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
2018年7月5日,电影《我不是药神》提档一天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后电影口碑炸裂,首日票房1.59亿元,首周票房12.38亿,最终以累计票房31亿的成绩斩获2018年年度票房季军,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九的好成绩。除了极高的票房,其口碑更是爆炸,豆瓣评分9.0,位列华语影史第八。
影片名称:《我不是药神》
影片类型:剧情/喜剧
制作标准:院线电影
影片时长:116分钟
影片导演:文牧野
影片简介
《我不是药神》是由文牧野执导,徐峥、王传君、周一围、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主演的喜剧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药店店主从印度代购开始贩药敛财之道后良心发现的故事。
该片于2018年7月6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评价
《我不是药神》不仅象征着中国现实主义批判题材影片的重生,同时也彰显了我们电影的审查制度也在不断进步。影片以程勇宣布散伙那一幕为节点,前后两段是可以分开看的,前半段的风格荒诞带有黑色幽默,后半段写实沉重,这是标准的韩影模式,但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徐峥对于程勇的刻画,是近年来他在银幕上最好的表演,程勇这个角色,从一开始的玩世不恭,到后面的实现救赎,徐峥近乎完美地将这个人物呈现在了银幕上。
《我不是药神》的剪辑流畅,镜头语言干脆富有幽默感。影片,有笑有泪,还有思考。小人物的日常平凡、卑微,无甚波澜,但在生活小细节的层层推进下,导演走到了更为深远的一步。每个个体的力量也许是微弱而无力的,如果大家都团结起来共同为他人、为自己而努力时,也许就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不是药神》以出色的题材,探讨了种种现实中的矛盾与困境:病人的生存困境,药贩子的道德困境,警察的法律困境,医药公司的商业困境。刻画困境的同时,更让人思考困境。题材中蕴藏的温暖与希望,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触,让人感受到该片的人性力量。
案例分析
在《我不是药神》敲定具体档期的阶段,已有《动物世界》《邪不压正》《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等电影确认将在暑期档上映,每一部都是不容小觑的对手。再加上暑期档前期正值世界杯淘汰赛阶段,很多电影由于担心世界杯影响黄金场(工作日下班后的场次)上座率,不敢放在7月初的档期。
实际上,真正的强片,进入强档期是有利的。因为高手对决,宣发费用都投资在一个档期内,可以拉动整个大盘,观众的观影情绪也能上涨,能最多的带动观影需求。这时,如果影片质量真的过硬,影片的成功就能被放大。
基于对《我不是药神》的高度自信,且《我不是药神》决定进入宣发后,片方探讨过其他的可能性,但最终认为影片内容足够好,放在7月的开头是非常合适的,同时也具备最长的发酵期。综合考量之下,《我不是药神》成为最早定档的暑期档电影之一。最终,7月的暑期档形成了《动物世界》《我不是药神》《邪不压正》接档上映、错落有致的局面。
档期确定后,《我不是药神》宣发组每周都会开会讨论。从4月开始,宣发组便开始制定大小的细节,并随时讨论策略变化。早在点映开始前,为了解观众对电影的感受,《我不是药神》片方便举办了多场多地试映会,给团队的宣发决策提供了依据。每场100人,根据年龄、喜好、文化水平错落分布,试映结束,随机抽10个观众进行深度访谈。
《我不是药神》试映会中没有被抽样的观众,也会跑来主动希望加入访谈,几乎每场都有。这是一个信号,一方面试映效果一边倒,口碑不需要担忧;另一方面观众看完热情度很高,表达意愿强,电影的话题性就会很强,《我不是药神》片方也可以有节奏地设计之后的点映策略。
上映前让电影的口碑有节奏的释放,这是点映的核心诉求。至少有半个月的周期去做相应的口碑扩散和运作,才能在首周做出比较好的成绩。《我不是药神》点映一共分为三轮,每一轮都有计划、按节奏的提前释放了口碑。
第一次大规模点映是6月19日在上海电影节的“千人点映”,核心目标是行业人群,如媒体、影院经理和上影节片方。这一场放映的目的是充分带动行业内口碑,形成首轮口碑传播和释放。事实如此,当天,在上海电影节的各会议场所,多位业内人士对“药神”不吝赞美之词的夸奖。
基于这次放映效果,团队策划了上映前一周的大规模点映。这次点映面对的是影迷群,这是自来水效应的基础人群。第二轮点映发生在上映前一周的周末,在周六、日下午开放一个小时的大规模点映。这一阶段的目标是70万人次观影,在小规模影迷群释放口碑。
而为什么目标定在70万?这是因为点映如果低于一定上座率就是失败,70万人次是场次对应上座率得出的结果。最终, 周六的点映达到41万人次,在安全范围内;但周六积攒的口碑在周日被点爆,两天共达到140万人次,超出最初计划一倍以上。
按照发行通知,第三轮点映在上映当周的工作日黄金场,这时,无论是媒体、舆论环境,还是影迷口碑,“药神”的热度都已经达到高点。从周二开始的点映,在票房上有了明显体现,在公映日前两天,“药神”预售已经过亿。
影片热度和口碑在几轮点映中得到了充分发酵,加上盗版的出现,多重因素考虑之下,周二的点映结束后,《我不是药神》片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提前一天上映。7月5日,“药神”提前一天上映,在工作日收获了近1.6亿的票房,也直接为首周超过12亿票房做了良好的开局和铺垫。
在整个前期宣发过程中,选择在大盘最好、观影情绪最高的档期,是“药神”在档期上的正确;试映会让团队提前触达观众反应,为后期的宣发决策提供依据;几轮点映则有节奏地释放了口碑,让影片在上映前,使“药神”成为社会话题,达到了最高热度……一连串的宣传组合拳最终带来了“药神”在票房上的巨大成功。
与《我不是药神》同年上映的同类型影片《无名之辈》,口碑与《我不是药神》在伯仲之间,但最终仅仅获得7.94亿票房。虽然相较于其3000万的成本而言已是十分成功,但对比其高昂的口碑,票房成绩无疑不够优秀。《无名之辈》与《我不是药神》口碑相若,但票房却相差甚远,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两者宣发上的巨大差距。
当然,从结果来看,这是一次宣发理念变化带来的全面胜利,但在实际参与了全程的从业者看来,宣发只是放大器。《我不是药神》上映35天票房达30.86亿元,真正奠定了影片成功基调的,是从题材、故事的选择,到中途的操作中每一步的精细。而这从0到30亿的全过程,也为希望在现实题材上取得成功和突破的公司、电影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