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近年来,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稳步上升,病虫害发生面积也逐年增加,成为影响马铃薯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最普遍、发病率最高的头号病害,在我国西南、东北、华北、西北马铃薯主产区普遍发生,通过气流传播,蔓延速度极快,一经蔓延可迅速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进而造成大面积减产,发病较轻年份减产 20%-40%,发生较重年份可减产 50%以上,甚至绝收。此外,还引起块茎腐烂,影响商品薯品质,给马铃薯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目前对于该病害主要采用化学农药防治,农民往往重治不重防,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盲目地将大量化学药剂用在农田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害造成的减产程度,但同时增加了生产成本,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品种退化、生态环境失调,还会导致交互抗性和抗药性菌株的产生。
今天从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及其特点、发病症状、侵染流行特点、防治措施4个方面进行阐述,带大家深入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同时,在化学药剂和生物农药选择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农民安全、高效、低成本防控马铃薯疫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起马铃薯疫病的病原菌及其特点
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病原为鞭毛茵亚门真菌致病疫霉,是活体营养型致病卵菌。病菌形成的分生孢子,初为顶生,大小为22-23μm ×16-24 μm,后孢囊梗形成分枝。每隔一段着生一端具乳突、另端有小柄的柠檬形孢子囊,在水中可释放出7个左右有2根鞭毛的肾形游动孢子,失去鞭毛后变成休止孢子,萌发出芽管,又生穿透钉侵入到寄主体内引起发病。
图1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致病疫霉 致病疫霉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其菌丝生长适温 22℃左右,高湿度条件下孢子囊形成适温为 20℃,10-13℃时形成游动孢子,温度高于 24℃时孢子囊多直接萌发引起晚疫病。
二、马铃薯疫病的危害症状
马铃薯晚疫病是一种破坏性、流行性的真菌病害,导致马铃薯茎叶和块茎腐烂。
播种带菌薯块,可导致马铃薯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立即死去。生长期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病叶边缘向上卷曲、干枯 ,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
图2 叶片发病症状 茎部很少直接受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潮湿条件下病斑可产生孢子囊 ,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
图3 茎部及块茎发病症状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三、侵染流行规律
田间马铃薯晚疫病在整个生长季的流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①中心病株出现阶段:从现蕾期就有可出现 ; ②普遍蔓延阶段:叶斑面积不超过叶片总面积的1%,从明显的发病中心到普遍蔓延大约10天;③严重发病阶段:马铃薯从发病到全面枯死的时间因环境条件而异,一般为18-42天。
病薯通常认为是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薯播种到土壤中,当湿度比较大时,晚疫病菌产生孢子囊,若温度大于15℃,孢子囊可以直接萌发形成芽管;温度低时,孢子囊吸水胀破,先释放大量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再萌发产生芽管;芽管以角质层直接侵入和气孔侵入两种方式侵染近地面叶片形成中心病株。中心病株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囊靠气流、风、雨水传播,形成多次再侵染。此外,带病种薯上晚疫病菌,还可通过土壤水分扩散,在薯块上通过伤口、皮孔及芽眼外面的鳞片侵入并大量繁殖,迅速蔓延。
一般而言,晚疫病发生 、流行多在5、6月份,此时为封行现蕾期至盛花期,马铃薯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下块茎迅速膨大,基部叶片开始衰老,又恰逢阴雨连绵期 。晚疫病菌在日暖夜凉 、阴雨连绵或多露多雾、相对湿度在75%以上时, 晚疫病病菌容易侵入 、传染、流行 。
四、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
该病的发生,与品种对晚疫病敏感、栽培管理(种植密度、施肥状况、轮作等)措施是否科学、农民是否及时预防等多方面因子有关。目前,国内外商品性状和加工性状较好的马铃薯品种大多不抗晚疫病,且大多数马铃薯种植区域生长季的气象条件通常也比较适合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科学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建议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首先是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其次要适期早播,合理密植,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另外要注重轮作换茬,防止与茄科作物连作或相临。实行配方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定植后也要及时防除杂草,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的发生。
