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是一个小宝藏
钱钟书《围城》里哲学家褚慎明曾道
“鸟里会唱的都是雄的”
不少人深以为然,比如
在马勒之前几乎没有女作曲家
最优秀的演奏家鲜有女性
历史上最顶尖的女高音是阉人Farinelli ……
一切似乎证明音乐是个男人的世界
直到听到这四个女作曲家的作品
看来还是我们的眼界问题……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
当今世界古典音乐界的四位彪炳女才
索菲娅·古拜杜丽娜
Sofia Gubaidulina
在2000年巴赫逝世250周年纪念音乐节,德国主办方在全世界邀请四位作曲家创作受难曲,分别是俄国人古拜杜林娜,德国人沃尔夫冈·瑞海姆,阿根廷人高利嘉和中国人谭盾。
古拜杜林娜1931年生于俄国鞑靼共和国首府喀山,在莫斯科和乌拉尔山之间,是俄帝国中心地区的边缘,自古是少数民族的融会地,有大量民间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在那里落脚的艺术家有巨大的创作能量和欲望,把故乡的文化植入新的土地。
第一次听到她的作品应该是她的小提琴协奏曲“Offertorium”(题献给俄国小提琴演奏家纪东)一个斯特拉文斯基式的小提琴引子,引出了一个细腻而多彩的织体。独奏小提琴部分并不过分炫技,始终在G调上呻吟叹息。
让我惊异的是,这首完成于80年代早期的作品里竟然频繁出现十二音音簇。而且在局部的色彩和节奏上也出现了明显的序列。其实80年代的东西不出现序列才令人惊异,但这是一个有着“后斯大林一代”的前苏背景的音乐家。在苏联音乐界,序列主义一直是被认为“消极的”,“右翼的”,Prokofiev就曾差点因为涉嫌表现主义而失宠。这只能说明,在那个时代,艺术家们并未失去对西方音乐生活的关注,虽然他们不得不时写出很多乌托邦的故作雄健的作品。
从技术上来讲,就算置身西方古拜杜林娜也决不落伍,但从美学倾向而言,她的音乐显然不是来自小维也纳学派或是达姆施塔特前卫运动(Avant- Garde von Darmstadt)而是更多源自于肖斯塔科维奇的24首赋格和四重奏。
她的织体并不雄厚,但绵长深远,就像是母亲轻轻地唤醒被噩梦魇住的你。在旋律的深处经常出现一些瑰丽的灰色调,使得她的作品始终闪烁着一种冷峻绮丽的光彩。
苏联当时相对严酷的社会环境中,政治气候是灰暗的,艺术创新所必须的独立自由的个性不受欢迎。古拜杜林娜并不是毫无察觉,而是把人生体验融入自己的哲学思考中,这使她把音乐和精神结合起来。作曲家自己说:
大多数音乐家各自特别的创造性变得迟钝和孤立。没有别的工作要求这种每天很多小时都处于孤独的状态……随着我的长大,音乐变成我能够生活和存在的唯一支持。
我的整个生活是灰色的,只有当穿过音乐学校的大门时我才有好的感觉。 从这时起我会发现自己在一个神圣的空间中。我会聆听教室中传出的声音,我会感觉到和所有学生的联系,一切都会融合到复调的和谐的声音中,而我愿意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这样的精神状态自然会激起对哲学和宗教的思考。古拜杜林娜的家庭从祖父那代开始,就有犹太教、伊斯兰教、东正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成分。她很早就显示出对不同信仰的宗教话题的强烈兴趣,并认为“作品对我来的并不简单,为了写音乐,人不仅需要精神力量,还需要灵魂力量”。
她的音乐是典型的现代古典音乐,之所以还加上“古典”,是因为它的风格还不失古典的高贵和含蓄,并不是所有现代音乐都如此。
(我们时代)最大的特点是我们生活的时代是真正充满启示的。历史上没有其它的时期这样逼近世界的终点。这给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领域,我们的所有行 为留下印记……”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Galina Ustvolskaya
