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病情严重者能在数小时内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它是人类社会流传久远的噩梦,曾多次一夕之间屠村屠城,人们对其谈虎色变。对它的防控,历来都是病原生物学家和疾控专家的工作重点。传染病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中目前只有鼠疫和霍乱。
高守一,病原生物学及传染病防治专家、我国霍乱防治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霍乱防治第一人”。他以严谨认真、执着创新的科研态度,在我国霍乱和流行病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并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1年,高守一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1927年4月29日,高守一出生于辽宁省奉天市新民县(今辽宁省新民市)安福屯村,6岁入沈阳市大南小学,12岁入沈阳第六国民高等学校。“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导致家境拮据,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奋发刻苦的优秀品质,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45年,高守一考入当时的“满洲医科大学”(后与中国医科大学合并)读本科,内心深感被日本欺凌的痛苦。大学基础课上,他了解到微生物是疾病之源,解决微生物问题会对疾病的治愈起到很大的作用,他决心以基础医学为未来学习方向,并从此找到了适合自己人生发展的道路。
1950年,高守一以优良成绩毕业,留校任微生物学助教。1952年,26岁的高守一根据冷冻真空干燥原理设计了一种简易的冷冻干燥装置,解决了菌种保存问题。为揭露敌人细菌战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此方法一直沿用了很多年。
1953年,高守一与妻子陈宗芳结婚合影
1954年,高守一进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流行病学研究所,进行霍乱防治研究工作。1959年6月,他作为中印两国交换学者,赴印度交流学习。在那里,他发现了第Ⅳ组霍乱噬菌体可以用于鉴别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
1961年,我国广东省发生“霍乱”。高守一第一时间赶赴广东阳江,进行我国首次副霍乱病原鉴定和现场实验室工作。他很快确诊此次“霍乱”为埃尔托弧菌引起的副霍乱,引起国际高度关注。
之后,他与科研同事一直认真调研,不舍昼夜,抗战在疫情的第一线。1965年,霍乱疫情基本得到控制。
1965年2月15日,霍乱实验诊断研究协作
1971年,高守一正式提出两类菌株的观点,并指出对流行株应按霍乱菌对待,对非流行株可按一般腹泻菌对待,既提高了防疫效果,又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避免了以往一概按霍乱处理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这是对国际上长期未解决的不同类型埃尔托弧菌区分问题的重大突破,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防疫干部进修班合影,后排左四为高守一
1978年,高守一所在的实验室和他本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到1991年,他所主持的有关埃尔托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的研究和应用项目,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高守一在全国副霍乱防治科研工作会议
除了科研工作,高守一还非常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30年来,他先后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人员30多名。
这些人中,有些是所在单位的重要科研教学骨干,有些在担任重要的疾控科研管理职务,有些正在国外深造,有些致力于新的突破。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疾控科技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1992年9月14日,流研所霍乱实验室工作
1994年,高守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面对卓越的成绩和高度的赞誉与奖励,他不骄不躁、不卑不亢。他说:“为人民防病防治任务很重,攀登科学高峰永无止境,成绩只能说明过去,职务意味着责任,荣誉仅仅是新的起点。”
高守一用毕生精力与病菌做斗争,他始终坚持“守护人民健康是我们疾控工作者的责任”。
1995年9月,高守一(中)指导研究生
2011年5月21日,“中国霍乱防治第一人”高守一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享年85岁。但他对霍乱防控事业和人类所做的贡献,将永远守卫我们的将来。
参考文献:
1.《高守一:研究小细菌 作出大贡献》,光明网
2.《永不言弃的科学攀登者》,中国卫生人才
3.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网络版)
举报/反馈

全景科学家

6万获赞 13.8万粉丝
“中国科学家”官方熊掌号账号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