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贡县石月亮完小位于福贡县城以北42公里的石月亮乡利沙底街,利沙底建立学校,始于1922年(民国十一年),初为汉语学堂,主要课程是汉文、汉语,为寄宿制小学。1931年(民国二十年)改为初级小学,直到1949年6月福贡和平解放时,仅设有一个班,学生十多人。由于人民生活穷困,没有读书学文文化的传统,民国政府采取强迫教育政策,学生经常更换,教员敷衍塞责,办学二十多年,没有什么成效。
1949年6月福贡和平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教育非常重视,1952年11月,县文教科遵照上级决定,在利沙底初级小学的基础上创办“省立福贡第二小学”。当年扩建简易校含,设一至三年级两个班,学生54人,教师三人。
1954年,该校新建五间的草顶楼房一所,设一至四年级,学生60多人。
1955年,师资得到加强,又鉴于马吉区各小学班级多,而三、四、五年级学生少,多级复式教学,教师负担过重,县文教科决定把马吉区各小学的三、四、五年级学生并入第二省立小学就读。全校设一至五年级五个班,学生148人,校长、教师共五人。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供给学生书籍、文具,冬季发给寒衣。学校制备有棉被、棉毯,借给学生使用。学生实行全食宿住校读书,家中有粮时自带,各人在校煮饭吃,学校供给食盐。学生家中缺粮时,学校办集体伙食,食用农民群众交来的学粮,教学时间得到保证。学生的生活是很简单的,经常吃包谷稀饭,很少吃菜、吃油。
1956年秋,由于两所省立小学的六年级学生都少,县文教科决定把第二省小的六年级学生并入第一省小就读,第二省小仍只设一至五年级五个班,学生102人。
1957年春季,福贡全县流行麻疹病,第二省小绝大部分学生病倒,学校停课,教师既照料医治患病学生,又配合医务人员下乡给群众治病。生病的学生全部留校医治,由于教师精心护理,几十名学生无一死亡,五月初又才开学上课。
1967年6月1日,第二省小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一个中队,分两个小队,有队员15人。
1957年7月至1958年5月,全州小学教师集中到州府碧江县城学习新傈僳文,接着参加“整风”运动,第二省小的六名教师中有五人受到错误处理,是全县受害最惨重的学校。
1958年,停办省立小学,改名为利沙底完全小学。1959年12月统计,全校设一至六年级六班,学生107人。学校办有集体食堂,师生都在食堂就餐,生活很艰苦。
1960年至1966年6月,全校共有教职工十人,设一至六年级六班,学生最多的1960年有110人。在上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学校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合理安排教学与劳动时间。学校坚持开展勤工俭学和文体活动,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各方面都取得一定成绩,1963年曾评为县先进单位,出席了县劳模会,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
1960--1962年,国家处于最困难时期,在上级党、政领导下,学校校长等负责人带头,师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共办一个食堂,教师与学生同吃同劳动,同甘共苦,克服各种困难,保证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在学生缺粮时,学校勤工俭学收入的粮食,解决住校学生和家中缺粮的学生二至三个月的口粮,使学生安心在校学习,按时完成教学计划。
1960年2月,利沙底校区建立了中国少年先锋队大队,大队部设在利沙底完。利沙底完小的一个中队,发展到四个小队。
1966年7月到1967年3月,全校教师八人,决定一人留校看守学校外,其他七人到自治州首府(原碧江县城)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学校停课。1967年4月复课。1972年,改为五年制。当时学生因家庭生活困难,家中劳动力缺乏,家长不愿送子女上学读书,学生流动较多,特别是五年级学生和女学生流动更多。
1974年,遵照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根据群众居住分散、学生离校较远、学生家庭生活困难等实际情况,实行分散办高小的办法,在全公社七所初级小学里,逐年增设了高小五年级七个班,方便了学生就近入学,受到学生及家长的欢迎。学生比较巩固,辍学学生减少,利沙底完小学生也由1967年的51人增加到1975年的82人。
1977—-1980年,仍实行五年制,设一至五年级五班,有教职工八人。通过揭批“四人帮”,拨乱反正,贯彻《小学生守则》,学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制订了教学工作计划,实行岗位责任制,保证了教学时间,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也比较巩固,适岭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在校学生从1977年的100人增加到1980年的126人,每年都有高小毕业生十多人升入初级中学。