俄国从来都是艺术创新的沃土,荒茫辽阔的土地总促使人们进行自我反思和精神探索。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可算是俄国现代音乐的先行者,她的作品像斯克里亚宾的音乐那样神秘,像康定斯基的画那样尖锐,而她的个性又是那样的离经叛道。她当了肖斯塔科维奇10年的学生,从1937年到1947年,并且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关系。肖很欣赏他的这个学生:
我确信乌斯特沃尔斯卡 娅的音乐会获得世界声誉,会被所有把真理作为音乐核心元素的人所珍视。
乌斯特沃尔斯卡娅肯定比古拜杜林娜更像肖斯塔科维奇,因为她不但是肖氏的弟子,更是他的意中人。只不过这段姻缘终究未成,两人倒反目成仇。
在荷兰记者德克斯主持的谈话中她怨毒地咒骂肖氏污染了她的生活和音乐。可悲的是,她并没有能够“如弃 鄙帚般地”摈弃肖氏风格给她的影响。这位被肖氏称为“我的音乐良知”的俄罗斯女人一生都在“肖氏综合症”中饱受煎熬。
如果你听过肖斯塔科维奇的弦乐四重奏和茨维泰娃的六首诗,你会觉得他并不是真的有如第五交响曲中那么浑厚雄健,其实在内心深处,他好像一个孩子般敏感脆弱。
32:26
肖斯塔科维奇的降B大调第五弦乐四重奏
有时在他作品中出现的小提琴的颤音就是最好的佐证。但这些在肖斯塔科维奇的总谱中凝重沉静的元素,在乌斯特沃尔斯卡娅的驾驭下却成了一匹脱缰的奔马。他们俩就像是同开一辆出租车的司机搭档,白天肖斯塔科维奇走街串巷,晚上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开着同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狂飙激进。
更妙的是他们并不用见面交接。这个外表就相当男性化的女作曲家的作品像是剪草机般地倾轧着听众的神经, 并粗暴地挥手让不喜欢她的作品的人马上滚开。
她与肖氏的孽缘证明,同行相恋是危险的。
不过在乌斯特沃尔斯卡娅拒绝肖斯塔科维奇后,肖晚年的《米开朗基罗歌曲集》(Suite on Verses by Michelangelo Buonarrotti for bass and piano),虽是题献给他第三任妻子伊琳娜,但却直接引用过乌斯特沃尔斯卡娅 的三重奏中的乐段。肖自己曾坦言,是乌斯特沃尔斯卡娅影响他的多,而自己影响她的少。
与这位女音乐家处理作品的细腻独到相比,我听到咱们学作曲的同学的作品一向很头痛。里面实在是有太多的无病呻吟和无力了。这位俄罗斯女作曲家的作品实在是有宽广的创造力,一点“女性色彩”都没有。
艾琳妮 ·卡兰德若
Eleni Karaindrou
如果古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音乐 它必然像这样:黑暗、神秘而富于沉思性,同时散发出红酒的醇香与海水的苦涩 悲凉与诗意并存 。用毫无保留的热情去歌唱爱与失落。
简而言之,这正如艾琳妮 ·卡兰德若——我们这个时代最具说服力与表现力的希腊作曲家的音乐。
除了传说中发明笛子的半人半羊的 “潘”和六十年代现代主义作 曲家Lannis Xenakis外,希腊真正提供给世界的杰出音乐家寥寥无几——尽管有Vangelis这样的电子先锋及一大批走红于国际舞台的New Age音乐家。
在希腊人的眼里,却是艾琳妮 ·卡兰德若将他们的祖国重新放回到世界音乐的版图中。在 50多岁的时候,卡兰德若就 已经被她的同胞们称为“第十缪斯 (Tenth Muse)。
她的音乐植根于希腊的传统但却不拘泥于形式,借鉴了民谣爵士和古典音乐,用希腊民间乐器和各种现代管弦乐器融合出一种独特的古老而近乎神秘的声音 ,但其精神却是现代主义的。
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她音乐的灵感来源。她出生在希腊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风的呼唤声 、雨在石板屋顶的敲击声流淌的溪水,夜莺的歌唱还有那雪的静谧:而每逢节日 从小山村广场上传出的笛声在山谷中幽幽地回响。
