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崛起-汉武大帝
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母曰王太后。孝景四年,以皇子为胶东王。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为临江王,胶东王为太子。太子废为临江王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为孝武皇帝。“
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56年一公元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原名刘彘,太子刘荣被废,栗贵妃被贬,后改为刘彻。政治家,军事家。
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祖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姑,七岁时被立为太子,十六岁登基。
但他怀有雄才大略,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进一步使汉朝达到了强盛的顶点,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
汉武帝即位时,大权却掌握在他的祖母窦太后的手中。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重新把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首先打击了外戚丞相田蚡(刘彻的舅舅),然后加强了他身边收转文书的尚书、中书的地位,使丞相成为有名无实的职位。此后,中书和尚书成了中央发号施令的机构。
汉武帝采用限制丞相权力来提高皇权。他亲自过问一切政务,令九卿可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此外,他还提拔一些中下层官员作自己的助手,替他出谋划策。
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般政务的机关了。中外朝形成之后,皇权就更加集中了。
最终摆脱窦氏、皇太后家族的掣肘
扩展财源的新政策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任命盐商东郭咸阳和冶铁商孔仅二人为大农丞,总领全国的治铁煮盐事务,并派桑弘羊协助二人共行理财之事。东郭咸阳、桑弘羊和孔仅三人经过-年的筹划,在公元前119年向汉武帝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根据这个计划,原来归少府主管的盐铁业划归大农令主管,并由国家垄断生产,严禁私家生产经营,违者除没收器具外,还要处以重刑。这个计划公布后,全国哗然,富商大贾公然提出反对,不少朝臣也不赞同。汉武帝不顾朝臣和富商大贾的反对,毅然批准了这个计划。结果政府的财政收人明显增加,汉武帝十分高兴,于是提升了桑弘羊等人的职务。
随着事情的进展,公元前113年,桑弘羊又向汉武帝提出币制改革的建议,汉武帝也欣然地答应了。他下令取消郡国铸币的权力,禁止私人铸币,改由官府铸造,把铸币权收归中央,从而一扫私人铸币之风,币制改革大获成功。
打通丝绸之路,调整对外经济策略
西汉从高祖到武帝一 直是鼎盛时期,其文明程度居世界前列。汉武帝在执政时期,采取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主动地与外民族交往。公元前138年一公元前119 年,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后来又多次派人出使。为了适应中西交通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亭障,以便各国使者和商人交流。
据《史纪,大宛列传》记载:西至盐水,往往有亭。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因置使者互田积粟,以给使外国者。
西域各国与汉朝频繁交往是在其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开始的。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用时长达13年,取回
张骞两次奉命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西域各国纷纷派人到长安,中西交流日盛,从此以后,汉朝先进的铸铁、凿井、丝织品以及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向西传入中亚诸国,西域的各种物产和文化也沿着丝绸之路输人中国,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调整对外经济战略
此外,汉朝还与朝鲜、越南、印度、缅甸、日本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提高了汉朝当时的国家地位。
分裂诸侯,严惩宗亲
汉武帝为了剥夺侯国封君的爵位,还找出种种理由加以利用。汉武帝每年八月会诸侯于庙中,诸侯必须出金助祭。如果金的成色被认为是不好的,就要被夺爵,因金被夺爵的有一百多个人。
据统计,汉朝初年动封候的有143人,到汉武帝太初年间(公元前104年)就只剩下了5个人。汉武帝自己封侯的有75人,而其中68人后来被剥夺了爵位。
颁布推恩令,分裂诸侯国
因推恩法而封候的各藩王子弟175人中,在汉武帝手里失侯的有113人。
为此,汉武帝还加强原有的监察制度。汉朝初年,中央政府虽然因沿用秦朝的制度设有御史大夫,但废除了负责监察地方的监御史。
十三个州刺史
