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跨新西兰的青年“接力跑”
欲 言
近日,一场青年人的“接力跑”在新西兰14座城市举行。从最南部的小城因弗卡吉尔,到“花园之城”基督城,从首都惠灵顿到最北端的旺格雷,华人青年、华人孩子、中国留学生、新西兰国家青年奖得主、当地各族裔青年……许多年轻面孔在镜头前送上他们的祝福:“加油武汉!加油中国!”
“我们希望用青年人的方式,通过制作纪录短片,向正与疫情斗争的中国表达祝福与支持。”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会长孙朕邦说,这是联合会发起这次活动的初衷。
最初,孙朕邦与同伴并未打算这么大范围地张罗活动。“原本的计划是从奥克兰、惠灵顿等几座华侨华人较为聚集的城市搜集素材。”然而,让孙朕邦意想不到的是,征集视频素材的帖子在网上发布没多久,许多华人青年录制的小视频便从新西兰的“天南海北”纷纷发来,有些拍摄者所在的城市,孙朕邦甚至都没去过。
“参与者热情之高、视频来源之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那干脆就做一次从南到北的‘接力’吧!”孙朕邦与同伴深受感染,决定将视野放得更宽。“爱无国界,不如也邀请新西兰其他族裔的青年一起参与录制吧?”
孙朕邦把这个想法与当地青年朋友一说,大家纷纷表示,很乐意为中国送上祝福。惠灵顿斯科特中学的一群男生,特意在镜头前表演了一段传统地道的毛利战舞。“这种独具新西兰特色的艺术表演,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希望能为中国同胞送去强烈的情感支持。”孙朕邦说。
除了线上支援,2月下旬,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与新西兰国际妇女会还联合组织了一次“为湖北加油、为武汉祈福”的祈福活动,地点设在奥克兰三大毛利部落共用的一座会堂。活动当天,华人青年与毛利青年聚在一起,用中文与毛利语共同呐喊“加油”,为中国鼓劲。毛利艺术家还现场演唱了毛利歌曲,并表演了传递力量、勇气的舞蹈动作以及寓意驱邪、保佑的传统表情。
多族裔青年携手声援中国抗疫的暖心镜头,被一并收录到纪录短片中,“寄”往中国,并在国外各大社交媒体播放,获得众多点赞、转发。“与长辈们相比,我们年轻一代华侨华人在捐钱捐物上或许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呼吁新西兰各地、各族裔青年一起支持中国。这是我们能够为祖籍国贡献的力量!”孙朕邦说。
用童真画作传递爱与希望
本报记者 严 瑜
许多支箭头从四面八方射出,将一群形态各异的病毒团团包围。画的上方有一行笔迹稚嫩的中文:“加油武汉!”
有的医生举着针筒刺向病毒,有的医生正在挂着气球的病床边照顾患者。画的下方用彩笔写着一句英文:“医生们,谢谢!”
近日,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组生动的少儿画作。它们来自南半球,绘画者是生活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一群华裔孩子,最大的不过10岁出头,最小的还在上幼儿园。
这些画作的筹集人艾琳,在澳大利亚生活、工作已15年,是一名青年华人企业家,也是一名年轻的母亲。前不久,她偶然得知,上海青少年国际交流中心及国内多家机构为支援抗疫,向世界各地华侨华人青少年发起了一次公益书画作品征集活动。
“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参与!”艾琳时常推荐华人社区的孩子们参加国内外公益绘画、才艺大赛等活动。这次,她又萌发了带领孩子们参与这个活动的念头。
其实,2月中旬,艾琳就曾在华人社区召集邻里朋友的孩子们,一起给武汉的小伙伴画画、鼓劲儿。
那个南半球的夏日夜晚,一群天真可爱的华裔孩子聚到一起,在父母的陪伴下,涂抹斑斓色彩。有的孩子画了一群医生拿着针筒正在消灭病毒,有的孩子画了黄鹤楼边盛开朵朵樱花,有的孩子用中文在画旁写下:“武汉,会好的!”
