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传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只有十四人得姓?且十四人中只有两个人随黄帝姓姬?有人说黄帝时代,“得姓,需要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是这样的吗?实际上是后世根据古文献和传说,以及后世的“赐姓”制度推测出来的,属于以讹传讹。
轩辕黄帝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这句话字面上是说,“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得到姓的有十四个人。”
在黄帝时代,社会已经是贫富分化严重,阶级也已经初步形成。此,从仰韶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墓葬中随葬品之有无和多寡就可以看出来。身份贵为天下共主黄帝的儿子会没有姓吗?
逐鹿黄帝城
先秦时代是甚少有“赐姓”的,因为在先秦时代,有血统出身的功臣是不需要赐姓的。他所有的功迹都是用来荣耀其姓所代表的血统的。共主自然不会因为他的功迹,而赐给其一个别的姓氏。如果那样做,就不是赏功,而是侮辱。因为姓氏代表血统,传自先祖。而在咱们中国,先祖是约等于神的存在。每年祭祀先祖是跟祭祀天地神灵一样重要的事情。
当然“甚少赐姓”不代表没有“赐姓”的时候,只是有很少的案例而已。例如,舜因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命他为司徒,封于商地,赐姓曰子。
殷商先祖契之母简狄吞燕子卵而生契。契于父系氏族社会而由其母生而不知其父,不合当时社会公俗,于是以燕子之卵生为遮掩,故不能随其母姓。后因其有大功德,而被共主帝舜赐姓曰子,以荣耀其血统,以显于后世。正所谓“我不以血统显贵,宁让血统因我而显贵”。
寿丘黄帝雕像
因此,凡天下共主黄帝之子,皆生来血统高贵,姓乃天定,自然无须“赐姓”。但是因何只有十四个儿子得到了黄帝的姓氏呢?
黄帝时代是母系氏族公社末期、父系氏族社会初期。像炎帝部落、九黎族,明显已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而黄帝部落明显还有不少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残余。例如,涿鹿之战中走上战场的女性英雄“九天玄女”、“天女魃”。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子知其母不知其父,故子随母姓。所以黄帝二十五子,十四人得其姓,余者十一人当皆随母姓。
延安黄帝陵
既然如此,哪又为什么说得黄帝姓者十四人,却有十二个姓呢?
《国语·晋语》载,“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 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
其实,黄帝是天下共主的尊号,是部落大联盟盟主的职位称号。任黄帝之职位者去世,自然由部落大联盟内各部落重新推选出新的黄帝人选。黄帝的尊号当一直存在,直至部落大联盟彻底瓦解。
其后像帝颛顼、帝喾、帝尧等情况都类似,每一帝都是一个氏族部落联盟的统治时代。就像祝融后裔之一的“彭祖”长寿八百岁,并不是说彭祖之一人寿命八百岁,而是彭氏部落首领曰彭祖,“彭祖”这个称号存在了八百年。
彭祖
像黄帝是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他还做出了很多的发明创造,有关于音律的、有关于医学的等等;中华大地很多地方都有黄帝出生地的传说等;这些黄帝未必就是同一个人。
第一任黄帝,即达成黄、炎联盟,大败蚩尤的那位,姓公孙,名轩辕,出自有熊氏。有人说这个“公孙”是出自东周,诸侯之孙称公孙,有人以之为姓,而司马公不知道这个情况,误把公孙当成了黄帝的姓氏。
这个到底是谁的“错误”还真不一定。司马公写史之前既参考大量的官方文献,又去四方乡野调查、采集民间传说,最后作史。最早即从黄帝开始写起。在《史记》序中也说只采集可信的材料,不可信的尽皆毁弃。以司马公之博学,会不知道东周之时,公侯之孙为公孙?
轩辕丘
而且公孙总有成为公子的一天,故因身份为公孙,故姓或者氏为公孙,是不可信的。公子、公孙只是称呼,就像“爹、妈、哥哥、姐姐”一样。一国之公孙自有其姓,其氏或为其国号,或为其父、祖的字,是不会以一个将来必定会变的称呼为氏。
不管怎么说,黄帝到底经历了几世不知道,但是黄帝共传下了十二姓后裔当是没问题的。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是迥然不同的。氏可以随意更改,以显荣耀;姓却是血统的象征,是不能随便更改的。至于以氏为姓,那是到了汉代之后的事情。像刘邦赐姓项伯、娄敬为刘氏。所以黄帝后裔十二姓,当是传承了有十二位异姓的黄帝,其中有两对黄帝是同姓。
涿鹿黄帝城
总之,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意思当是指:黄帝后裔有二十五支,其中得到黄帝之姓的有十四支;这些黄帝的姓有十二姓;其余的十一支皆是从其各自的母姓,而未传承黄帝的姓。
黄帝时代距今约五千多年,那个时代没有文字,也没有具体的纪年,有的只是传说。像春秋时代的相关古文献,也只是春秋时代关于黄帝的传说。
对于传说时代,得多的结论都是按着现代的逻辑推论的,但谁知道当时的逻辑是否完全和现代的逻辑一样呢?所以,只要按照道理,推论的合情入理、有趣有味就好了。
举报/反馈

求活的历史

825获赞 313粉丝
一部人类史就是一部求活的历史。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