汉武帝则把监察制度大加以扩充,并建立了“州刺史”制度,设置了一个司隶校尉和十三个州刺史,对各郡国进行严密的监督。地方豪强和郡太守是否遵守中央法令,是否互相勾结称霸逞强等等,是州刺史应该监察的以外,“州刺史”还有直接行使“治断冤狱”的司法权。这样,没有被废的王侯则只是“衣租食税”,地方豪强的行为也受到严密的监督,不敢太嚣张。
扫除黑恶势力
独尊儒学 罢黜百家 建太学 招纳贤良 加强皇权
汉武帝有着很好的政治风范,其主要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态度和渴求上。汉武帝十分重视人才,他曾说过:“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保行而可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联之不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胺策察问,成以对书对,着之于籍,联亲览焉。”又说:“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行,厥有我师。”可见,这一切又说:“夫十室之邑, 以及对人才的渴求。都表明他想成大事的心迹,以及对人才的渴求。
建太学,立儒家为国学
在思想文化领城,汉武帝独尊儒学而罢黜百家,为儒学在中国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但他与秦不同的是把学习和选官结合起来,引导人们读儒家著作,逐步统一了思想,达到忠君以巩固皇权的目的。
建礼制,加强皇权
征讨匈奴 清除内奸
另外,汉武帝武为了显示汉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使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 汉武帝选择了大规模地征伐匈奴,其间大大小小有十多次战役。
改变汉朝对匈奴的主守战略,深入敌境,
其中公元前127年、 公元前 121年、公元前119年三次大规模的对匈奴征伐,有很明显的成效。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兵出的征伐,收复河朔地区,
收复河朔地区,崤山以东百姓,以十万为
建朔方城,迁徙豪强流民,建成攻击匈奴王庭的军事基地,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大获全胜,并抓住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汉武帝置河西四那,此后,“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甸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城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后来,匈奴不断地扰乱北方,为了彻底击溃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0万大军,分别从定襄、代郡深入匈奴境内,打败了匈奴,也算是消灭了匈奴军事主力。
决议到隔壁沙漠与匈奴主力决战,并大获
事后,匈奴远遁,而“幕南无王庭”。至此,不但陇西、北地、河西一带荡清了匈奴之寇,并且这几次战役的胜利进一步 切断了匈奴与西羌的联系,打开了西汉通往西域的道路。
西汉、匈奴之间的战争,使汉初以来北方农业地区受到的威胁解除了,内地和边郡加强了交往,边郡地区的经济、文化也逐渐地发展起来。
汉武帝还注重加强边疆地区的经营和开发,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在当地设立中央直属的行政机构,曾派司马相如出使西南地区,在那“置一都尉,十余县,属蜀。”西汉灭南越后,将其故地分设为九郡,元封二年发兵至滇,降滇王,以其地为益州郡。后来,西南大部分地区都在汉朝的管辖之内。汉武帝加强对我国西南夷、南越、闽越的经略,奋力拓展中国在东南、西南、东北的疆域,巩固、强化了汉政权在边疆的军事防务的同时,也推进了东南、西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民族更加融洽。
亲临指挥,治理黄河
汉武帝在位期间,黄河决口,泛滥成灾,百姓流离失所。武帝命汲黯、郑当发兵十万治理黄河,二十年之久,仍不见任何功效。
公元前109年,天旱少雨,汉武帝认为这是治理黄河的好时机,决定全面治理黄河。公元前109年四月,汉武帝任命汲仁、郭昌为治河官,发卒数万堵塞瓠子河口,并亲临现场督促施工。官兵见皇上在烈日下亲自指挥出收大振,终于完成了堵塞河口的巨大工程。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终于教事服于大堤之内。为了减轻洪水暴涨时对瓠子河口的冲力,他们又开挖两条水渠,使之流人大禹治水的旧道。此后,黄河八十年间都没有发生过水灾。
汉武帝亲临黄河指挥筑堤,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
汉武帝刘彻的雄才大略令百姓安康,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一个光辉灿烂的盛世时代,建立了在当时可与西方罗马帝国相媲美的东方最强大的大汉帝国,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他还开辟了广大疆域,奠定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版图的基础。
汉武帝在位的五十多年,由于他广泛任用有各种才能的人,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使汉朝达到了极盛时期,强大的汉帝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当时都居于世界首位。
举报/反馈

惠众视频

794获赞 93粉丝
收集一些有效资讯,希望有所帮助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