闻讯前来的澳大利亚宋庆龄基金会执行主席张敬看完画作,感动地说:“太珍贵了!等疫情结束,我们希望邀请孩子们带着这些画去武汉,开画展,登黄鹤楼!”
艾琳相信,孩子们还有更大的创作力,也能向中国传递更多爱与力量。虽然得知消息时已临近截稿日期,她依然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将征集公益书画作品的帖子发到微信中的“妈妈群”里:“要不要晚上陪孩子们画画?”
让她吃惊的是,当晚,几名妈妈便发来了孩子的画作。短短一个周末之后,十余幅童真画作飘洋过海,从悉尼传回上海。
“我多想乘着风的翅膀飞到中国小朋友的身旁,同他们一起玩耍。或者也请他们来我的家,带他们看海豚、鲨鱼、考拉、袋鼠、海港大桥,还有悉尼歌剧院上空绽放的烟花……”爱好写诗的艾琳,用诗句串联起这些纯真爱意。她笑称,这是一个无心插柳的有趣故事。其实,在她与其他年轻华人父母的用心栽培下,一株株心系故土的小苗已在这群华裔孩子的心中悄然萌芽。
“战‘疫’天团”战“疫”记
本报记者 贾平凡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高温青年’志愿者已经做好24小时接力的准备!” 北京时间3月8日晚上8时许,浙江省温州高温青年社区发起人倪考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语气略显疲惫。
整理捐赠意大利的医用防疫物资、设计捐赠信息表单和物资归类整理编码、翻译中意双语捐赠手续、与中意双方相关政府部门沟通对接……倪考梦和数十位志愿者忙得热火朝天。
7个时区之外,意大利都灵,当地时间下午1点,中意青年会会长陈铭刚结束和倪考梦的语音通话。他已经在线上忙碌6个多小时了。
“今天,我们要把温州捐赠的2600副护目镜送到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应急物资调配中心,还要对接下一批捐赠物资中意双方手续。”作为一名在海外的“高温青年”,陈铭为中意两国的战“疫”整日奔忙。
何为“高温青年”?“高能、温暖之青年。”倪考梦解释说。
而“高温青年社区”——一个由几位温州市青年发起成立的民间志愿者组织,成立于今年1月18日。当时,谁也没想到,“高温青年社区”会迅速成为战“疫”天团,爆发出惊人能量。
春节前夕,疫情大考突如其来,温州面临严峻考验。“高温青年”们立即应战。
1月26日,倪考梦在线上发布《驰援温州计划》。倡议一出,应者云集。
坐拥侨乡的资源优势,温州“高温青年”的号召力,不仅声震海内,更远扬海外。
全球采购、捐钱捐物、并肩接力、从100多个国家人肉带货……温州籍华侨华人为支援家乡战“疫”不遗余力。战“疫”物资从世界各地涌向温州。
“高温青年”的队伍也像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吸引了海内外各行各业上万名志愿者参与。
随着国内疫情缓解,2月6日,“高温青年社区”发布停止认捐公告。战“疫”第一阶段收官:共完成直接捐赠305万元,协助落地物资价格超过5000万元。
而随着海外疫情蔓延日渐成势,“高温青年”的战“疫”行动进入新阶段:驰援海外。
2月24日,一封中、英、意、西、法、德、俄、日、韩9个语种的《驰援海外温州人倡议书》在线上发布,号召全世界温州人驰援海外战“疫”。
意大利疫情加重的消息牵动人心。“意大利温州籍华侨华人有20多万,占在意华侨华人70%左右。”2月25日,《温州驰援意大利倡议书》发布,给意大利温州籍华侨华人吃下“定心丸”。
向意大利捐赠防疫物资、分享防疫和救治经验、向当地人分发防疫口罩……“高温青年”们的援助范围早已超出海外华侨华人。倪考梦介绍:“目前,我们已经协助完成对意大利地方政府的近20笔物资援助,对日本、韩国、希腊、伊朗和美国的援助也在同步进行中。”
跨国多线作战,如何做到忙而不乱?
