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唐诗中有很多著名的边塞诗,描写边疆风光和军人生活,自成一派,很有特色。若论边塞词,其实非常的少,宋词多数写男女、闺阁题材,即便豪放派的词也是主要以抒发家国情怀,个人抱负的居多。
能够大量写边塞风光并且写得很出彩的,清代的纳兰性德当属第一人,这是他对词创作的巨大贡献。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小词,到底妙在何处?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山海关那边走去。夜深了,帐篷里点亮了灯,放眼望去千帐军营,点点灯光。夜里一阵阵地风,又下起了雪,风雪交加的声音,呼呼嘈杂,打碎了我思乡的梦,睡得如此不安,在家乡是听不到这样的声音。 
词人的生活背景
纳兰性德有机会写这么多的边塞题材,与他的经历有关。虽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又是康熙帝的御前侍卫,经常要出公差,到边疆去巡视,看多了大漠风光、塞外的荒凉,但他实际上并不满足于这个貌似尊荣实则庸碌的职位,也有些厌倦的情绪萦绕心中,内心非常苦闷。在这样的心境下,他的边塞词多荒寒凄凉的景色,黄沙白茅、寒山恶水屡屡出现于他的词中,所以他的边塞词有雄浑激昂的一面,也有感伤凄婉的氛围。  
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这首词即创作于出关前后的途中。
作者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这里就是表现出非常细腻的感觉。
读完这首小词,细细品味,最感慨的是它有三大妙处,成就这篇好词。
妙处一:“夜深千帐灯”的意境无人能及
一句“夜深千帐灯”不愧“千古壮观” 的气象,这是来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评价。他点到了此篇独到之处,盛赞它的“千古壮观”,在词界无人能及,唯有他的词可以媲美唐诗中边塞风光的境界。
白天行军的队伍浩浩荡荡,人声喧杂,入夜,驻营扎寨,一切本该安静下来,营帐中灯火辉煌,远远望去,连成一片,与长天相接又相应,一般地辽阔,宏伟又壮丽。我们细细体会一下“夜深千帐灯”的美与静.......
现在恐怕很难再看到这样连成一片的军营露宿,我们看一张帐篷野营的图片,是不是也能找找这种“夜深千帐灯”一般壮美的感觉呢?
虽说是壮伟景观,但是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作者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自然转入下篇乡情思恋之笔。
妙处二:“一程”、“一更”的叠词推进时空转换
“一程”、“一更”的叠词和山水、风雪的连用也非常绝妙,轻松推进了时空转换。
程,指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上篇在“一程”又“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增大,空间感与乡情形成逆向的冲突,非常强烈又直观。
最易引起共鸣的是那“山一程,水一程”的身漂异乡、梦回家园的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感受,更流露出情思深苦的心境,真是以小见大的佳作。
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风雪交加的声音又令他心烦意乱,怨夜太长,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夜不能寐的一更又一更的更深。
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妙处,并且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妙处三:边关的宏大与个体小我相融,最真切的塞外词
这首词更可贵的是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上篇有“夜深千帐灯”的豪气,下篇又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真情,其实是作者思乡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将自己主观因素推诿客观环境,语气似平淡,意却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的写法,心情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得更加沉重。
纳兰性德身为皇上身边一等侍卫,却内心厌烦“扈从”公差,这与传统羁旅题材的又有所不同,是非常真实的塞外诗词,宏大气象和小我的真实相融合,很形象的把心绪托出。信手拈来不显雕琢,难怪王国维评价他“容若词自然真切”。这就是说由于纳兰性德身历此情此景、所以笔下的出塞之情更为亲切感人。
所以说‘夜深千帐灯’尽管是壮丽的,但千帐灯下照着无眠的万颗乡心,又是怎样情味?一暖一寒,两相对照,写尽了一己厌于扈从的情怀。此种情调真实表现了纳兰性德深层的伤感和矛盾的内心世界。
细细品味这首词的三大妙处,是否感受到纳兰性德写的边塞词无出其右?北国风光,风雪连天,无奈纳兰性德作为来自关外的后裔已是几代清室贵族出身,不堪关外之苦楚,这里已不再是他的故土了!
“同舟渡海,中流遇风”,两千多年前的邓析就讲了患难与共的道理
日本捐赠物资时引用王昌龄的一句送别诗,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诗词大会|人生到处知何似?康震和杨雨点评苏轼这首诗,有何不同
如果喜欢文章,请点赞、关注、评论、分享(图片来自网络)
举报/反馈

一阅而启

5.6万获赞 0粉丝
读书观剧,阅人阅己。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