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信在解读今天的内容之前,你一定不会把荆轲刺秦的故事与“太行八陉”联系起来。不过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咸阳居于关中谷地,中间有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纵贯南北,因此穿梭其中的荆轲必然要借助于“太行八陉”中的某一条来完成这场旷世之旅,而这次登场的就是“太行八陉”之第七陉——蒲阴陉。从图上可以看出,山西五大盆地由北向南依次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所以对于太行以东的行人来说不论进入哪个盆地都意味着完成了旅程中最为艰险的一段,而“太行八陉”的意义正在于此。从燕国所处的位置来看,“蒲阴陉”多半应该在太行北部,事实也确实如此。
荆轲赴秦路线
如果我们把地图放大就会发现“蒲阴陉”实际上与“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飞狐陉”在共用西半截的两条支线:从涞源盆地向北可进入蔚县盆地,也就等于进入了大同盆地;从涞源盆地向东可进入灵丘盆地,过平型关后等于进入了忻定盆地。至于“蒲阴陉”和“飞狐陉”的东半截则分别是从河北平原沿北易水,以及沿唐河进入涞源盆地的道路。显然以涞源为中心的四条线路有各种各样的组合,但荆轲在河北平原的出发点一定是位于“蒲阴陉”东端的易水河畔。太子丹固然希望通过刺客来延续大燕的国祚,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已然不可逆转。其实单就燕人的国力而言,不仅远逊于此时的秦国,甚至比起为秦所灭的赵国也多有不如。事实上在秦国到来之前,燕国在河北平原上的主要对手就是赵国,这也是河北素被称为“燕赵大地”的主要原因。
蒲阴陉与飞狐陉
赵国攻灭中山之后,燕赵之间以南易水为界,双方分别控制了“飞狐陉”与“蒲阴陉”的东出口。然而在赵国全面控制蔚县、灵丘和涞源三处盆地的前提下,“蒲阴陉”对于燕国的通行价值微乎其微,因而如何防备赵人利用该通道进击河北成了燕人的当务之急。从蒲阴陉的走向来看,选择在北易水的上游筑关设卡似乎是最明智的选择,事实上燕人也的确在这样做,并且这道关隘最终演化为“天下九塞”之一的紫荆关。解决了西面的威胁之后,南易水便成为燕国重点经营的防线,而在无遮无拦的平原地区燕人显然不能指望依靠个把要塞来挡住赵人的步伐,于是沿河修筑长城成为燕人的首选(你没有看错,就是“长城”)。从图上看,燕南长城从太行山向东,直至绵延入海,其所防御的对象除赵国之外,还有就是从山东半岛北上的齐国。
燕赵齐格局
在历史上,燕国共有上、中、下三都,其中上都(今北京)和下都武阳(今易县)分别控制横穿太行天险的两条线路(上都对应“军都陉”,下都对应“蒲阴陉”)。尽管位列“战国七雄”,但由于地处北方寒冷之地,燕国长期面临着人口不足的严峻压力,因而在与中原诸侯的对峙中常常处于守势。不过如果据此认为燕人在战国一世从未有所作为也未免有失偏颇,起码连克齐国七十余城的乐毅不会同意这种说法。事实上在燕国军力强盛之际,除了险些灭掉齐国之外,也曾向西翻越太行山攻击过赵国的代郡(大同盆地)。而在这场军事行动中,鉴于赵国在“蒲阴陉”西段上的优势地位,燕军并未选择在这条通道上硬碰硬,相反其所选择的路线却是“太行八陉”之最后一陉——军都陉。
封面
举报/反馈

历史杂货间

5.3万获赞 5595粉丝
《历史杂货间》升级自原《动图简史》,谢谢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