“高温青年”们蹚出一条线上团队作战的高效之路:一个微信群就是一个作战单元,一个在线协作文档就是一份作战地图,一次语音会议就是一次前线指挥,一幅漫画就是一场全球动员,还有机器人助理协助做好志愿者社群管理。
“社交网络附魔‘高温青年’。”倪考梦总结说。
“附魔”一词出自一个网络游戏,是一种用魔法增强武器装备效果的技能。倪考梦认为,线上协同合作,把海内外的“高温青年”们的能量加倍激发出来了。
反歧视,“华二代”在行动
贝 西
“我代表‘华二代’参加‘7人小组’,为反对歧视华人发声!”1997年出生的孔程前在荷兰出生长大,是地地道道的华裔新生代。2月10日这一天,对他意义非凡。
当天,作为荷兰57个华人社团开会商讨成立的“7人小组”代表之一,他和另外6位华人代表一起,带着征集的华人意见和法律函件,到荷兰广播电台交涉。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荷兰广播电台10频道(radio10)把一首荷兰歌曲改编成侮辱华人和中餐馆的歌词。这严重刺痛了华人的心!”孔程前和身边的“华二代”朋友们很愤怒:“我们是荷兰公民,但也是炎黄子孙。我们遵守荷兰法律法规,积极融入当地社会,也希望捍卫自己的民族尊严。在地球村,华人是和所有民族的人一样平等的人。我们为华裔身份深感骄傲,因此坚决反对种族歧视。”
团结“华二代”力量、借助法律手段理性维权、在社交平台转发中荷双语抗议书、参与网上签名请愿活动、积极在荷兰主流媒体发声……荷兰“华二代”们在抗议歧视活动中的表现,令老一代华侨华人刮目相看。
“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作为在荷兰打拼25年的“华一代”,荷兰青田同乡会会长舒延平感概:“华人在海外扎根实属不易。学会为维护华人正当权益抗争,是‘华二代’们必修的一课。”
这不是孔程前第一次参与反对歧视的活动。2019年5月,他和几位荷兰的“华二代”发起成立了一个小组,名为“寻求团结的亚裔”,组员100多人,“通过在荷兰主流媒体上发声,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和历史,反对种族歧视”。
“‘华二代’的优势是对新媒体技术操作熟练、精通荷兰语和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当地人沟通更方便。” 孔程前表示,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华二代”要把握机会,为荷兰的华侨华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反歧视,‘华二代’一定要和‘华一代’多沟通,团结合作。”孔程前一直虚心向老一辈华人学习:“‘华一代’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很丰富,很全面,值得青年一代学习。他们在异国他乡打拼,从零开始,用勤劳实干赢得荷兰当地人的尊重。对他们,我们心存感激、满怀敬意。”
最近,新冠肺炎疫情在荷兰加剧。舒延平将一批医用物资转赠荷兰当地医院,孔程前则通过各种方式向荷兰朋友们介绍疫情防护知识。
“中国人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群体!” 孔程前说:“无论多少代,华人诚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变!我们要用行动赢得尊重!”
图片说明:
图①:在“为湖北加油、为武汉祈福”的活动中,毛利艺术家与新西兰部分华人青年为中国加油。
(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供图)
图②:艾琳(左二)与华人家长、华裔孩子们手举孩子们制作的粘贴画。
(艾 琳供图)
图③:孔程前(左一)和“7人小组”代表到荷兰广播电台进行交涉。
(孔程前供图)
图④:在美国硅谷,“高温青年”朱思锋(中)和同伴为中国加油。
(倪考梦供图)
举报/反馈

人民网

3376万获赞 515.6万粉丝
权威、实力,源自人民
人民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