2、化学药剂防治
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农民使用最多,也是效果最好的防治方法。抓住用药时机,正确合理使用这些药剂非常重要。
2.1 防治时期
防治晚疫病主要有三个时期:苗期、马铃薯形成期和后期雨季,特别是多雨和多雾天气。天气好转时,及时预防,可在发病前使用防护剂,也可联合使用治疗剂和防护剂。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最好交替使用多种药物。在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方面,目前很多地方主要依靠化学药剂来控制。当发现菌株时,及时移除并采取药剂保护。
2.2 保护用药
建议在发病前,用波尔多液、25%异菌脲悬浮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剂、500g/L氟啶胺悬浮剂、100g/L 氰霜唑悬浮剂、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等进行 保护,如果施药时间掌握得恰当,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药剂自身的防效,防效可以达到100%。
2.3 治疗用药
发病初期,用20%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87.5 g/L 氟菌霜霉威悬浮剂、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50%烯酰吗啉、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喷施、吡唑醚菌酯+氟吡菌胺、7%的烯酰唑嘧菌悬浮剂、25%的嘧菌酯悬浮剂、噁酮·霜脲氰、8.7%烯酰吗啉.吡唑醚菌酯、52.5%嗯唑菌酮.霜脲氰、69%氟吗啉.锰锌等交替使用3次,隔10天一次,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
3.1 植物源杀菌剂
植物提取物成分复杂多样,能够同时作用于多个靶标,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对环境安全。曹静等通过80%乙醇对15种中草药进行提取,发现菊花、板蓝根、紫苏、苦参、诃子和五倍子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较好,可以达到50%,其中苦参、诃子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可达78%。菊花和五倍子对晚疫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100%,对孢子囊萌发的抑制率达到了90.02%和 98.11%,对晚疫病病原菌产孢量的抑制率也达到了100%,该抑制效果与甲霜灵3000倍稀释液接近。
此外,采用纤维素膜技术研究大蒜、洋葱等提取物对马铃薯晚疫病的抑菌效果,发现2%的大蒜提取物 对孢子囊萌发抑制率可以达到100%;研究还发现紫茎泽兰汁液与 25%的甲霜灵混合使用对晚疫病菌抑制效果能达到95.43%,优于单独使用25%甲霜灵的抑制效果。
3.2 微生物源杀菌剂
一些细菌发酵液和一些植物叶赫根真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如YX假单胞菌、地衣芽孢杆菌、假单胞菌、线虫和生防菌B9601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杀菌活性,生物源农药为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
总结
致病疫霉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长过程中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适宜的天气条件下其发生流行速度极快,一经蔓延可迅速导致马铃薯植株死亡,或引起块茎腐烂,给马铃薯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农民在防治过程中,建议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科学使用化学药剂,注意注意下面四点:
(1)把握最佳用药时期,先用保护剂,尽量降低成本
生产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病害防治只是促进提高收入的手段,所以,杀菌剂应用不仅仅要考虑防治效果,还必须考虑杀菌剂的投入成本。
很多农民缺乏经验,用药时期不合理,本来发病初期用简单的保护剂就行,但是农民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用防治效果较好的杀菌剂,成本也较高;在病害流行严重该用治疗剂遏制病情发展的时候,有的农民却简单的使用少量保护剂进行施药;有的时期不必要用药却一直用药,造成药剂的浪费和防治成本的增加。
(2)交替使用杀菌剂,提高防效
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内,不可能只使用一种杀菌剂,需要根据情况,适时调整使用杀菌剂,各种杀菌剂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达到防治和效益的最大化,以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3) 注意药剂之间的复配,避免药害
几种药剂搭配施用或与叶面肥一起使用时,一定要考虑复配性。比如酸性和碱性混合,药剂防效不明显或者造成药害,既用药的浪费与药剂成本的增加又造成了对马铃薯的伤害,影响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直接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4)尝试使用生物杀菌剂
如果家庭园艺,小规模种植,可以尝试用大蒜弄碎,大蒜汁稀释后喷施,防治晚疫病效果好,而且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