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车,又称“大车”、 “犊车”。在古代中国,作为日常的交通工具,牛车多为普通老百姓使用,对于达官贵人来说,通常都是乘坐马车出行。
马车和牛车,前者如同豪华小轿车,后者如同自行车,乘坐者的地位差别不言而喻。
然而,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时期却是例外,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和显贵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一时间蔚然成风。那么,寒酸卑微的牛车,在当时是如何成为了高大上的“豪车”的呢?
南北朝时期的长檐牛车复原图 一、中国古代牛车简史
1.魏晋以前:牛车象征着地位低下与贫困
说起牛,人们常会想起老子骑着一头青牛,通过函谷关,从此不知去向,被世人传为美谈。但是,在古代,牛一般用于耕地,出行骑牛或坐牛车,可不是什么有身份的事。
牛车的起源很早,根据文献记载,在黄帝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乘坐牛车了。
牛能负重耐劳,但速度慢,所以牛车多用于载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牛车开始广泛用于载人,但是贵族通常乘坐马车出行。汉代,牛车被称为“两”,牛车已成为一种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但是,与马车相比,牛车的地位要低下得多。
《史记·平淮书》说:“天下既定,民王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原来刘邦刚建立汉朝时,经济窘迫,出行时还不能凑齐四匹毛色相同的马,大臣们有的只能乘牛车,可见战争过后,不仅百姓没有存粮,连皇室使用马匹也是捉襟见肘。《史记·五宗世家》还说 “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可见乘坐牛车象征着贫困。
不仅如此,牛车是不能上大台面的,官员乘坐牛车还有可能丢官。《后汉书》中记载了一件事,巨鹿太守谢夷吾由于春日出巡时乘坐牛车,而被认为有损国仪,于是将他贬官,降为下邳令。
晋代的牛车结构图 2.魏晋到初唐:牛车迎来了春天,成为显贵的象征
到了东汉末年时,牛车终于迎来了出头之日。
从魏晋到初唐时期,上到王公贵族,下到普通百姓,人们纷纷以乘坐牛车为荣。与此对应的是,马车不再作为日常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古代天子乘坐的车,被称为“辇”。北魏皇帝出行时乘坐的辇,要十二头牛来拉。大臣们自然也有自己的牛车,这是地位的一种标配。
《晋书》中说,东晋的开国重臣王导有一个悍妻曹氏,他瞒着曹氏养了一个小妾,结果被她发现,怒气冲冲地前来兴师问罪,王导于是驾着自己的牛车仓皇逃跑。但是,由于牛车跑得慢,王导只好随手拿起掸尘的麈尾当鞭子使用,然而车辕很长,但是麈尾很短,王导根本够不到牛屁股。结果留下了如此滑稽的场面,被人们传为笑谈,“犊车麈尾”一词也成为了怕老婆的象征。
西晋的大土豪石崇,也经常乘坐牛车出行。石崇和王恺争豪斗富时,王恺养了一头跑得比马还快的黄牛,但是他的牛车与石崇争路时,却总是落在后面,这自然让石崇十分得意。
牛车的身价提高,还体现在它在车舆礼制中。根据当时的礼制,不同等级的官吏,都有不同颜色和质料的车盖,同时有不同的车身装饰。《晋书》记载当时有一种“云母车”:“以云母饰犊车。臣下不得乘,以赐王公耳。”虽然云母车的图像已不可考,但我们似乎可以想见牛车熠熠生辉的装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以陶牛车入葬,是一种全国性革新式的葬俗。下图是山东济源出土的西晋陶牛车,泥质灰陶质地,牛角前弯,双目圆睁、四肢稳健,膘肥体壮。牛车为拱棚顶近平,车舆前面敞口,后面开一方门,车轮有14根放射形车辐。这头牛的形象栩栩如生,好像蓄势待发,准备载着主人出行。
直到隋代及初唐,达官贵人乘牛车之风仍然十分盛行。直到唐太宗讲求马政,开始大力发展养马业之后,马匹才逐渐增多。自此以后,马车再次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牛车也再次回到农业用途。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牛车地位变化的原因
1.东汉末年的战乱,马匹大量减少,让牛车走上前台
古代中国的马匹,长期依赖与游牧民族的边境贸易。西汉文帝时期,朝廷鼓励民间养马,该政策推行后,民间养马的数量大大增加,这为汉武帝的发动对外战争提供了武装基础。
到了东汉末年,由于天下大乱,狼烟四起,马匹数量在战争中锐减,马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质出现了严重短缺,同时,不断的冲突也使得边境贸易大幅度减少。
《盐铁论·未通》说:
是以百姓贫苦而衣食不足,老弱负辂于路,列卿大夫或乘牛车。
因此,朝廷不得不制定政策,马匹只能用于骑乘,不能用作驾车,以满足皇室和军队的用马需求。
与此形成相对照的是,牛主要用于耕种,并不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其数量并没有像马那样大量减少。这样,牛因此而上位,成为了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
广州博物馆的晋代陶牛车 2.皇室的推崇,并让乘牛车在上层社会变成一种制度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凡事没有上层的推崇以及制度,也是无法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风气的。
魏武帝曹操在用人上推崇务实节俭之风,《三国志·魏书》中说:“朝廷之议,吏有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长吏过营,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 ”
因此,在皇帝的推崇下,乘牛车意味着勤俭与廉洁,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
到了晋代,皇室延续了汉代对牛车的尊崇。晋元帝司马睿继位之后,由于马匹缺乏,觉得牛车也很舒适,于是改乘牛车,大臣和贵族们也自然竞相仿效。
同时,西晋时,乘坐牛车也形成了一套等级分明的制度,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的牛车各不相同,成为了身份的象征。《隋书·礼仪志》说:
晋制,诸王三公都乘牛车;南齐制,副三公乘牛车;梁制,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皆乘驾牛的轺车;北齐制,正、从一品执事敬官及仪同三司乘牛车,七品以上官都乘牛车。
在行制上,高官的牛车一般装饰精美,有屏蔽,形制大致是双轮双辕。
如果不按规定乘车,官员就有可能丢官。如果没有制度的规定,石崇,也恐怕未必会拿牛车来斗富;王导,也不会乘坐缓慢的牛车逃跑。
晋代的豪华牛车 3.魏晋时期玄学的兴起,使得舒适、缓慢、从容的牛车成为了标配
魏晋时期,玄学在贵族和士大夫中兴起,崇尚自然、不拘礼节、率真任诞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风气。
在汉代以前,儒学思想主导下,乘坐马车,必须讲究“乘车之容”、“立车之容”等礼节,乘坐者必须保持着君子风度,不能随心所欲。
从容不迫、步履稳健的牛,在人们的心中,是返璞归真、大道至简的象征,十分符合玄学所倡导的自然主义。
这样,人们摒弃了颠簸急促的马车,放弃了乘坐马车的繁文缛节,开始崇尚慢节奏的生活。性格温顺的牛,拉着一辆牛车缓缓徐行,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悠然、舒适、静谧,这正是玄学所需要的心境。
同时,简陋封闭的牛车,十分重视个人空间,为魏晋崇尚玄学的贵族士大夫冥思默想,提供了绝佳的环境。
闲暇之时,约三两好友,带一壶小酒,乘一辆牛车,走进山林,一起谈玄论道,逍遥于山水之间,漫看云卷云舒,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
竹林七贤图 结语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但是从东汉后期到初唐的这400多年中,牛车作为一种时尚而存在,成为了风靡一时的“豪车”。思绪回到古代,仿佛乘一辆从容的牛车,老牛悠然长鸣,历史的风起云涌,也似乎随之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