卡兰德若曾经一度被迫离开当时环境压抑的祖国1967年与丈夫分居的她带着孩子前往巴黎在那里融入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自由主义者并开始了人种音乐学的学 习。
她的身份是同希腊的艺术电影联系在一起的,在世界上甚至在中国也很有名。
奇怪的是,这位希腊学院正统 出身的作曲家 ,并没有同另一位在前卫音乐领域大放异彩的希腊狂人Xenakis扯上任何学术上的关联 。她的音乐具有歌唱性并极具表情 。她的音乐毫不怪诞 ,也并不追逐潮流,相反的倒如阿谢洛奥斯河水般地清冽润泽 。
我可以想象她那纤尘不染的乐谱和工作台 ,乐谱中的织体如针织图案般的简洁紧凑 ,又如梳过的秀发般疏松润滑 ,不留团块。总之 这是个极富女人味 的音乐家。
在 《尤利西斯的窥视》的配 乐中.她用到一种独特的叫做santouri的希腊传统乐器,但那只是一抹色彩,而绝不是希腊传统音乐的符号。
桑图里(Santoori)
它其实是钢琴的替身而且被很好地整合到整个织体 中去 。加了弱音器的双簧管是她最钟爱的色彩。她往往用双簧管和圆号来罩染金属色的弦乐部分,使它更加温暖滋润 。而弦乐声部鲜有躁动,有条不紊地催动着织体的进程,不疾不徐。
说她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电影作曲家之一 并不只因为她的音乐悠扬动听, 更是因为其与画面相得益彰。难怪安格鲁普鲁斯曾在《尤利西斯的窥视》获得嘎纳 电影节最佳配乐奖的时候说,其实应该颁给她最佳摄影奖才对。
哭泣的草原插曲:祈祷 | 艾莲妮·卡兰德若
哭泣的草原插曲:在路上 | 艾莲妮·卡兰德若
哭泣的草原主题曲 | 艾莲妮·卡兰德若
她的音乐极其悠扬婉转,可以让人一改对于现代音乐的偏见。我当初买下《哭泣的绿地》的原声碟只是因为封面意味深长而被它吸引。却万万没有想到因此而认识 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而那张CD 则成为我很长一段时间里惟一的最爱 伴我渡过许多寂寞的时光。
凯嘉 ·萨瑞荷
Kaija Saariahe
她是经常被拿来与谭盾相提并论的西方音乐家。并不是他们的音乐有什么相通之处 ,而是他们年龄仿佛,并经常在同一个项目的投标和同一个比赛的奖项的争夺中兵戎相见。
凯嘉是个兴趣广泛的女人 ,虽然出身于西贝柳斯一手建立的那个培养出许多音乐精英的芬兰学院体系,但是却向往巴黎时尚之都的摩登生活。
西方艺术家的生存环境比东方人优越得多,因为他们不理会太多传统法度(不像谭盾,如果哪部作品里没有了东方的符号标记就会让人撇嘴)。
谭盾
所以就算凯嘉的作品里没有出现西贝柳斯的踪迹 评论 家也不至于口诛笔伐。虽然没有悠远的文化背景的支持凯嘉却展示出更丰富的个人世界。然后,凯嘉就开始玩电脑音乐了。
不过 电脑很快被证明是个乏味的情人, 她只是偶尔和它调调情而已 ,她的大多数重要作品都是为正统的音乐语言而作的。她近来的兴趣主要在于歌剧她的第一部歌剧 L'amour de loin (远方的爱) 就获得了格拉维迈耶尔奖 (谭盾的 《马可波罗》是 1999 年该奖得主)。
L'amour de loin (远方的爱)
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凯嘉并不算勤奋,她的作品清单虽然冗长,但长篇大作却不多。就以1995 年而言 ,她创作了 7首共 70分钟的音乐,说明她根本无心创作什么满汉全席式的音乐大餐。她的作品部部微言大义 也许并不是每一部都有宏大严密的结构,但端的各有巧思。
自从O Iivier Messiaen以后西方音乐界未必诞生了什么全新的音乐理论或者创作技术 。新兴的艺术家们借以斗法的无非就是作品的体材,结构和个人色彩。凯嘉的才具就体现在色彩的使用极富想象力。
举报/反馈

音乐圣经网

169获赞 110粉丝
有趣,有料的古典音乐。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