1979年10月,怒江州发生特大水灾,利沙底公社机关搬迁到河北岸,利沙底完小也迁到河北岸的新校址,1981年搬迁完毕。1982年秋,办了一个全食宿民族高小班。1983年秋,县教育局决定在旧校址创办利沙底民族高小,一所学校分为两所学校。1984年秋,改为六年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群众送子女入学的增多,学生逐年增多。1985年秋,上级决定利沙底完小也办成民族完小,高年级学生享受人民助学金,国家供应粮油。
1986年秋,全校设一至六年级六班,在校学生180多人,学校从校舍、场地、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都焕然一新。
1997年利沙底民族完小教职工总共15人,其中科任教师12人,全部达中师学历;高级教师1人,一级教师3人,二级教师8人;后勤4人,包括1名事务长与3名炊事员(炊事员均为临时工);党员2人,团员4人。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一人,均任高段年级主课。在校生共7个班,总计217人,其中女生111人。利沙底民族完小的五、六年级学生来自利沙底各个村寨,大部分在校食宿就读。全校学生中食宿生总共119人。1989年、1993年两度被省教委评为“半寄宿制高小良级学校”,并得到表彰奖励;1995年10月,国家基础教育司授予利沙底民族完小“促进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项目工作先进单位”的荣誉。
2005年因乡名更换为福贡县石月亮乡,利沙底完小更名为福贡县石月亮完小,2007年9月与原福贡二中合并为石月亮乡九年一贯制学校,2011年3月拆分为福贡县石月亮完小、福贡县石月亮中学两所独立建制学校。2011年3月辖区内所有校点撤并,学校全面实现了集中办学。
1990年学校 2020年学校 目前,学校服务半径约8公里,覆盖五个村民委员会57村民小组,覆盖人口8256人。学校占地9444.75㎡,生均14.03㎡,校园绿化面积1987㎡,生均2.95㎡,校舍建设面积5478㎡,生均8.14㎡,体育场地4613㎡,生均6.85㎡。校园主要建筑有教学楼、学生餐厅、学生宿舍、综合教学楼、学生厕所浴室、教师住宿楼。有15间普通教室,12间功能室,57间学生宿舍。学校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有学生实验室、仪器室2间,教学仪器及设备按一类标准配备;微机室1间,计算机48台,百名学生计算机7台;图书室1间、阅览室1间,藏书21952册,生均32册;7间美术、音乐、手工、书法等兴趣小组活动教室,音体美器材均按一类标准配备。 学校现有义务阶段教学班15个,在读学生673人,辖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近几年学生巩固率均在99.5%以上。学校下辖七个幼儿园,共有在园幼儿272人。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45人,本科学历25人,大专学历15人,学生与教职工之比为15:1,高于规定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为88.89%。学前志愿者教师20名,临聘教师2名,临时工11名,保安2名。
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常规管理和安全卫生教育,并把德育教育置于首位,狠抓教育教学质量。1995年被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授予“女童项目工作先进单位”,1998、1999、2004年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2001、2014年被评为州级 “文明单位”,2002、2005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党支部”,2005年评为怒江州“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2008-2009学年被评为“怒江州教学质量优秀奖”,2010至2014年被评为“福贡县教学质量优秀奖”,2014年被授予州级“平安校园”,2014年获得“两基巩固提高奖”,2014年获得“云南省交通文明示范学校”,2018年获得“怒江州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2019年荣获“全国青少年禁毒知识竞赛优胜奖”。
从1950年到2018年,先后担任过校长的是车敬章、李国泰、和正文、杨艳芬、李发杯、和国臣、周根发、怒扒楞、哈三东、阿柯叶、余里肯、阿政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