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喝茶的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了关于一片树叶的诸多精彩故事,历史上大概有两个皇帝最喜欢喝茶,一个是宋徽宗,一个便是乾隆爷了。
有朋友戏言,乾隆爷之所以能够活到89岁的秘诀之一,便是喝茶。
据《饮茶诗话》载,乾隆嗜茶如命,在位六十载,甚至于在即将退位当太上皇帝之际,安排在正月重华宫品茶,当日,有臣劝谏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以手捻须,饶有趣味地回答道:“君不可一日无茶!”。
乾隆皇帝嗜茶以及对茶物事的追求,于中国茶史上,无人能出其右。他虽无茶书专著,但对茶诗以及茶具、茶事制作和陈设的投入,可谓为历代帝王之冠。
嗜茶如命,为各地茶品赐名
乾隆一生爱茶,晚年更是嗜茶如命。85岁让位于嘉庆时,有位老臣惋惜他让位之举,面呈乾隆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哈哈大笑,答曰:“君不可一日无茶矣!”
上有所为,下有所效,使饮茶之风尚很快普及民间,达到了“芳香冠六清,溢味播九州”的程度。
乾隆是位品茗行家,对名茶、水质、茶具都有研究。他周游江南时,在杭州品过龙井,至太湖缓酌过碧螺春,入四川尝过蒙顶茶,赴福建细啜过铁观音。相传乾隆所到之处常常品茶赐名,并亲临龙井茶主产区狮峰,了解茶农生产情况,观看采茶和制茶过程,认为“漫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下面分享两个小故事:
乾隆帝秉承先祖康熙帝的爱好,经常游巡江南,既是为了威慑南方,加强统治,也是为了游山玩水。其间,他于茶事留下了至今让人传说的许多佳话。他在杭州品尝了“龙井茶”后,一时高兴,敕封了当地龙井胡公庙旁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要求年年贡奉。
有了乾隆的偏爱,从此西湖龙井便和杭城的山水风月一起,成为了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除此之外,在湖南品尝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银针”后,即御封贡茶,令当地每年进贡18斤。相关回顾,戳一下《君山银针:清代贡茶》。在福建崇安品尝乌龙茶“大红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来后欣然为之题匾。在福建安溪品尝乌龙茶后,又御题赐名为“铁观音”。
这些名茶至今名声响亮,香播遐迩,而且今人还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茶叶的销售。
专属茶舍,只取幽闲不取奢
乾隆当之无愧为清代最具代表的识茶哲人。
乾隆品茗不仅讲究茶品,还注重空间及整体环境;外在包括茶舍景观的建造,内在则为器物的陈设、气氛的营造等。
茶舍是乾隆品茗的中心所在;他于各处茶舍品茗鉴画,与古人神交,并以诗文描述情境,在中国艺术史上,大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惟乾隆独尊。
乾隆皇帝从乾隆十年就开始设立专有茶舍,建造了玉乳泉、清晖阁、春风啜茗台,但这只是个美丽的开始,从乾隆十六年第一次南巡回来后,茶室的建立便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构建了竹炉山房、竹炉精舍、千尺雪、清可轩、试泉悦性山房、焙茶坞、味甘书屋等十余处,个人专属“茶舍”之多,亦无人可与之匹敌。
它们多为品茗而设,并兼有读书、题诗、观画、赏景的功能。
清可轩(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倚峭巌轩架几楹,竹炉偶效惠山烹。
中人早捧茶盘候,岂肯片时许可清。”
盘山千尺雪(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
“入门山舍向南寻,可坐憩焉幽且深。
临水三间竹炉在,片时试茗足娱心。”
而专属乾隆使用之茶舍,存世尤多,中国历史上亦无人可与之相比。
茶器素净引诗意,颇有文人之风
“泉傍精舍似山家,祇取幽闲不取奢”,乾隆于各个茶舍的陈设摆设,内容大多相同,竹茶炉、宜兴紫砂器、陆羽茶仙像均为标配。
茶器以饰有御制诗的宜兴器茶壶、茶叶罐,以及青花、描红茶碗、茶钟为主;宜兴茶壶与茶叶罐上除以乾隆御制茶诗、及乾隆指定的绘画作为装饰外,基本上是带有江南文人风格的素雅茶具。
乾隆皇帝对于茶舍的茶器,均亲自指定样式下旨制作,而且茶舍陈设,也完全是由乾隆指导。竹炉是一个载体,代表了乾隆的人生哲学,也是一部融合了儒、释、道思想观念的形体,乾隆茶诗里随处可见。
清乾隆 / 竹茶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一生创作了43000多首诗,其中茶诗1000余首,凡乾隆所欣赏者无不装饰御制诗文,茶器亦如此,而且尤具代表性,数首常用于茶器上的茶诗,皆与品茶相关。乾隆御制诗中所提及“喫茶得句”,“解渴浇吟本一家”,“拈吟者”皆可看出为创作而来。
茶舍是乾隆翰墨诗情释放处所,而茶舍、陆羽茶仙像,或竹茶炉、茶锺及茶罐等皆成了他最佳创作空间与作诗的灵感泉源。
他于茶诗中不断抒发自己的感触,吐露人生哲学,也不断关照反思,茶引诗意,一举两得。
话题·互动
#关于乾隆帝的茶趣#
欢迎和我唠唠
举报/反馈

都市观茶局

70获赞 9粉丝
都市人的喝茶笔记,明明白白喝对茶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