要看笔锋在纸上的状态。现在口中讲的是中锋,下笔却是偏锋的也很多。上一篇我们蘸墨演示了中锋行笔,这一篇我们用干毛笔来演示看看。中锋状态下,笔锋是均匀的铺开,笔锋所指的方向与行笔方向正好在一条线上。而偏锋则是笔锋偏在笔画一边,笔锋所指的方向与行笔方向有夹角。
干毛笔演示中锋行笔 干毛笔演示偏锋行笔 中锋和偏锋行笔写出的笔画是怎样的?
上文中的“卧”,与董其昌说的“偃”、“倒”,都是一样的意思,就是笔锋偏了,拖着走;而中锋行笔,笔锋是顶着纸走。所以中锋行笔,写出的点画,两个边缘皆是比较挺拔、饱满的,有厚度,有立体感,像黑色的绳子或棍子;而偏锋行笔写出的点画,则是一边光滑一边毛糙,显得浮薄无力,像黑色的纸片。
蔡襄《蒙惠帖》 鲜于枢草书《王安石杂诗》 我们看看上面几位古代书法家的点画,是不是边缘挺拔、饱满?而下面这两幅图,点画则是一边光一边毛,甚至有严重的锯齿,就是因为笔锋不正的缘故。
所以,对中锋的正确、深入理解,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审美,如果一开始错了,以后往往会以错为对。我经常对同学们讲,光我讲了不算,大家一定要去验证。怎么验证?就是研究古代经典碑帖,看它们是不是这样的。最后我们的理论、墨迹要和古人的理论、墨迹对应起来。不能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和古人的差不多,结果自己写出的墨迹和古人相差千万里。如果我们的理论连自己都指导不了,还能指望它去指导别人吗?
那么既然不是永远保持中锋,偏锋又不对,什么时候可以偏侧呢?侧锋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我们以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