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从何学起?
目前大家都认为要先从楷书学起
因为楷书的书写习惯
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
但是业内专家却说:
学楷书前,最该先学篆书、隶书
为啥呢?
按照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
先有篆隶,后有楷行
而且,篆隶的学习,强调了线条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学习其他书体
有助于笔画的力度
先学篆隶 ---- 名师,名书早有记载
01《篆法初步》
“篆书是书道之极”
02《书法正传》
古人以书名者,必通篆籀,篆籀所以为诸体之本。
03《人民政协报》
史称“(欧阳)询书八体尽善”,苏轼评米芾“ 篆隶真行真”“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元史》称赵孟颈“篆籀分隶行草书,无不绝冠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清代书法家何绍基说得更为肯定:“余学书从篆、分入手。” 溥心畬说:“书法始于篆隶,次北碑、右军行楷,兼习行草。“
04傅山
清初书家傅山是最早提出学书溯源篆隶的第一人。他说:不作篆隶,虽学书三万六千日,终不到是处,昧所从来也。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他认为篆隶是字学的源头,学书应作篆隶,才不至愚昧无知。
05郑孝胥
清末著名书家郑孝胥亦认为:字之雅,须本乎六书;书之雅,应来自篆隶。专习篆书可俯视一切。篆书为四体之本,若能熟习,他体不求工而自工。
06李瑞清
清末另一书家李瑞清更是认为:学书不学篆,扰文家不通经也。故学书必自通篆始。
07梁章拒
清著名学者、书家梁章拒在其著作《退庵随笔·学字》中即云:有志学书,而年力有余者,竞当从小篆入手.。作行楷者,则不可不通篆隶之意。唐人颜、柳从篆出,欧、褚从隶出。即宋人米、蔡亦从篆出,苏、黄亦从隶出也。
“凡书写都为实用”,篆隶书今天既不实用,学之何为?
我们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的运动过程。纵观书法史,也正是这样的:古代的篆书不象其后的隶、草、真、行那么复杂,更绝不是那么高不可攀,而是较为简单、低级的东西。也就是较为易学的,而并非难学的东西。试就篆书的笔画来看,仅有“点、直、弧、”三者,且用“点”极少,实际常用的不过“直、弧、”二者而已,较“永字八法”,就简单得多!就其运笔过程来看,也没有明显的提、顿纵向运动,主要是单一的横向运动。笔画无明显的粗、细变化,不过是一个“提笔中含”而已!也有人更直截了当地说,篆书“看来是难,其实简单”,“只是一个‘中锋’法而已。(《书法艺答问》13页)再说篆书的横平、竖直、体正、对称,有变化而不多,这正好是书法初学者必须学到手而有易于学到手的、极为简易而又很有艺术价值的东西。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隶书的笔画方劲古拙,给人一种沧桑优雅的美。隶书的造型有规矩准则,写起来又简单容易,在实用功能上既随便又适宜;在书法艺术上,有张有弛富于变化。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 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如《武威医简》、《居延汉简》等。楷书的特点在于规矩整齐,是字体中的楷模,所以称为楷书,一直沿用至今。
赏析-----木白聊欧楷
欧楷《九成宫》的笔法,以中锋为主,侧峰为辅,取之篆书笔笔中锋。撇捺吸收隶意,竖弯钩采用隶书雁尾写法,显得遒劲而飘逸。所以,学欧楷,必先学篆隶。不然,学楷百年,终自庸俗!
举报/反馈

荀木白练字

420获赞 305粉丝
木白练字 传承中国 书写天下 大道而行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