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49年,大明皇帝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俘虏,而这场遭遇战发生的地点正是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从下面的地缘关系图中可以看出,怀来与北京之间尚有一道山梁,可惜作为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渐行渐低的结合部,这道山梁的高度显然不足以将瓦剌骑兵拒之门外。事实上,皇帝此番北征的路线正是从京师出发,过南口和居庸关抵达怀来,只可惜尚未有所作为便全军覆没。而瓦剌俘虏英宗之后向北京进犯的线路则正好相反,这便是“太行八陉”之最后一陉——军都陉。从位置上看,“军都陉”已经逼近帝国的北部边陲,因而在整个古典时期都是农耕与游牧反复拉锯的战场,至于“土木堡之变”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军都陉线路 当然以北京为都城的朝代,大明绝对不是第一个,当其还被称为“蓟”的战国时代,这里就已经是燕国的行政中心。因此我们今天要解读的正是在那个烽火遮天的争霸岁月里,围绕“军都陉”发生的地缘博弈。从今天的行政划分上看,居庸关以北除了河北下辖的怀来之外,还有一个隶属北京的延庆,二者共同构成拱卫京师的怀延盆地。作为深入群山腹地并且拥有一定自给能力的外围防线,怀延盆地的战略价值显然不容小觑,所以历朝历代莫不在此设立最高级别的军镇机构加以管控,对燕国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郡”是一种军事色彩极其浓厚的行政单位,而彼时燕人在此设立的正是“上谷郡”。
上谷郡范围 从图上看,“上谷郡”的行政范围除怀延盆地外,还在西北方向上囊括了张家口盆地的东半部分——宣化。至于其西半部分则是赵国的领土,也就是说张家口盆地被燕赵两国一分为二,形成双方各占一半的局面。而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盆地作为一个狭小且独立的地理单元一般来说很难被两股势力同时占有。事实上燕国之所以满足于控制宣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自身实力的不足。从地形上说,宣化南北有连贯的燕山山体环护,这使得张家口盆地东半部分的防御力远强于西半部分。再者从张家口向北越过低矮的野狐岭即为无遮无拦的蒙古高原,因此如果燕人强行向西扩张,面临的必将是赵国与游牧民族的联合绞杀。
燕长城与赵长城 怀延盆地以西原属代国疆域,赵国灭代之后将其尽入囊中,此时面对强势的赵军,燕人只能用一段长城来宣示自己的国界。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蒙恬与扶苏率30万大军重修长城,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将东西向的“赵长城”与“燕长城”连接起来,而区分燕赵国土的那段南北向长城则在拆毁之列。显而易见,当从蓟都抵达怀延盆地的“军都陉”延伸至宣化时就面临着向北与向西两个选择,其中向北翻过野狐岭进入蒙古高原的道路就是20世纪那场与“闯关东”齐名的移民潮——走西口的路线。而从宣化向西的路线则可以直抵大同盆地腹地,这也是为什么古典时期的中原王朝屡屡派重兵死守大同的原因:一旦该城陷落,草原骑兵就可以绕过张家口北部的长城防御,沿“军都陉”取宣化、攻怀延,最后直捣北京。
不过终战国一世,与诸侯间的长年累月的内部兼并相比,草原民族造成的威胁微乎其微,因此在这一时期围绕“军都陉”爆发的战争主要发生在燕赵之间。公元前251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第9年,燕国趁赵人元气大伤之际举兵攻赵,其中一路兵马就是沿“军都陉”袭取赵国的代郡,结果被赵人打得全军覆没。事实上,尽管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落败,但赵强燕弱的整体格局从未发生大的变化,在此后的对阵当中燕人渐渐落于下风,其上谷郡三十六城被攻陷者就达三十城。至此我们已经全面分析了“太行八陉”的所有线路,通过对轵关陉、太行陉、孟门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和军都陉的解读,想必读者应该对太行两侧的山川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吧!
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