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让我们认识了瞎子阿炳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但是很多人可能对于他大的认识,也仅此而已,就是一个拉二胡的,还拉得不错。实际上,瞎子阿炳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一曲《二泉映月》更像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透过历史,认识一个真实的瞎子阿炳。
身世坎坷,少年天师
阿炳,江苏无锡人,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他的老爸华清和是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阿炳是华清和的私生子,他的生母在他4岁的时候就撒手人寰,被他老爸交给同族婶母抚养。阿炳作为一个私生子基本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生来就被剥夺了了家庭慈爱的权利。在他8岁的时候,他回到了生父华清和身边,却被要求叫自己的生父为“师父”,在雷尊殿当起了小道士。
阿炳上过3年私塾,基本可以识文断字,这为日后他的音乐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随后,他跟着自己的父亲学习了二胡、琵琶、鼓、笛等乐器。少年阿炳不仅天赋异常,而且还学习十分刻苦,在严父的监督下,他迎着风口吹笛,并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在他学习拉二胡的时候,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茧子。皇天不负有心人,在他17岁的时候,他正式演奏道教音乐,技艺高超,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少年天师”。
交友不慎,因梅毒双目失明
阿炳25岁的时候,在他的生父华清和离世前,他突然得知了自己私生子的生父。师父成生父,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令阿炳不知所措!在他父亲去世后,阿炳成了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可能是由于一时间接受不了自己私生子身份的事实,让他陷入了堕落。再加上他交友不慎,他开始放任自流,吸食鸦片和嫖妓。后来,因为染上了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他被扫地出门。
街头卖艺,创作出了一曲曲传世之作
在阿炳流落街头后,他并没有破罐子破摔,以乞讨为生,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启街头卖艺为生的职业生涯。从此,一个在街头卖艺,说唱时事,以“瞎子阿炳”闻名的创作型民间艺人诞生了。随后,阿炳在族人的安排下,由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来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无论大师,还是街头卖艺的民间艺人,他们这些艺术家都是多情的。在阿炳与寡妇董彩娣结婚4年后,他又与寡妇催弟同居。
阿炳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在抗战时期,他在茶馆收集抗战的新闻,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更是用家传的红木胡琴演奏《义勇军进行曲》,进行抗战宣传,为抗战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听松》,这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了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情怀。
技艺高超,堪称一绝
阿炳作为一名民间音乐家,他的琴技高超,堪称一绝。阿炳可以将琵琶放到在头顶上弹奏,如此炫技既是他极易高超的表现,也是街头卖艺吸引观众,获得赞赏的无奈之举。阿炳的二胡拉得更是一绝,他可以用一把平常无奇的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这完全可以用一把二胡,演奏一台舞台剧了!
一曲《二泉映月》,天下谁人不识君
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是阿炳真实生活的写照,他利用自己的创作天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化作一段段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音符,使听众在旋律中产生共鸣。他把自己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音乐反映出来,是他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为了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委托杨荫浏教授等专程到无锡为他录制《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曲。
当时负责录音的祝世匡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说:“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阿炳说:“《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点头同意,于是《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据当时参与录音的黎松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里说:“1950年9月2日,我和妻子陪着杨荫浏、曹安和两位先生找阿炳录音,那天从晚上7点半才开始录。录音的时候,阿炳因为身体很不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
毛主席在20世纪50年年代,听了阿炳录音的《二泉映月》后,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之。”周恩来总理也十分欣赏这首乐曲,指示有关部门灌制专门唱片,当作珍贵礼品赠给来访的国际友人。阿炳的《二泉映月》得以广泛传播,多次登上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世界名曲,获得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一些外国的音乐家甚至将其比作“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一生漂泊零落,曲终人散
阿炳的最后一次演出是录音后的第23天,在无锡牙医协会成立大会的文艺演出。当时的阿炳的支撑着病体去演出,这是阿炳平生第一次面对话筒演出。阿炳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台下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有人劝他注意身体,不要拉了。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不知拉了多少遍的《二泉映月》。当时,满场都是人,连窗户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台下掌声和叫好声不断,阿炳听见就脱下头上的帽子点头示意。
不久之后,阿炳病重。1950年12月4日,阿炳病逝,终年57岁,葬无锡西郊璨山脚下“一和山房”道士墓。
阿炳一生唯一留存下来的影像,只有一张日伪统治无锡时期“良民证”上的标准照。相片里那个带着盲人眼镜,形容枯瘦的中年人,在一顶破毡帽下面的面孔,透着生活的艰难和沧桑。
真实的瞎子阿炳,他的一生如戏剧般充满情节的跌宕。他当过道士,也曾颓废过,荒唐过,吸食鸦片,还因梅毒双目失明。但是他也在放纵之后,幡然醒悟,重新生活,用手中的乐器诉说着自己的爱恨情仇。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成一代大师,被世人铭记!
举报/反馈

密探零零发

491万获赞 6.5万粉丝
每天分享有趣的、好玩的知识。
历史领域爱好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